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M-003-V0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AR-CM-003-V0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AR-CM-003-V0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AR-CM-003-V0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AR-CM-003-V0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AR-CM-003-V01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 V01) 2014年1月 - 1 -编制说明 为进一步推动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经营活动,规范国内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碳汇计量与监测等工作,确保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所产生的中国核证减排量( CCER)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推动国内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特编制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V01)。 本方法学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下“清洁发展机制( CDM) ”的方法学模板为基础,在参考和借鉴 CDM 项目有关方法学工具、方式和程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优良做法指南、国际自愿减排市场林业项目相关方法学和要求,结合我国森林经营实际,经有关领域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反复研讨后编制而成, 以保证本方法学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林业实际,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I目 录 1 引言 ....................................................................................................................................... 1 2 适用条件 ............................................................................................................................... 1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4 定义 ....................................................................................................................................... 2 5 基线与碳计量方法 ............................................................................................................... 4 5.1 项目边界的确定 ........................................................................................................ 4 5.2 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 .................................................................................... 4 5.3 项目期和计入期 ........................................................................................................ 5 5.4 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 .................................................................................... 6 5.5 碳层划分 .................................................................................................................... 7 5.6 基线碳汇量 ................................................................................................................ 7 5.6.1 基线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 8 5.6.2 基线枯死木碳储量的变化 ........................................................................... 11 5.6.3 基线枯落物碳储量的变化 ........................................................................... 12 5.6.4 基线木产品碳储量的变化 ........................................................................... 13 5.7 项目碳汇量 .............................................................................................................. 14 5.7.1 项目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 15 5.7.2 项目枯死木碳储量的变化 ........................................................................... 16 5.7.3 项目枯落物碳储量的变化 ........................................................................... 17 5.7.4 项目木产品碳储量的变化 ........................................................................... 19 5.7.5 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估计 ............................................................... 20 5.7.6 泄漏 ............................................................................................................... 21 5.8 项目减排量 .............................................................................................................. 22 6 监测程序 ............................................................................................................................. 