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书书 王建华G21沈G21朱淀G21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G22 G22 G23 G21中国人口G24资源与环境G21 G23 G24 G23 G24 G21 G25 G24 G25 G26 G26 G27 G27 G23 G28 G29 G27 G25 G2A G21 G22 G2B G2C G2D G2E G22 G2FG30 G31 G32 G33 G30 G21 G34 G35 G36 G2D G37 G2FG31 G38 G2FG31 G21 G39 G35 G3A G3B G2FG30 G31 G21 G3C G3D G3E G3D G30 G3FG40 G32 G41 G31 G42G32 G3D G43 G3FG41 G44G3D G31 G45 G2FG3FG41 G31 G38 G3D G31 G42 G46 G3D G32 G30 G45 G2FG41 G3FG3E G41 G47 G3FG33 G3FG30 G48 G3FG3D G3E G2FG49 G3D G31 G42G3E G33 G31 G49 G3D G3F G42G32 G3D G46 G30 G40 G4A G4B G3FG41 G33 G31 G49 G41 G47 G40 G41 G38 G43 G3FG3D G32 G3D G31 G3E G2FG45 G3D G3D G31 G45 G2FG3FG41 G31 G38 G3D G31 G42G30 G48 G4B G41 G45 G3D G3FG31 G30 G31 G40 G3D G22 G22 G23 G21 G4C G32 G2FG31 G30 G43 G41 G43 G33 G48G30 G42G2FG41 G31 G21 G3FG3D G3E G41 G33 G3FG40 G3D G3E G30 G31 G49 G3D G31 G45 G2FG3FG41 G31 G38 G3D G31 G42 G21 G23 G24 G23 G24 G21 G25 G24 G25 G26 G26 G27 G27 G23 G28 G29 G27 G25 G2A G21 G23 收稿日期G21 G23 G24 G23 G24 G29 G24 G27 G29 G24 G26 G4D修回日期G21 G23 G24 G23 G24 G29 G24 G4E G29 G24 G26 作者简介G21王建华G21博士G21教授G21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G28 G36 G44G38 G30 G2FG48 G27 G4FG2FG30 G31 G32 G33 G30 G21 G50 G51 G4FG2FG30 G31 G4B G31 G30 G31 G21 G3D G49 G33 G21 G40 G31 G28 基金项目G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29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政策的实验评估及其组合设计G27以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为例G2A G25批准号G27 G26 G27 G52 G26 G25 G27 G27 G53 G26 G2B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G29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与智能化监督关键技术研究G2A G25批准号G27 G23 G24 G27 G28 G54 G55 G4C G27 G52 G24 G25 G25 G24 G24 G26 G21 G29互联网食品销售违法违 规行为监督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G2A G25批准号G27 G23 G24 G27 G28 G54 G55 G4C G27 G52 G24 G25 G25 G24 G25 G26 G28 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 王建华 G27 G4D沈 G27 G4D朱G4D淀 G23 G25 G27 G21江南大学商学院G21江苏无锡G23 G27 G4E G27 G23 G23 G2B G23 G21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G21江苏苏州G23 G27 G53 G24 G24 G52 G26 摘要G4D基于苏皖两省G4E G27 G25份农村数据G22文章引入意识G29情境G29行为模型G22运用相关分析G23层次回归分析G23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探讨了中 国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G24公G25 G24私G25领域的亲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G26研究发现G21亲环境意识是亲环境行为产生的基础G22环境知识和环 境情感对农村居民公G23私领域的亲环境行为均产生显著影响G22而环境态度仅对农村居民的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G22个体责任意识 只对农村居民的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产生显著影响G26从交互效应看G22环境态度和个体责任对农村居民公领域的环境友好行为存在两两 的正向交互作用G22即对环境问题持有高度个人责任感的群体G22培养其积极的环境态度能显著提高该群体的公领域亲环境行为选择偏 