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8.161马欣 , 王文涛 , 张雪艳 , 等 . 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19, 15 6 693-699Ma X, Wang W T, Zhang X Y, et al. Analysis on China’s climate securitization based on Copenhagen School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5 6 693-699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马 欣1,王文涛2,3,张雪艳3,吴绍洪3,刘燕华4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4 国务院参事室,北京 100006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 15 卷 第 6 期 2019 年 11 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Vol. 15 No. 6November 2019摘 要 采用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化方法,对中美气候安全化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安全是一种主体间现象,通过中美气候安全化水平的对比,可以清楚地识别出中国处于由政治权威、科学权威作为安全化主体的高强度“安全化”过程中,而美国正处于由政治权威引导的“反安全化”过程。“主体间性”是安全化主体之间对存在性威胁的认同程度,中国气候安全化的主体间性与气候安全化进程不协调,表现为中国政治高层的气候安全化水平较高,而公众的安全化水平相对较低。气候安全存在性威胁表达是制约中国公众气候安全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安全化视角和媒介单一。建议通过引入全球视角和图形化等方式增强存在性威胁表达效果,以提升中国气候安全化水平。关键词 气候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比较分析;中国收稿日期 2018-11-14; 修回日期 2019-02-11资助项目 科技部改革发展专项“巴黎会议后应对气候变化重大问题研究”;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安全性分析及其区域格局”( 2014034);“面向未来 20 年风险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路线图研究”( 2014108)作者简介 马欣,男,副研究员, ;王文涛(通信作者 ,男,研究员, 引 言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气候安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事关国家安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进入 21 世纪,气候安全被很多国家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但气候变化作为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其在国家安全事务中的地位长期存在争论[2]。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气候变化政策上严重倒退,巴西突然放弃申办 2019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给国际社会传递了负面影响。而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方面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早已有之的气候变化陷阱论、伪命题等观点有所回温。安全化理论是当前国际上分析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提出“安全既不是一种客观现象,也不能任意解释为一种主观现象,而是一种主体间现象”[3]。安全是可建构的,“安全化”其实就是构建安全的过程。作为安全的主体国家需要应对诸多领域凸显或潜在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年694对策论坛威胁,而国家能够分配的资源是有限的。气候变化被构建为国家安全问题,其目的就是使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家层面获得优先的物质资源和机制资源支持[4]。气候变化安全化过程包括识别存在性威胁、言语 - 行为传达、公众认可和国家安全政策调整。而安全化过程成功的决定因素是适当地渲染存在性威胁言语使受众接受,没有被受众接受和认可的安全化实践是短期的,是不成功的。气候安全是安全化实施者与公众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若蓄意夸大存在性威胁,过度占有国家和社会资源,会出现过度安全化;若将明显的生存性威胁作为普通公共问题处理或置之不理,就是欠缺安全化[5]。众所周知,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相对稳健,美国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存在“安全化”和“反安全化”过程反复,说明国家的气候安全化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处于不同的水平。 因此,安全化理论可以作为分析国家气候安全化水平的工具。本文借助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方法,对美国和中国气候安全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气候安全化水平,并尝试给出建议。1 气候安全化水平的分析1.1 中美气候安全化水平比较安全在国家的政治图景中居于中心地位,其焦点是国家主权与生存[3]。气候安全是气候变化政治概念的一种推理,其影响力能否上升到国家安全水平,是由安全化过程与结果决定的。根据安全化理论,安全化建构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存在性威胁识别、言语 - 行为和主体间性。从表 1 中可见,存在性威胁是针对特定指涉对象所存在的威胁,这种威胁是如此严重,应当被最高决策层优先于其他问题来果断地予以考虑及处理。在存在性威胁识别方面,中美都重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作用,通过科学共同体将气候变化识别为国家安全的存在性威胁,并归结于典型的安全化言语“若不立刻采取行动,气候变化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言语 - 行为”是哥本哈根学派从语言学建构主义中吸纳的一个分析工具,成功的“言语 - 行为”的安全化主体必须处于权威地位,与存在性威胁具有密切联系。中国明确提出气候变化事关国家安全,而美国目前对气候变化的威胁态度消极,否认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在科学层面,中国成立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树立气候变化顶级专家的权威地位,而美国却解散气候变化评估咨询委员会,并大幅消减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经费。在行为层面,中国政府支持巴黎协议,正在努力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承诺,而美国退出巴黎协议并终止了清洁能源计划等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主体间性”是安全化主体之间对存在性威胁的认同程度,即听众接受该问题对国家表 1 中美气候安全化要素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Sino-U.S. climate securitization中国安全化要素存在性威胁塑造美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国家气候评估言语 - 行为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事关国家安全”政治权威科学权威行为认为“气候变化是骗局”,“气候会自己变回来” 成立第三届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解散美国气候变化评估咨询委员会,大幅削减环境保护部的气候研究预算支持巴黎协议,努力落实国家自主贡献( NDC)退出巴黎协议,终止清洁能源计划( CPP)66 认为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 18 认为气候变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主体间性 50 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 45认为气候变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6 期 695马欣,等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安全会造成存在性威胁的说法。