22 6.1 项目实施的监测 ...................................................................................................... 22 6.1.1 基线碳汇量的监测 ....................................................................................... 22 6.1.2 项目边界的监测 ........................................................................................... 23 6.1.3 项目活动的监测 ........................................................................................... 23 6.2 抽样设计与碳层划分 .............................................................................................. 24 6.2.1 碳层更新 ....................................................................................................... 24 6.2.2 抽样设计 ....................................................................................................... 24 6.3 林分生物质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 26 6.4 枯死木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 28 6.4.1 枯立木碳储量的测定 ................................................................................... 28 6.4.2 枯倒木碳储量的测定 ................................................................................... 30 6.4.3 枯死木碳储量的计算 ................................................................................... 31 6.5 项目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量的监测 .......................................................... 33 6.6 精度控制和校正 ...................................................................................................... 33 6.6.1 项目碳汇量监测的精度校正 ..................................................................... 33 6.6.2 基线碳汇量监测的精度校正 ..................................................................... 34 6.7 不需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 34 II6.8 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 44 附件 1 主要森林经营活动 .................................................................................................... 48 附件 2 中国主要树种(组)人工林龄组划分标准 ............................................................ 50 附件 3 主要人工林树种的生物量方程 ................................................................................ 51 11 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发改气候 [2012]1668号)的有关规定,为推动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森林经营活动,规范国内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设计、碳汇计量与监测工作等,确保项目所产生的中国核证减排量( CCER)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推动国内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特编制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 V01)。 本方法学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清洁发展机制( CDM)下2012 年批准的最新方法学模板为基础, 参考和借鉴 CDM 方法学有关工具、 方式和程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优良做法指南、 并结合国内有关森林经营碳汇的工作实际,经有关领域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反复研讨后编制而成,力求方法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之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应我国林业实际。 2 适用条件 采用本方法学的项目活动,应遵循以下适用条件 a 实施项目活动的土地为符合国家规定的乔木林地,即郁闭度≥ 0.20,连续分布面积≥ 0.0667 公顷,树高≥ 2 米的乔木林。 b 本方法学(版本号 V.01.0)不适用于竹林和灌木林。 c 在项目活动开始时,拟实施项目活动的林地属人工幼、中龄林。项目参与方须基于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附件 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中的林组划分标准,并考虑立地条件和树种,来确定是否符合该条件。 d 项目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森林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或规程。 e 项目地土壤为矿质土壤。 f 项目活动不涉及全面清林和炼山等有控制火烧。 g 除为改善林分卫生状况而开展的森林经营活动外,不移除枯死木和地表枯落物。 h 项目活动对土壤的扰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 i 符合水土保持的实践,如沿等高线进行整地; ii 对土壤的扰动面积不超过地表面积的 10; iii 对土壤的扰动每 20 年不超过一次。 采用本方法学的项目活动,还应遵循本方法学中所包含的工具以及项目活动所采用的工具的适用条件。 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方法学参考了下列文件和工具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发改气候 [2012]1668号);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 1690-2007);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低产用材林改造技术规程 ( LY/T 1560-1999) ; d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林资发 [2004]25 号); e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 26424-2010); 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抚育规程( GB/T 15781-2009);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18337.3-2001); h 国家林业局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办造字 [2011]18 号) 。 