好G26在个体实施成本中G22行为麻烦程度负向影响农村居民公私领域的亲环境行为G22物质主义观念对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G26且物质主 义观念对态度G29行为路径存在负向的调节作用G22行为麻烦程度则对情感G29行为路径存在负向的调节作用G26值得注意的是G22物质主义 观念也对个体责任G29行为路径存在正向的弱调节作用G26此外G22中国文化确实在居民的亲环境意识和行为中发挥着背景效应G26对此文 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G21加强宣传教育G22提高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G27发挥组织引领G22激发农村居民环境保护热情G22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 人翁作用G27加大资金支持G22创造便利G23便捷G23有效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G22减少农村居民实施亲环境行为的金钱G23时间和精力成本G27注重 文化影响G22充分发挥良好乡风文明具有的浸润人心G23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G22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的文明素养G22培养农村居民环境保护的 内生动力G26 关键词G4D亲环境意识G27公领域亲环境行为G27私领域亲环境行为G27情境变量 中图分类号G4D G4C G2A G27 G25 G21 G25 G4D文献标识码G4D G2C G4D文章编号G4D G21 G22 G22 G23 G24 G23 G21 G22 G25 G28 G23 G22 G23 G22 G29 G22 G26 G24 G22 G21 G23 G27 G24 G21 G23 G28 G28 G29 G2A G2B G21 G21 G22 G2C G21 G23 G22 G2D G23 G2E G2F G30 G31 G32 G2C G23 G22 G23 G22 G22 G33 G21 G34 G4D G4D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G21人口众多G21与自然生态联系 最为紧密G28为改善农村环境G2C传播生态文明G2C建设美丽乡 村G21我国于G23 G24 G24 G23年始G21陆续开展了G29中国最美乡村G2A G29文明 生态村G2A等一系列创建工作G21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和支持G28但相对于城市而言G21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 慢G21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G21加之农村居民环境保护观念 相对陈旧G21政府环保设施投入不足G2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 实际情况尚不尽如人意G28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 的共同参与G21更需要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G28鉴于此G21 本文以农村居民为对象G21通过实地采访与调研G21考察了农 村居民的亲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G21为改善农村人居环 境G21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G28 G27 G4D理论回顾与假设模型 个体意识包括知识G2C感知G2C情感G2C态度G2C心理等层面G21个 体行为则指行动和实践层面G28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后 发现G21个体的知识G2C感知G2C情感G2C责任等意识因素可能对个 体行为存在显著影响G25包括方向路径G2C作用程度G2C交互效应 等G26 G28亲环境意识是指个体对环境保护相关概念G2C事件的 信念G2C情感和行为倾向 G22 G27 G23 G28亲环境行为是指面对环境污染 问题G21具有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的个体通过自身实际行动 为减少环境伤害或改善环境质量所做出的努力 G22 G23 G23 G28具体 包括个体支持环保组织开展活动G2C参加环保议题讨论G2C参 与环境保护行动等旨在发现G2C讨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公领 域G25 G43 G33 G46 G48G2FG40 G3E G43 G32 G3D G3FG3D G26亲环境行为 G22 G25 G23 和绿色消费G2C绿色出行G2C回 收利用等旨在推动日常生活中产品使用减量化G2C再循环G2C 再利用的私领域G25 G43 G3FG2FG45 G30 G42G3D G3E G43 G32 G3D G3FG3D G26亲环境行为 G22 G4E G29 G53 G23 G28有研究 指出G21公众的亲环境意识是其产生亲环境行为的内在动 因G21环境知识是公众亲环境意识形成的基础G2B只有掌握了 环境保护科学知识G21才能生成尊重环境发展规律的态度和 责任意识G21最后将亲环境意识付诸实践G21形成亲环境 行为 G22 G52 G23 G28 G24G28G23G27G24 中国人口G2A资源与环境G4D G23 G24 G23 G24年G4D第G25 G24卷G4D第G26期G4D G35 G36 G2B G37 G38 