AR- CM-001-V01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AR- CM-001-V01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AR- CM-001-V01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AR- CM-001-V01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AR- CM-001-V01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AR- CM-001-V01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 V01) 2013 年 10 月 I编制说明 为进一步推动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的造林活动, 规范国内碳汇造林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碳汇计量监测工作,确保碳汇造林项目所产出的中国核证减排量( CCER)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推动国内碳汇造林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特编制了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 V01) 。 本方法学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UNFCCC)有关清洁发展机制( CDM)下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最新方法学为主体框架,在参考和借鉴 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有关方法学工具、方式和程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优良做法指南 、国际自愿减排市场造林再造林项目方法学和有关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碳汇林业做法和经验, 经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反复研讨后编制而成,以保证本方法学既遵循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林业实际,注重方法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本方法学同已有的类似方法学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 本方法学更符合中国林业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的实际情况。本方法学参考引用的规范性文件,除了遵循 CDM 有关项目方法学及其相关程序和规则的基本要求外,主要参考了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 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 、 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试行) 、 造林技术规程等行业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例如对于土地合格性的要求,本方法学要求至少是 2005年 2 月 16 日以来的无林地,以区别于 CDM 再造林项目方法学所要求的 1990 年1 月 1 日以来的无林地。 2. 本方法学基于中国林业的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充分考虑中国林业工作者实际操作和表达习惯,对 CDM 方法学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例如使用习惯术语“碳汇量”取代“温室气体汇清除” 、使用通用术语“项目减排量”取代“项目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等。 3. 本方法学对 CDM 项目有关过程和步骤进行了优化和简化, 使本方法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成本有效性,更有利于本方法学的推广应用。例如优化和简化了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综合工具的过程和步骤; 优化了灌木碳储量变化的 II监测、取样和计算方法;简化了项目情景下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监测方法等。 4. 本方法学整合了国内众多研究成果,总结整理出了方法学中各类参数的缺省值和可供参考的回归方程,使之更适用于中国的碳汇造林项目。例如提供了适用于我国的将不同树种 (组) 林木蓄积量换算为全株生物量的基本木材密度、生物量扩展因子、地下生物量 /地上生物量之比、生物量含碳率等。同时还筛选出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树种或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参考方程等。 I目录 1. 引言 ........................................................................................................................................... 1 2. 适用条件 ................................................................................................................................... 1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4. 定义 ........................................................................................................................................... 2 5. 基线和碳计量方法 ................................................................................................................... 4 5.1. 项目边界的确定 ............................................................................................................... 4 5.2. 土地合格性 ....................................................................................................................... 5 5.3. 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 ....................................................................................... 5 5.4. 项目期和计入期 ............................................................................................................... 6 5.5. 基线情景识别与额外性论证 ........................................................................................... 