i 有关方法学和工具包 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做法指南( IPCC, 2003) 非湿地的土地上大规模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基线与监测方法学( AR-ACM0003) A/R CDM 项目活动基线情景确定和额外性论证工具( V1.0.0, EB35) A/R CDM 项目活动林木和灌木生物量及其变化的估算工具( V3.0.0, EB 70) A/R CDM 项目活动监测样地数量的计算工具( V2.1.0, EB 58) A/R CDM 项目活动估算林木地上生物量所采用的生物量方程的适用性论证工具( V1.0.0, EB65) A/R CDM 项目活动估算林木生物量所采用的材积表或材积公式的适用性论证工具( V1.0.1, EB67) A/R CDM 项目活动生物质燃烧造成非 CO2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估算工具( V4.0.0, EB 65) 4 定义 本方法学所使用的有关术语的定义如下 森林经营 本方法学中的“森林经营”特指通过调整和控制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促进森林生长,以维持和提高森林生长量、碳储量及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增加森林碳汇。主要的森林经营活动包括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造、林分抚育、复壮和综合措施等(见附件 1)。 项目边界 是指由对拟议项目所在区域的林地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项目参与方(项目业主)实施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一个项目活动可在若干个不同的 3地块上进行,但每个地块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该边界不包括位于两个或多个地块之间的林地。项目边界包括事前项目边界和事后项目边界。 项目情景 指拟议的项目活动下的森林经营情景。 基线情景 指在没有拟议的项目活动时,项目边界内的森林经营活动的未来情景。 事前项目边界 是在项目设计和开发阶段确定的项目边界,是计划实施项目活动的边界。 事后项目边界 是在项目监测时确定的、经过核实的、实际实施的项目活动的边界。 碳库 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 地上生物量 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活体生物量,包括树干、树桩、树枝、树皮、种子、花、果和树叶等。 地下生物量 所有林木活根的生物量。由于细根(直径≤ 2mm)通常很难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因此通常不包括该部分。 枯落物 土壤层以上、直径小于 5 厘米、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凋落物、腐殖质,以及不能从经验上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活细根(直径≤ 2mm)。 枯死木 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枯倒木以及直径大于或等于 5厘米的枯枝、死根和树桩。 土壤有机质 一定深度内(通常为 100cm)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质,包括不能从经验上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活细根(直径≤ 2mm)。 泄漏 指由拟议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引起的、发生在项目边界之外的、可测量的温室气体源排放的增加量。 计入期 指项目情景相对于基线情景产生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时间区间。 基线碳汇量 指在基线情景下(即没有拟议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的情况下),项目边界内碳库中碳储量变化之和。 项目碳汇量 指在项目情景下(即在拟议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情景下),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中碳储量变化量之和,减去由拟议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项目减排量 即由于项目活动产生的净碳汇量。项目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基线碳汇量,再减去泄漏量。 4额外性 指拟议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产生的项目碳汇量高于基线碳汇量的情形。这种额外的碳汇量在没有拟议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时是不会产生的。 土壤扰动 是指导致土壤有机碳降低的活动,如整地、松土、翻耕、挖除树桩(根)等。 5 基线与碳计量方法 5.1 项目边界的确定 事前项目边界可采用下述方法之一确定 a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Compass)或其他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单点定位或差分技术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坐标,定位误差不超过 5 米。 b 利用高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影像、航片)、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森林经营管理规划图等,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辅助下直接读取项目地块的边界坐标。 c 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 (比例尺不小于 110000) 进行现场勾绘, 结合 GPS、 Compass等定位系统进行精度控制。 事后项目边界可采用上述方法 a或 b进行,面积测定误差不超过 5。 在项目审定和核查时,项目参与方须提交地理信息系统( GIS)产出的项目边界的矢量图形文件( .shp 文件)。在项目审定时,项目参与方须提供项目总面积三分之二或以上的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据。在首次核查时,项目参与方须提供所有项目地块的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据,如县(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林地权属证书或其他有效的证明材料。 5.2 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 本方法学对项目边界内碳库选择如表 1。其中“木产品”碳库对项目边界内收获并产出的木产品进行计量或监测。尽管木产品是发生在项目边界外的碳库,但为了计量和监测方便,本方法学统一将其视为项目边界内的碳库来考虑。项目参与方可以根据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或基于成本有效性和保守性原则,选择忽略“木产品”碳库的计量和监测。 表 1. 项目边界内的碳库选择 5碳库 是否选择 理由或解释 地上生物量 是 项目活动影响的主要碳库 地下生物量 是 项目活动影响的主要碳库 枯死木 是或否 与基线情景相比该碳库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如果与基线情景相比该碳库不会降低,根据成本有效性原则可以忽略该碳库。