G39 G2A G39 G3A G3B G38 G3C G2B G2A G37 G22 G3D G3E G3F G2A G3A G3D G35 G3E G3F G38 G37 G29 G3E G37 G40 G2B G3D G2A G37 G41 G3E G37 G3C G4D G40 G42 G43G2C G25 G24 G4D G37 G42 G2C G26 G4D G23 G24 G23 G24 关于环境知识G21 G37 G30 G48G41 G31 G3D G56等 G22 G26 G23 研究指出个体只有在掌 握一定的环境知识后才会产生环境意识G28 G57 G41 G32 G48G3D G31等 G22 G28 G23 把 环境知识分为一般性环境问题知识和特定环境问题知识 两大不同知识范畴G28余福茂等 G22 G2A G23 的研究结果证明G21居民环 境知识的增加能显著影响其废旧家电回收行为G28 G58 G2FG41 G46 G2FG4A G2FG3D G31等 G22 G27 G24 G23 的研究发现G21当消费者拥有丰富的绿色消 费知识时G21更有可能采取绿色消费行为G28 李新秀等 G22 G27 G27 G23 指出环境态度是人们对环境问题G2C环保 活动所持有的信念和行为意向的合集G28 G35 G2FG31 G3D G3E等 G22 G27 G23 G23 的研 究认为G21环境态度可分为对生态环境的一般态度和对特定 环境行为的具体态度G21其中G21具体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影 响更为显著G28杨智G2C邢雪娜 G22 G27 G25 G23 通过对居民可持续消费行 为的质化研究发现G21态度是影响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最 主要因素G28彭雷清等 G22 G27 G4E G23 的研究发现G21消费者的环境态度 和低碳消费态度是低碳消费意向的重要前因G28王世进 等 G22 G27 G53 G23 也发现环境价值观可以通过环境态度对生态消费行 为产生影响G28 关于环境情感G21 G57 G30 G38 G46 G3D G3FG4B等 G22 G27 G52 G23 通过对亲环境行为的荟 萃分析发现G21个体内疚感G25情感的一种G26能显著预测亲环 境行为G28 G4C G30 G3FG3FG33 G3E等 G22 G27 G26 G23 的研究则指出G21环境情感对个体行为 的预测性比环境知识更好G28 G37 G21 G3E G48G3D G3F等 G22 G27 G28 G23 采用结构方程模 型对居民家庭垃圾回收行为进行分析发现G21情感因素对家 庭垃圾回收行为影响最为显著G28 G59 G41 G3D G31 G2FG4B G44G58 G3D G50 G2FG3E等 G22 G27 G2A G23 研究 发现情感因素可以调节认知利益G2C环境关心等因素对消费 者环保包装产品的购买意向G28王建明 G22 G23 G24 G23 在消费碳减排行 为的G29情感G29行为G2A双因素检验中也发现环境情感能有效 促进居民的消费碳减排行为G28 在个体责任方面G21居民采取亲环境行为有时甚至需要 付出更多的成本G21如购买绿色产品需要更高的价格G21因此 亲环境行为会产生利己的结果G21但收益更多的是他人G2C群 体和社会整体利益G21所以人们认为亲环境行为实践者G29更 合作G2C更利他G21也更道德G2A G22 G23 G27 G23 G21体现了个体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G28 G34 G42G3FG30 G33 G4B G32 G30 G31和G3C G41 G46 G3D G3FG42G3E G22 G23 G23 G23 的研究得出G21利他主义是影响 居民生态意识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变量G28利他主义是与 责任意识密切相关的概念G21是个体责任的一种体现G28 G4C G32 G33 等 G22 G23 G25 G23 的研究表明G21居民感知道德责任显著提高了对其家 庭废弃物回收行为的预测性G28 G2B G3D G48G48G3E等 G22 G23 G4E G23 在行为与气候 变化的实验中也发现G21消费者的责任感知与其可持续消费 行为存在影响关系G28叶楠 G22 G23 G53 G23 在对中国居民绿色消费行为 的研究中发现G21个体的绿色责任认知显著影响其环境友好 行为G28 基于上述研究G21本研究假设环境知识G2C环境态度G2C环境 情感和个体责任这G4E个意识维度对居民亲环境行为存在 显著的直接影响G21研究假设如下G27 G35 G27 G27亲环境意识对亲环境行为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G28 G35 G27 G30 G27环境知识对亲环境行为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G28 G35 G27 G46 G27环境态度对亲环境行为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G28 G35 G27 G40 G27环境情感对亲环境行为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G28 G35 G27 G49 G27个体责任意识对亲环境行为存在显著的直接 影响G28 上述假设仅考虑了环境意识G4E个维度对亲环境行为 的独立影响效应G21但一个解释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会随 着另一个解释变量水平的变化而有所不同G21即需要考量环 境意识不同维度之间的交互效应G25 G5AG31 G42G3D G3FG30 G40 G42G2FG41 G31 G36 G47G47G3D G40 G42G3E G26 G28意 