6 5.6. 碳层划分 .......................................................................................................................... 8 5.7. 基线碳汇量 ....................................................................................................................... 9 5.8. 项目碳汇量 ..................................................................................................................... 12 5.9. 泄漏 ................................................................................................................................ 19 5.10. 项目减排量 ................................................................................................................... 19 6. 监测程序 ................................................................................................................................. 20 6.1. 基线碳汇量的监测 ......................................................................................................... 20 6.2. 项目活动的监测 ............................................................................................................. 20 6.3. 项目边界的监测 ............................................................................................................. 20 6.4. 事后项目分层 ................................................................................................................. 21 6.5. 抽样设计 ........................................................................................................................ 21 6.6. 样地设置 ........................................................................................................................ 23 6.7. 监测频率 ........................................................................................................................ 23 6.8. 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监测 ............................................................................................. 24 6.9. 灌木生物质碳储量的监测 ............................................................................................. 26 6.10. 项目边界内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监测 ............................................... 28 6.11. 项目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量的监测 ............................................................... 28 6.12. 精度控制与矫正 ........................................................................................................... 28 6.13. 不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 29 6.14. 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 42 7. 附件 ......................................................................................................................................... 45 附表 1. 全国主要乔木树种生物量方程参考表 ................................................................... 45 11. 引言 为满足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下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的要求, 规范国内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和监测方法,推动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的造林活动,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特开发制订了本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 V. 0 1 . 0) 。本方法学参考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有关清洁发展机制( CDM)下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方法学及其工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有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优良做法指南, 同时也参照了国际自愿市场造林再碳汇造林项目实施的一般要求等,并充分结合我国林业实际情况而制定。 