中国大约有 66的公众认同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6],而美国大约有 50 的公众持此观点,但只有约 18 的中国公众认为气候变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大约有 45 的美国公众认为气候变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7]。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国公众相信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但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其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1.2 中国气候安全化水平的解读气候安全化水平不是某一个要素孤立起作用,而是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才能顺利地推动一个国家的气候安全化[8]。在言语 - 行为层面,中国最高决策层高度肯定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气候变化科学家也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同时,中国政府还在积极支持和落实巴黎协定承诺,气候安全化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比较而言,美国最高政治决策者反对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作用,同时,消减气候变化科学家的作用与地位,采取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反安全化过程。但有趣的是,在主体间性方面,与高层政治的气候安全化进程不协调,中国公众的气候安全化水平较低,认为气候变化问题非常严重的比例只有 18,而美国的比例达到 45。尽管可能存在社会调查误差,但同一机构、相同时点、相同调查方法的结果还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总体来看,中国高层的气候安全化水平较高,而公众的安全化水平相对较低。气候安全化要经过话语分析的考验和确认才能成功安全化,特别是对存在性话语建构更为重要,如果发生认识一致性上的偏差就会导致安全化困境。对存在性威胁认识的一致性是成功实现安全化的保证[3]。哥本哈根学派重视安全化语境因素的催化条件,使言语行为更好地得到听众的认可。语境因素包括安全化主体的权威、与存在性威胁相关的历史与文化、存在性威胁的表达等。中国气候安全化的主体包括最高政治决策层和科学权威,在安全化主体的权威性方面不存在问题。公众气候安全化水平低与另外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是与气候变化存在性威胁相关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的年际变化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性较差,对气候安全威胁的耐受性较强。另一方面是气候安全存在性威胁的表达问题安全化言语要求解译有力,必须努力贴近现实,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向公众传播的策略丰富,必须采用多元、巧妙的传播手段;最后,当前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研究成果,多聚焦年代和百年时间尺度,与当前现实结合较弱,难以给公众深刻的体验。综合来看,公众气候安全化水平低主要归因于“存在性威胁”的表达。2 增强气候存在性威胁塑造的方式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是整合科学界对气候变化认识的权威性报告,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国家层面安全的影响。在 2016 年发布的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9]中明确提出“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利弊共存,总体上弊大于利;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对气候变化敏感性高,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呈现向经济社会系统深入的显著趋势。”受限于功能定位,报告采用科学研究和描述性的言语进行气候存在性威胁的表达,对科学群体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影响力较大,对公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不理想。部分气候安全研究学者尝试改进气候存在性威胁的表达方式,提出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政治安全产生诸多负面影响[10],直接建立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联系,在气候存在性威胁塑造方面明显提升。但仍可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安全化视角单一,单独例举气候变化对中国负面影响的数据,难以给公众明确的参考。由于安全是一种主体间现象,因此通过中国与典型国家、全球其他国家的对比,可以更生动有效地传递中国面临的气候安全问题。二是安全化媒介单一,过于依赖“言语”对安全构建的“普遍适用性”,而现实中图像、新媒体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年696对策论坛对安全化认知的刺激强于言语。如“ 9· 11”美国双子楼被袭击的图像反复在媒体上呈现对恐怖主义安全化建构的作用巨大[11],因此引入更多的图像等媒介是强化安全化过程的良好方式。2.1 从全球视角增强中国气候安全存在性威胁表达为增强“听众”对气候安全威胁的接受性,通过在全球视野里表达中国面临的气候风险,选择海平面、粮食和水资源 3 个领域进行分析。1 中国是海平面上升经济和社会损失最大的国家。世界银行报告预计, 2050 年全球前 10 名海平面上升绝对损失最高的城市依次为广州、迈阿密、纽约、新奥尔良、孟买、名古屋、坦帕、波士顿、深圳和大阪。其中前 4 个城市就占全球预计损失总量的 43。然而,如果以洪灾造成的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计算,发展中国家沿海城市损失风险的排名则出现上升,排在前10 名的城市为广州、新奥尔良、瓜亚基尔(厄瓜多尔 、胡志明市、阿比让(科特迪瓦 、湛江、孟买、库尔纳(孟加拉国 、巨港(印尼)和深圳[12-15]。根据在 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 上发表的相关报告[16],如果将全球温升控制在 2 ℃以内,全球2100年长期海平面上升可能影响人口达到 2.8亿。受海平面上升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为中国、越南、印度、日本等,中国受影响的人口数达到 6400 万(图 1。全球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前 10 个大城市包括上海、香港、台州、孟买、加尔各答、天津、河内、雅加达、库尔纳和达卡。全球气温上升 2℃,图 1 全球 2℃温控目标下 2100 年海平面上升影响人口[16]Fig. 1 Population affected by sea level rise in 2100 under global 2℃ target NA refers to landlocked countries[16]上海的受威胁人口将升至 1160 万。2 到 2050 年代,中国粮食气候风险居于中等,粮食安全水平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英国气象中心合作研究认为气候变化造成的全球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居于中等风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西欧等粮食气候风险较低 图 2[17-18]。图 2 2050 年代全球气候变化粮食风险指数[18]Fig. 2 Global climate food security index in the 2050s[18]图 3 2040 年代气候变化下全球水分胁迫状况[19]Fig. 3 Global water stress condi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the 2040s [19]3 到 2040 年代,气候变化下,考虑中国整体的水资源供需情况,水分胁迫属于高风险。 2040年代气候变化下,西亚地区、非洲北部,特别是阿拉伯半岛地区属于极高风险区;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非洲西南部部分国家、南美洲西岸的秘鲁和智利,北半球亚洲东部及印度还有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属于高风险区;赤道穿过的非洲中东部、南美洲西部、南极洲地区属于低风险区(图 3)[19]。2.2 与典型国家对比增强中国气候安全存在性威胁表达中美合作是促成 2015 年巴黎协定的重低级低级到中级中级到高级高级极高低 高注 NA 是内陆国家,无海平面上升影响。NA 10 800~ 5 20 40 150 6 期 697马欣,等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要推动力,但特朗普政府执政后出现严重倒退。