枯落物 是或否 与基线情景相比该碳库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如果与基线情景相比该碳库不会降低,根据成本有效性原则可以忽略该碳库。土壤有机碳 否 根据本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与基线情景相比该碳库不会降低;基于保守性和成本有效性原则,可以忽略该碳库。 木产品 是或否 根据本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与基线情景相比该碳库会增加,但项目参与方也可保守地选择不考虑该碳库。 对项目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源排放的选择如表 2 表 2. 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 温室气体 排放源 是否选择 理由或解释 CO2木本生物质燃烧 否 该 CO2排放已在碳储量变化中考虑 CH4木本生物质燃烧 是 森林经营过程中,由于木本植被生物质燃烧可引起显著的 CH4排放 N2O 木本生物质燃烧 是 森林经营过程中,由于木本植被生物质燃烧可引起显著的 N2O 排放 5.3 项目期和计入期 项目期是指实施项目活动的时间区间。项目活动开始日期是指实施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的开始日期。项目活动开始日期不应早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如果项目活动开始日期早于向国家气候变化主管部门提交备案的日期,项目参与方须提供透明和可核实的证据,证明温室气体减排是项目活动最初的主要目的。这些证据须是发生在项目开始日之前的、官方的或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计入期是指项目活动相对于基线情景产生额外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时间区间。计入期的起始日期应与项目开始日期相同。计入期按国家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规定的方式确定。在未颁布相关规定以前,计入期最短为 20 年,最长不超过 60 年。如一个项目期为 40年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可以确定为 2 个 20 年的计入期,也可以确定一个 40 年的计入期。 6项目参与方须清晰地说明项目活动的开始日期、计入期和项目期,并解释选择该日期的理由。 5.4 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 项目参与方可通过下述程序,识别和确定项目活动的基线情景,并论证项目活动的额外性 a 普遍性做法分析 普遍性做法,是指在拟开展项目活动的地区或相似地区(相似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投资环境等),由具有可比性的实体或机构(如公司、国家政府项目、地方政府项目等)普遍实施的类似的森林经营项目活动,也包括 2005 年 2 月 16日以前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项目参与方须提供透明性文件,证明拟议森林经营项目的经营技术措施与普遍性做法有本质差异,即拟议项目不是普遍性做法。 项目活动一旦被认为不是普遍性做法, 即被认定为在其计入期内具有额外性。 此时,基线情景为历史的或现有的森林经营活动情景。如在计入期内不采取任何森林经营措施、延续原来的森林经营模式、或采用原定森林经营方案进行经营等。 b 障碍分析 如果拟议的项目活动属于普遍性做法,或者无法证明拟议的项目活动不是普遍性做法, 项目参与方须通过“障碍分析”来确定拟议的项目活动的基线情景并论证其额外性。项目参与方须提供文件证明,由于障碍因素的存在阻碍了在项目区实施普遍性做法或原有的森林经营方案,则项目情景具有额外性。这种情况下,基线情景为维持历史或现有的森林经营方式。 这里的“障碍”是指实施障碍,即任何可能会阻碍拟议项目活动开展的因素。项目参与方至少需要对下列三种障碍之一进行评估财务障碍、技术障碍或机制障碍。项目参与方可能存在多种实施障碍,但只要能证明至少有一种障碍存在,即证明项目活动具有额外性。 财务障碍 包括高成本、有限的资金,或者在没有项目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收益时,内部收益率低于项目参与方预期能接受的最低收益率。如果采用财务障碍分析,项目参与方须提供可靠的定量分析的证据,如净现金流和内部收益率测算,以及相关批准文件等书面材料。 技术障碍 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及技术实施的基础支撑,技术实施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验等。 7 机制障碍 如缺少激励机制或政策,管理层缺乏共识,对收益认识不足等。 5.5 碳层划分 项目边界内的林分、项目活动等往往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为了提高碳计量的准确性和精度、降低在一定精度要求下所需监测的样地数量,需要对项目区进行分层。分层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层内变异性,增加层间变异性,同时也能降低监测成本。分层的关键是看同一层内是否具有近似的碳储量变化和相同的计量参数。碳层划分包括“基线碳层划分”和“项目碳层划分”。 “基线碳层划分” 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基线碳层、 确定基线情景和估计基线碳汇量。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森林,其基线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不同。因此,项目参与方须根据现有林分的类型(如低郁闭度林、过密林、低质低产林等)和优势树种、郁闭度等来划分基线碳层。 “项目碳层划分”包括事前项目碳层划分和事后项目碳层划分。事前项目碳层用于项目碳汇量的事前计量,主要是在基线碳层的基础上,根据拟实施的森林经营措施来划分。事后项目碳层用于项目碳汇量的事后监测,主要基于发生在各基线碳层上的森林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生自然或人为干扰(如火灾、间伐或主伐)或其他原因(如土壤类型)导致项目的异质性增加,在每次监测和核查时的事后分层调整时均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项目参与方可使用项目开始时和发生干扰时的卫星影像进行对比,确定事前和事后项目分层。 5.6 基线碳汇量 基线碳汇量是在没有拟议项目活动的情况下,项目边界内所有碳库中碳储量的变化之和。本方法学主要考虑基线林木生物量、枯死木、枯落物和木质林产品碳库的碳储量变化,不考虑基线土壤有机质碳库、林下灌木等的碳储量变化。基于保守性原则,也不考虑基线情景下火灾引起的生物质燃烧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如下 ,_,_,_,_,BSL t TREE BSL t DW BSL t LI BSL t HWP BSL tCC C C CΔΔ Δ Δ Δ 公式( 1)式中 ∆CBSL,t 第 t 年时的基线碳汇量; t CO2-e·a-1∆CTREE_BSL,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 t CO2-e·a-1∆CDW_BSL,t 第 t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枯死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 t CO2-e·a-1 8∆CLI_BSL,t 第 t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枯落物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 t CO2-e·a-1∆CHWP_BSL,t 第 t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情景下生产的木产品碳储量的年变化量; t CO2-e·a-15.6.1 基线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基线情景下各碳层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采用“碳储量变化法”进行估算。