本方法学参考了下列方法学、指南和方法学工具 1 国家林业局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办造字 [2011]18 号) 2 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做法指南 ( IPCC, 2003) 3 非湿地类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基线与监测方法学( AR-ACM0003) 4 非湿地类小规模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基线与监测方法学( AR-AMS0007) 5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基线情景确定和额外性论证工具( EB35, Annex 19) 6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林木和灌木生物量及其变化的估算工具( EB 70, Annex 35) 7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监测样地数量的计算工具 EB 58, Annex 15) 8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估算林木地上生物量所采用的生物量方程的适用性论证工具 EB65, Annex 28 9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估算林木生物量所采用的材积表或材积公式的适用性论证工具( EB67, Annex 24) 10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生物质燃烧造成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估算工具( EB 65, Annex 31) 2. 适用条件 本方法学适用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下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的碳汇造林项目活动(不包括竹子造林)的碳汇计量与监测。使用本方法学的碳汇造林项目活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a 项目活动的土地是 2005 年 2 月 16 日以来的无林地。造林地权属清晰,具有县级以 2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土地权属证书; b 项目活动的土地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的范畴; c 项目活动不违反任何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且符合国家造林技术规程; d 项目活动对土壤的扰动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如沿等高线进行整地、土壤扰动面积比例不超过地表面积的 10、且 20 年内不重复扰动; e 项目活动不采取烧除的林地清理方式(炼山)以及其它人为火烧活动; f 项目活动不移除地表枯落物、不移除树根、枯死木及采伐剩余物; g 项目活动不会造成项目开始前农业活动(作物种植和放牧)的转移。 此外,使用本方法学时,还需满足有关步骤中的其它相关适用条件。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方法学遵循下列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1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气候[2012]1668 号) 2 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 (国家林业局,办造字 [2010]84 号) 3 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试行) (国家林业局,办造字 [2010]84 号) 4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 (林资发 [2004]25 号) ; 5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 GB/T 26424-2010) ; 6 GB/T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7 LY/T1607-200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8 GB/T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9 GB/T15781-2009 森林抚育规程 4. 定义 本方法学基于以下特定的定义 碳汇造林 为区别于其它一般定义上的造林活动,本方法学特指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标之一,对造林和林木生长全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进行的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活动。有关特殊要求参见第 2 节。 3土壤扰动 是指如整地、松土、翻耕、挖除树桩(根)等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降低。 湿地 湿地包括全年(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如泥炭土)被水淹没或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的土地,且不属于森林、农田、草地和居住用地的范畴。 有机土 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和( 2) ,或同时符合条件( 1)和( 3)的土壤 ( 1) 有机土层厚度≥ 10cm。如果有机土层厚度不足 20cm,则 20cm 深度土层内混合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必须大于或等于 12; ( 2) 对于极少处于水分饱和状态(一年内处于水分饱和状态不超过数天)的土壤,其有机碳含量必须大于 20; ( 3) 对于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的土壤,则 a 不含粘粒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低于 12; b 粘粒含量≥ 60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低于 18; c 00.8 tC ha-1a-1,则 dSOCt,i 0.8 tC ha-1a-1公式( 20) 第 t 年时,所有项目碳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估算如下 ,,,144112Δ∗∗∗∑AL t t i t iiSOC A dSOC a 公式( 21) 式中 ∆SOCAL,t 第 t 年时,所有项目碳层的土壤有机 碳 储量的年变化量; tCO2-e·a-1dSOCt,i 第 t 年时,第 i 项目碳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年变化率; tC ha-1a-1At,i 第 t 年时,第 i 项目碳层的土地面积; ha i 1,2,3,,项目碳层 t 1,2,3,,项目开始以后的时间 1a 1 年 理论上造林活动可能会使项目地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但由于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监测成本较高、监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基于保守性原则、成本有效性原则和降 17低不确定性原则,项目参与方可以选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增加量忽略不计。 5.8.6. 项目边界内收获的木产品碳储量的变化 如果项目情景下有采伐情况发生,则项目木产品碳储量的长期变化,等于在项目期末或产品生产后 30 年(以时间较后者为准)仍在使用和进入垃圾填埋的木产品中的碳,而其他部分则假定在生产木产品时立即排放。对于项目事前和事后估计,项目木产品碳储量的变化均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_, _, ,111HWP PROJ t STEM PROJ j t ty j ty tyty jCCTORWOF⎡ ⎤Δ ∗∗−∗⎣ ⎦∑∑公式( 22) _,, __,4412STEM PROJ j t TREE PROJ H j t j jCV WDCF∗∗∗ 公式( 23) ln 2tyWT LTtyOF e−∗ 公式( 24) 式中 ∆CHWP_PROJ,t 第 t 年时,项目产生的木产品碳储量的变化量; tCO2-e·a-1CSTEM_PROJ,j,t 第 t 年时,项目采伐的树种 j 的树干生物质碳储量。