2017 年 6 月美国正式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与中国政府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10]。将美国设定为目标国,通过中美对比,进一步深化对中美气候变化安全化水平的认识,增强“听众”对中国气候安全化存在性威胁的认知水平。受海平面上升威胁,中美在国土、经济安全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因沿海人口更密集,社会安全问题更突出。中国的海平面上升平均速率接近全球最高的美国。1880 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墨西哥湾达到每年 3.4 mm[20-21];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海平面上升 11 cm,年均约 3.14 mm[22]。中国海岸侵蚀与全球平均相当,低于美国。美国 50海岸年均侵蚀超过 100 cm[23],中国 100 泥质海滩、 70 砂质海滩面临海岸侵蚀,年均侵蚀量在长三角为 30 cm,黄河三角洲为 40 cm,珠三角为70 ~ 80 cm[24]。中国是海平面上升经济损失最大的国家,美国次之。 2050 年全球前 10 位绝对损失最高城市有 2 个是中国的[14-15], 4 个是美国的[16]。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生产和供给出现波动,美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全球最佳,中国位于第 42 位[25],但中美均为食品进口大国,易受极端气候事件对国际粮食市场冲击的影响[26]。中美水资源胁迫同属于高风险,但中国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方面的挑战更大[27-28]。将以上中美气候安全化的对比信息可视化表达在图表中,将有效提升安全化言语的表达效果(图 4。综合来看,美国面对的气候变化威胁小于中国。3 结 论1 安全是一种主体间现象,通过中美气候安全化水平的对比,可以清楚地识别出中国处于由政治权威、科学权威作为安全化主体的高强度“安全化”过程中,而美国正处于由政治权威引导的“反安全化”过程。2“主体间性”是安全化主体之间对“存在性威胁”的认同程度,中国气候安全化的主体间性与气候安全化进程不协调,表现为中国政治高图 4 中美气候变化威胁表达比较Fig. 4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climate securitization afte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安全类型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高 低海岸带中国 美国粮食中国 美国水资源中国 美国层的气候安全化水平较高,而公众的安全化水平相对较低。3 气候安全存在性威胁表达是制约中国公众气候安全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安全化视角和媒介单一。通过引入全球视角和图形化等方式增强存在性威胁表达效果,直观地反映出中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情况,以提升中国气候安全化水平。参考文献张海滨 .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J]. 国际政治研究 , 2009, 4 12-38. Zhang H B. Climate change and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Quarterly, 2009, 4 12-38 in Chinese艾喜荣 . 话语操控与安全化 克林顿政府与小布什政府气候变化政策对比研究 [D]. 外交学院 , 2016 32-65. Ai X R. Discursive manipulative means and securitization the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of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nd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D].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 2016 32-65 in Chinese叶晓红 .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 [J]. 社会主义研究 , 2015 6 164-172. Ye X H. Reviews of securitization theory of Copenhagen School [J]. Socialism Studies, 2015 6 164-172 in Chinese王硕 .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的缺陷及发展趋势研究 [D]. 吉林大学 , 2018 34-58. Wang S. Study on defec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ecuritization theory of Copenhagen School [D]. Jilin University, [1][4][3][2]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年698对策论坛2018 34-58 in Chinese马建英 . 从科学到政治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 [J]. 国际论坛 , 2012, 14 6 7-13. Ma J Y. From sicence to polities the politicization of the issu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International Forum, 2012, 14 6 7-13 in Chinese郑保卫 , 王彬彬 . 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传播认知状况调查报告 [EB/OL]. 2017 [2018-11-14]. http// Zheng B W, Wang B B. A survey report on public cogni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 [EB/OL]. 2017 [2018-11-14]. http// in Chinese皮尤研究中心 . 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有共识也有差异 [R]. 科学媒介中心 2015 年推送文章合集 , 2016 10-17. Pew Research Center. People’s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re different as well as consensus [R]. Science Media Center Publishes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2015, 2016 10-17 in Chinese马建英 , 蒋云磊 . 试析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 [J]. 国际论坛 , 2010, 12 2 8-12. Ma J Y, Jiang Y L. An analysis of the securitiz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sue [J]. International Forum, 2010, 12 2 8-12 in Chinese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专家组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16 120-135. The Experts Group on Third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 in China. The third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 in China [M]. Bejing Science Press, 2016 120-135 in Chinese张海滨 . 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J]. 国际政治研究 , 2015, 36 4 11-36. Zhang H B.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J].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5, 36 4 11-36 in Chinese李泓霖 , 毛欣娟 . 