识不同维度的各变量对行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独立G2C平行 的G21任何一个解释变量发生变化G21都可能引起其他变量的 变化G21不同维度的解释变量的交互效应最终影响了个体的 行为选择G28因此G21假设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各影响因素之间 存在交互作用是现实的G2C有意义的G21各因素间除两两交互 作用外G21理论上还存在三阶交互作用G28参考王建明 G22 G23 G52 G23 对 变量交互的处理G21为避免研究模型过于复杂G21亦不考虑三 阶交互作用G21提出以下假设G27 G35 G23 G27环境意识各维度间存在显著的两两交互作用G28 G2E G33 G30 G4B G31 G30 G31 G41等 G22 G23 G26 G23 的G29态度G29情境G29行为G2A理论指出G21环 境行为是个体内在态度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 结果G21情境因素对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起调节作 用G28王建明 G22 G23 G28 G23 的研究也表明G21低碳消费意识是低碳消费 行为的前置变量G21但意识G29行为的作用路径还受到情境因 素的调节G28他还明确指出意识G29行为影响路径受到以物 质主义观念与行为麻烦程度测度的个体实施成本的影 响 G22 G23 G52 G23 G28 G34 G42G3FG3D G31 G22 G23 G2A G23 基于环状价值观模型G21提出了G29价值G29信 念G29规范理论G21指出物质主义观念对亲环境态度和亲环境 行为产生顺序影响G21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影响个人的环境 意识G21进而影响个体的亲环境行为G28而G35 G33 G3FG3E G42等 G22 G25 G24 G23 则通过 元分析结果得出G21物质主义观念对亲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 为同时产生影响G28高物质主义的个体强调物质财富的重 要性 G22 G25 G27 G23 G21社会责任意识淡薄G21很可能不在意社会环境问 题 G22 G25 G23 G23 G28行为麻烦程度是个体预期在采取亲环境行为时感 受到自身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G28有研究表明G21改善循环 回收的环境对居民的实际回收行为有显著影响 G22 G25 G25 G23 G21说明 行为麻烦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G29意识G29行为G2A的作 用路径G28据此G21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G27 G35 G25 G27个体实施成本对亲环境意识G29行为关系有显著 调节影响G28 G35 G25 G30 G27物质主义观念对亲环境意识G29行为关系有显著 调节影响G28 G35 G25 G46 G27行为麻烦程度对亲环境意识G29行为关系有显著 调节影响G28 G24G2AG23G27G24 王建华等G21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 价值观是人们信仰和态度的根本来源G21是行为选择的 判断和选择标准 G22 G25 G4E G23 G28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G21涵盖个体思 维与行动的每一个方面G21影响人们的偏好G2C动机G21影响人们 的行为抉择 G22 G25 G53 G23 G28按照这一逻辑G21亲环境意识和亲环境行 为也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环境G28目前G21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将 文化背景纳入研究G21这便隐含着G29文化是中立的G2A的前提 假设G28但脱离具体的文化传统来探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和价值取向是存在潜在缺陷的 G22 G25 G52 G23 G28所以研究中国居 民的亲环境意识和亲环境行为需要关注中国文化价值观 中的核心要素G28面子形象G2C实用理性和权威从众对中国人 的消费决策有着深刻的影响 G22 G25 G26 G23 G28面子带有强烈的中国文 化色彩G28在面子情节作用下G21公众会关注采取亲环境行为 能否提升自身的个人形象G21能否彰显其个人素养G2C经济条 件和社会地位G28实用理性则是中国人评价事物和行为决 策的基本方法论G28中国人讲求G29实在G2A G29实用G2A G29实际G2A G21比 如在消费时希望花同样的钱得到更高的产品价值G28权威 从众是中国人的普遍社会心理特征G28中国人十分注重G29社 会自我G2A G21极易受到参照群体G25 G3FG3D G47G3D G3FG3D G31 G40 G3D G26的影响 G22 G25 G28 G23 G28权威 从众导向使得居民倾向于追随社会主流行为G21在乎行为所 传递出的信号G21即偏好拥有与他人一致的行为倾向G28基于 此G21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G27 G35 G4E G27中国文化背景对意识G29情境G29行为模型具有显 著的调节作用G28 G35 G4E G30 G27面子形象对意识G29情境G29行为模型具有显著的 调节作用G28 G35 G4E G46 G27实用理性对意识G29情境G29行为模型具有显著的 调节作用G28 G35 G4E G40 G27权威从众对意识G29情境G29行为模型具有显著的 