如果采伐利用的是整株树木 (包括干、 枝、 叶等) , 则为地上生物质碳储量 ( CAB_PROJ,j,t) ,采用 5.7.1 中的方法进行计算; tCO2-e VTREE_PROJ_H,j,t 第 t 年时,项目采伐的树种 j 的蓄积量; m3WDj 树种 j 的木材密度; t d.m·m-3CFj 树种 j 的生物量中的含碳率; t C·t d.m.-1TORty,j 采伐树种 j 用于生产加工 ty 类木产品的出材率;无量纲 WWty 加工 ty 类木产品产生的木材废料比例;无量纲 OFty 根据 IPCC 一阶指数衰减函数确定的、 ty 类木产品在项目期末或产品生产后 30 年(以时间较后者为准)仍在使用和进入垃圾填埋的比例;无量纲 WT 木产品生产到项目期末的时间,或选择 30 年(以时间较长为准);年( a) LTty ty 类产品的使用寿命;年( a) ty 木产品的种类 t 1, 2, 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年( a) j 1, 2, 3树种 184412 CO2与 C 的分子量之比,无量纲 5.8.7. 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量 根据本方法学的适用条件,项目活动不涉及全面清林和炼山等有控制火烧,因此本方法学主要考虑项目边界内森林火灾引起生物质燃烧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对于项目事前估计,由于通常无法预测项目边界内的火灾发生情况,因此可以不考虑森林火灾造成的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即 GHGE,t0。 对于项目事后估计,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方法如下 ,_,_,E t FF TREE t FF DOM tGHG GHG GHG公式( 25) 式中 GHGE,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GHGFF_TREE,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GHGFF_DOM,t 第 t 年时, 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燃烧造成的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t 1, 2, 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年( a) 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使用最近一次项目核查时( tL)划分的碳层、各碳层林木地上生物量数据和燃烧因子进行计算。第一次核查时,无论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森林火灾造成林木燃烧,其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假定为 0。 4422_ , ,, ,,10.001LFF TREE t BURN i t TREE i t i CH CH N O N OiGHG A b COMF EF GWP EF GWP∗ ∗ ∗ ∗ ∗ ∗⎡⎤⎣⎦∑公式( 26) 式中 GHGFF_TREE,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ABURN,t 第 t 年时,第 i 项目碳层发生燃烧的土地面积; ha bTREE,i,tL 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 tL年)第 i 项目碳层的林木地上生物量, 采用第 5.8.1 节中林木地上生物量与蓄积量的相关函数fAB,jV计算获得。如果只是发生地表火,即林木地上生物量未被燃烧,则 BTREE,i,t设定为 0; t d.m·ha-1COMFi 第 i 项目碳层的燃烧指数(针对每个植被类型);无量纲 EFCH4 CH4排放因子; g CH4·kg 燃烧的干物质 d.m.-1EFN2O N2O 排放因子; g N2O·kg 燃烧的干物质 d.m.-1 19GWPCH4 CH4的全球增温潜势,用于将 CH4转换成 CO2当量,缺省值 25 GWPN2O N2O 的全球增温潜势,用于将 N2O 转换成 CO2当量,缺省值 298 i 1, 2, 3项目碳层,根据第 tL年核查时的分层确定 t 1, 2, 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年( a) 0.001 将 kg 转换成 t 的常数 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质燃烧造成的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应使用最近一次核查( tL)的死有机质碳储量来计算。第一次核查时由于火灾导致死有机质燃烧引起的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量设定为 0,之后核查时的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如下 _ , ,, ,, ,,10.07LLFF DOM t BURN i t DW i t LI i tiGHG A C C⎡⎤∗ ∗ ⎣⎦∑公式( 27) 式中 GHGFF_DOM,t 第 t 年时, 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燃烧造成的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tCO2-e·a-1ABURN,i,t 第 t 年时,第 i 项目碳层发生燃烧的土地面积; ha CDW,i,tL 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 tL年)第 i 层的枯死木单位面积碳储量,使用第 5.8.3 节的方法计算; t CO2-e·ha-1CLI,i,tL 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 tL年)第 i 层的枯落物单位面积碳储量,使用第 5.8.4 节的方法计算; t CO2-e·ha-1i 1, 2, 3项目碳层,根据第 tL年核查时的分层确定 t 1, 2, 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年( a) 0.07 非 CO2排放量占碳储量的比例,使用 IPCC 缺省值( 0.07) 5.9. 泄漏 根据本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不考虑项目实施可能引起的项目前农业活动的转移,也不考虑项目活动中使用运输工具和燃油机械造成的排放。因此在本方法学下,造林活动不存在潜在泄漏,即 LKt0,其中 LKt为第 t 年时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泄漏排放量。 5.10. 项目减排量 项目活动所产生的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基线碳汇量 ,,,ΔΔ −ΔAR t ACTURAL t BSL tCC C 公式( 28) 式中 ∆CAR,t 第 t 年时的项目减排量; tCO2-e·a-1∆CACTURAL,t 第 t 年时的项目碳汇量; tCO2-e·a-1 20∆CBSL,t 第 t 年时的基线碳汇量; tCO2-e·a-1t 1, 2, 3, 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 6. 监测程序 项目参与方在编制项目设计文件时,必须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提供监测报告和核查所有必需的相关证明材料和数据,包括 z 证明项目符合和满足本方法学适用条件的证明材料; z 计算所选碳库及其碳储量变化的证明材料和数据; z 计算项目边界内排放和泄漏的证明材料和数据。 上述所有数据均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监测和测定。