西方国家安全理论嬗变及启示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5 89-95. Li H L, Mao X J. The evolution and inspiration of security theory of the West [J]. Journal of People’s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5 89-95 in Chinese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59-254Lichter M, Vafeidis A T, Nicholls R J, et al. Exploring data-related uncertainties in analyses of land area and population in the “Low-Elevation Coastal Zone” LECZ [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1, 27 4 757-768Mondal T, Tatem P A. Uncertainties in measuring populations potentially impacted by sea level rise and coastal flooding [J]. PLoS ONE, 2012, 7 10 e4819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8191McGranahan G, Balk D, Anderson B. The rising tide assessing the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 low elevation coastal zones [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2007, 19 17-37Strauss B H, Kulp S, Levermann A. Carbon choices determine US cities committed to futures below sea level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112 44 13508-13513Maplecroft.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tlas 2015 [EB/OL]. 2015 [2018-11-14]. http// Food Programme. Food in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index [EB/OL]. 2017 [2018-11-14]. http//www1.wfp.org/climate-and-food-security-analyses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3, 30-39Haigh I, Nicholls R, Wells N. Rising sea levels in the English channel 1900 to 2100 [J]. Maritime Engineering, 2011, 164 81-92Parris A, Bromirski P, Burkett V, et al. Global sea level rise scenarios for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R/OL]. 2012 [2018-11-14]. http//scenarios.globalchange. gov/sites/default/fles/NOAA_SLR_r3_0.pdf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Moser S C, Davidson M A, Kirshen P, et al. Coastal zone development and ecosystems [M]//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ird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2014 579-618. DOI 10.7930/J0MS3QNWCai F, Su X, Liu J, et al. Coastal erosion in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measures for its prevention [J].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2009, 19 4 415-426Vermeulen S. Info NOTE, climate change, food security and small-scale producers [R]. CCAFS Info Brief, 2014FAO. 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R/OL]. 2016 [2018-11-14]. http//www.fao.org/resilienceSchewe A, Heinke J, Gerten D, et al. Multimodel assessment of water scarc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4 9 3245-3250Luo T Y, Young R, Relg P. Aqueduct projected water stress country rankings [R].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15 1-16[7][14][17][18][13][9][8][10][11][19][20][12][21][22][23][24][25][26][27][28][5][6][15][16]6 期 699马欣,等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Analysis on China’s climate securitization based on Copenhagen School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The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graphy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4 Counselo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06, ChinaAbstract Climate change, as a typical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 whose position in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has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Securitiz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non-traditional national security. The securitization factor proposed by the Copenhagen School is used to compare the Sino-U.S. climate securitization level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Security is an inter-subject phenomenon.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securitiza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authority as main body, and the U.S. is in “non-securitization” process caused by political authority. Inter-subjectivity is identification degree of main body to “existential threat”. It is inharmonious between inter-subjective and progress of climate securitization in China. The top political leader has a higher level of climate securitization than the public. The means of expression of climate existential threat is a restrictive factor to public climate securitization level, which includes single perspective and media of securitization. The modes of global perspective and inter-state graphical comparison are induced to enhance the expression effect of existential threat, which can propose to promote climate securitization level of China.Keywords Climate securitization; Copenhagen School; Comparative analysis; ChinaMA Xin1, WANG Wen-Tao2, 3, ZHANG Xue-Yan3, WU Shao-Hong3, LIU Yan-Hua4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