对于项目开始后第 t 年时的基线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变化量,通过估算其前后两次监测或核查时间( t1和 t2,且 t1≤ t≤ t2)时的基线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再计算两次监测或核查间隔期( T t2- t1)内的碳储量年均变化量来获得 21_,, _,_,121TREE BSL i t TREE BSL i tTREE BSL tiCCCtt−Δ−∑公式( 2)式中 ∆CTREE_BSL,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 t CO2-e·a-1CTREE_BSL,i,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林木生物量的碳储量; t CO2-et1, t2 两次监测或核查时间( t1和 t2) t 项目开始后的年数, t1≤ t≤ t2,年( a)。 i 1, 2, 3基线第 i 碳层 林木生物质碳储量是利用林木生物量含碳率将林木生物量转化为碳含量,再利用CO2与 C 的分子量比(4412)将碳含量( t C)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 t CO2-e) _,, _,,14412TREE BSL i t TREE BSL i j t jjCBCF∗ ∗∑公式( 3)式中 CTREE_BSL,i,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林木生物量的碳储量; t CO2-eB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木生物量; t d.m. CFj 树种 j 的生物量含碳率; t C·t d.m.-1i 1, 2, 3基线第 i 碳层 j 1, 2, 3基线第 i 碳层的树种 j 94412 CO2与 C 的分子量比;无量纲 t 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 a 项目参与方可以根据下列方法的优先顺序,采用其中方法之一来估算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生物量( BTREE_BSL,i,j,t) 方法 I生物量方程法 预测基线情景下,计入期内不同年份( t)各碳层各树种的林分平均胸径( DBH)和平均树高( H),利用生物量方程法计算林木生物量 _ ,, , , _ ,, , _ ,, , _ ,, , _ ,,1TREE BSL i j t AB j TREE BSL i j t TREE BSL i j t j TREE BSL i j t TREE BSL iBfDBHH RNA∗∗∗ 公式( 4)式中 BTREE_BSL,i,j,t 第 t 年时, 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木生物量; t d.m.fAB,jDBH, H 树种 j 的林木地上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方程; t d.m·株-1DBH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胸径; cm H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树高; m Rj 树种 j 的林木地下生物量 /地上生物量之比,无量纲 N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每公顷株数;株 ·hm-2ATREE_BSL,i 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的面积; hm2i 1, 2, 3基线第 i 碳层 j 1, 2, 3基线第 i 碳层的树种 j t 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 a 如果有树种 j 的总生物量方程,即地下和地上单株总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相关方程,则公式( 4)可以改写为 _ ,, , , _ ,, , _ ,, , _ ,, , _ ,,TREE BSL i j t B j TREE BSL i j t TREE BSL i j t TREE BSL i j tTREBSLiBfDBHH NA∗∗ 公式( 5)式中 fB,jDBH, H 树种 j 的林木全株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方程; t d.m·株-1方法 II蓄积生物量相关方程法 10预测基线情景下,计入期内不同年份( t)各碳层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 V),利用蓄积量生物量相关方程法计算林木生物量 _,,, , _,, _,1TREE BSL i j t AB j TREE BSL i j t j TREE BSL iBfV RA∗∗ 公式( 6)式中 B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木生物量; t d.m. fAB,jV 树种 j 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 BAB,j)与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 Vj)之间的相关方程,通常可以采用幂函数 BAB,ja·Vjb,其中 a、 b 为参数; t d.m·hm-2V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分平均蓄积量m3·hm-2Rj 树种 j 的林木地下生物量 /地上生物量;无量纲 ATREE_BSL,i 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的面积; hm2i 1, 2, 3基线第 i 碳层 j 1, 2, 3基线第 i 碳层的树种 j t 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 a 方法 III材积法 如果没有合适的生物量方程,也可以通过国家1或地方的立木材积表或材积公式,根据平均胸径、或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转化为平均单株材积,并计算出单位面积蓄积量( VTREE_BSL,i,j,t),再采用方法 II 的公式( 6)估算基线林木生物量。 _ ,, , , _ ,, , _ ,, , _ ,, ,,TREE BSL i j t V j TREE BSL i j t TREE BSL i j t TREE BSL i j tVfDBHH N∗ 公式( 7)式中 V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分平均蓄积量m3·hm-2fV,j( DBH,H) 树种 j 的林木单株材积与胸径、树高的相关方程,或可通过树高、胸径查材积表获得; m3·株-1H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树高; m DBHTREE_BSL,i,j,t 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胸径; cm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 . 1978. 立木材积表 . 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 11NTREE_BSL,i,j,t 第 t 年时, 项目边界内基线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每公顷株数;株 ·hm-2i 1, 2, 3基线第 i 碳层 j 1, 2, 3基线第 i 碳层的树种 j t 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 a 方法 IV缺省值法 根据各碳层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均生长量的缺省值,计算方法 I 的基线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 VTREE_BSL,i,j,t),然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