监测过程的所有数据均须同时以纸质和电子版方式归档保存,且至少保存至计入期结束后 2 年。 6.1. 基线碳汇量的监测 在编制项目设计文件时,通过事前计量确定基线碳汇量。一旦项目被审定和注册,在项目计入期内就是有效的,因此不需要对基线碳汇量进行监测。 6.2. 项目活动的监测 项目参与方需对项目运行期内的所有造林活动、营林活动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活动进行监测,主要包括 a 造林活动包括确定种源、育苗、林地清理和整地方式、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调查、补植、除草、施肥等措施; b 营林活动抚育、间伐、施肥、主伐、更新、病虫害防治和防火措施等; c 项目边界内森林灾害(毁林、林火、病虫害)发生情况(时间、地点、面积、边界等) 。 6.3. 项目边界的监测 碳汇造林项目活动的实际边界有可能与项目设计的边界不完全一致,难免出现偏差。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减排量,在整个项目运行期内,必须对项目活动的实际边界进行监测。每次监测时,必须就下述各项进行测定、记录和归档 1 确定每个项目地块造林的实际边界(以林缘为界) ; 2 检查造林地块的实际边界与项目设计的边界是否一致; 213 如果实际边界位于项目设计边界之外,则项目边界之外的部分不能纳入监测的范围; 4 如果实际边界位于项目设计边界之内,则应以实际边界为准; 5 如果由于发生毁林、火灾或病虫害等导致项目边界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转化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 ,应确定其具体位置和面积,并将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块调整到边界之外,并在下次核查中予以说明。但是已移出项目边界的地块,在以后不能再纳入项目边界内。而且,如果移出项目边界的地块以前进行过核查,其前期经核查的碳储量应保持不变,纳入碳储量变化的计算中。 6 任何边界的变化都必须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或其它卫星定位系统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坐标,也可采用适当的空间数据(如 110000 地形图、卫星影像、航片等) ,辅以地理信息系统界定地块边界坐标。 6.4. 事后项目分层 事后项目分层可在事前分层的基础上进行, 并根据实际造林情况、 造林模式等进行调整。如果项目活动边界内出现下述原因,则在每次监测前须对上一次的分层进行更新或调整 1 造林项目活动与项目设计不一致,如造林时间、树种选择和配置、造林地块的边界等发生变化; 2 项目活动的干扰(如间伐、施肥等)影响了项目碳层内部的均一性; 3 发生火灾或土地利用变化(如毁林)导致项目边界发生变化; 4 通过上一次监测发现,同一碳层碳储量及其变化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在下一次监测前需对该碳层进行重新调整,将该碳层划分成两个或多个碳层;如果上一次监测发现,两个或多个碳层具有相近的碳储量及其变化,则可考虑将这些不同的碳层合并成一个碳层,以降低监测工作量。 6.5. 抽样设计 本方法学要求达到 90可靠性水平下 90的精度要求。如果测定的精度低于该值,项目参与方可通过增加样地数量,从而使测定结果达到精度要求,也可以选择打折的方法(详见 6.12) 。 项目监测所需的样地数量,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计算 1 根据公式( 29)计算样地数量 n。如果得到 n≥ 30,则最终的样地数即为 n 值;如果 n70且粘土比例 60 4.322.0 2.017.0 623 四川凉山 江洪等, 1985 48树种 部位 方程形式 ( B林木单株生物量, kg d.m.)参数值 样本数 适用范围 建模地点 文献来源 a b c 胸径 DBH cm 树高 H m林龄 年 湿地松 地上部 2log log B ab DBH H⋅ ⋅ -1.9929 1.098 21 8.117.7 5.011.4 615 浙南 江波等, 1992 地上部 2bB aDBH H⋅ ⋅ 0.009 1.1215 24 广西武宣 谌小勇等, 1994 地上部 2bB aDBH H⋅ ⋅ 0.05405 2.4295 19 江西千烟洲 马泽清等, 2008 杉木 地上部 2bB aDBH H⋅ ⋅ 0.10301 0.77726 622 贵州德江 安和平等, 1991 地上部 2bB aDBH H⋅ ⋅ 0.02106 0.9476 22 9.625.9 8.414.5 20 江西千烟洲 李轩然等, 2006 地上部 2bB aDBH H⋅ ⋅ 0.0356 0.9053 32 5.025.0 6.2220.92 726 福建洋口林场 叶镜中等, 1984 树干 2bB aDBH H⋅ ⋅ 0.02649 0.80241 162 湖南会同 康文星等, 2004 树枝 2bB aDBH H⋅ ⋅ 0.00604 0.33882 树叶 log log B ab DBH⋅ -2.74521 3.04085 树根 2bB aDBH H⋅ ⋅ 0.03262 0.7271 全林 2bB aDBH H⋅ ⋅ 0.2236 0.6912 103 6.1020.25 3.9415.95 浙江开化 林生明等, 1991 地上部 bB aDBH⋅ 0.4776 1.5807 33 2.016.0 218 江苏镇江 叶镜中等, 1983 49树种 部位 方程形式 ( B林木单株生物量, kg d.m.)参数值 样本数 适用范围 建模地点 文献来源 a b c 胸径 DBH cm 树高 H m林龄 年 地上部 2bB aDBH H⋅ ⋅ 0.08371 2.31003 118 1125 湖南株州 李炳铁, 1988 全林 2bB aDBH H⋅ ⋅ 0.1043 0.8335 7.9519.60 6.1016.90 浙江庆元 周国模等, 1996 地上部 CbB aDBH H⋅ ⋅ 0.062 1.769 0.774 260 闽江流域 张世利等, 2008 地上部 2log log B ab DBH H⋅ ⋅ -1.0769 0.8026 30 浙江北部 高智慧等, 1992 水杉 地上部 2ln ln B ab DBH H⋅ ⋅ -2.2311 0.7659 18 3.224.8 3.515.9 619 江苏东台 季永华等, 1997 地上部 2ln ln B ab DBH H⋅ ⋅ -1.8998 0.7271 15 1.915.8 2.211.4 515 江苏如东 季永华等, 1997 柳杉 树干 2bB aDBH H⋅ ⋅ 0.1117 0.7096 20 10.026.0 10.017.0 1619 四川洪雅 黄道存, 1986 枝叶 2B abDBH⋅ 3.432 0.05706 15 尾叶桉 地上部 2B a b DBH c DBH⋅ ⋅ 13.372 5.8931 0.8481 35 16 广东湛江 黄月琼等, 2001 窿缘桉 地上部 2bB aDBH H⋅ ⋅ 0.04913 0.89497 99 广东 郑海水等, 1995 雷州 1 号桉 地上部 2bB aDBH H⋅ ⋅ 0.03471 0.95078 70 2.014.0 4.016.0 广东雷州林业局 谢正生等, 1995 柠檬桉 地上部 2bB aDBH H⋅ ⋅ 0.05124 0.89852 82 2.018.0 3.019.0 广东雷州林业局 谢正生等, 1995 50树种 部位 方程形式 ( B林木单株生物量, kg d.m.)参数值 样本数 适用范围 建模地点 文献来源 a b c 胸径 DBH cm 树高 H m林龄 年 毛赤杨 全林 bDBHBae⋅⋅ 1.9055 0.2349 24 长白山 牟长城等, 2004 桤木 地上部 2bB aDBH H⋅ ⋅ 0.117 0.7577 16 四川盐亭 石培礼等, 1996 刺槐 树干 树枝 树叶 2ln ln B ab DBH H⋅ ⋅ -2.89553-3.71916-2.908720.867640.790790.45739420 河北平山 黄泽舟等, 1992 全林 log log B ab DBH⋅ -0.85478 2.52429 33 4.5-24.7 6.6-21.9 河南尉氏 /通许 /开封 /中牟 /新郑李增禄等, 1990 树干 树皮 树枝 树叶 2bB aDBH H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