调节作用G28 综上所述G21个体的亲环境意识是其产生亲环境行为的 基础G28其中G21环境知识G2C环境态度G2C环境责任和环境情感均 对个体最终的亲环境行为产生一定影响G21但现有研究往往 忽略了意识各个维度之间存在的交互效应G28亲环境意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亲环境行为G21但环境保护意 识和环境保护行为之间不具有天然的一致性G21拥有亲环境 意识的个体并不一定实践亲环境行为G28为什么会出现环 境保护G29知易行难G2A的现象G2D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亲环 境意识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转化G2D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 讨的问题G28而价值观在个体的认知体系中占有核心位置G21 对个体行为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G28文化并非中立G21中 国文化背景是否影响中国公民的亲环境意识和亲环境行 为同样值得深入研讨G28此外G21亲环境行为相关研究多聚焦 城市居民G21以农村居民为研究主体的文章较为少见G28我国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G2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 活水平G2C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各有不同G28因此本研究以 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G21引入意识G29情境G29行为模型G21探讨 亲环境意识各维度对农村居民G29公G2A G29私G2A领域亲环境行为 产生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影响G21并检验个体实施成本对意 识G29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G21最后构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 G29意识G29情境G29行为G2A模型G25见图G27 G26 G28 G23 G4D研究设计与数据检验 G23 G21 G27 G4D研究量表设计 在亲环境意识量表中G21环境知识量表主要借鉴了 G57 G41 G32 G48G3D G31等 G22 G25 G2A G23 的生态认知量表G2B对于环境态度量表和环境 情感量表G21研究参考了G34 G40 G32 G50 G3D G43 G4A G3D G3F和G4C G41 G3FG31 G50 G3D G48G48 G22 G4E G24 G23 的态度量 表及G55 G3FG30 G4F和G37 G30 G3FG42G2FG31 G3D G5B G22 G4E G27 G23 消费者生态产品选择量表中的情 感测量部分G2B对于个体责任意识量表G21研究在G55 G3FG30 G31 G3E G3E G41 G31和 G2E G22 G3FG48G2FG31 G4B G22 G4E G23 G23 的环境量表基础上进行了相应修改G2B对于物质 主义观念和行为麻烦程度量表G21主要借鉴了王建明 G22 G23 G52 G23 的 资源节约行为量表及G3C G2FG40 G32 G2FG31 G3E和G3B G30 G50 G3E G41 G31 G42 G22 G25 G27 G23 消费者价值取 向量表中的相关题项G28为更好地考察农村居民的亲环境 意识和亲环境行为G21研究在对参考量表进行语言修整外G21 加入了G29农药残留污染G2A G29杀虫剂污染G2A G29畜禽粪便污染G2A等 贴近农村居民实际的选项G28 对于亲环境行为量表G21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 基础上 G22 G25 G2A G29 G4E G25 G23 G21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和现实情境对问卷进行 了相应调整与修正G28以G29我加入了某个环境保护组织G2A G29我会在社交媒体上谈论环境问题G2A G29我关注了与环境保 护有关的公众号G2C微信G2A等题项测量被调查者的公领域亲 环境行为G2B以G29我会回收纸张G2C玻璃G2C塑料瓶G2C易拉罐等可回 收物品G2A G29我会优先选择购买环保洗涤剂G2C再生纸制品等G2A G29我出于环保原因更换了我以前使用的某产品G2A等题项测 度被调查者的私领域亲环境行为G28以上题项均采用里克 特G25 G58 G2FG4A G3D G3FG42 G26五级量表G21以个体主观赋值的方式G21从G29非常不 了解G2A到G29非常了解G2A G29非常不同意G2A到G29非常同意G2A等进行 图G27 G4D本研究假设模型 G24G24G25G27G24 中国人口G2A资源与环境G4D G23 G24 G23 G24年G4D第G26期 度量G21最终得分代表被调查者G29公G2A G29私G2A领域亲环境行为 的行为水平G28 为了考察中国文化背景G25面子形象G2C实用理性G2C权威从 众G26的影响G21研究主要参考了潘煜 G22 G25 G26 G23 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 消费者价值观量表G21设置G29我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 在别人面前G21以免让人看不起G2A G29相比追求真理G21对我来说 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G2A G29跟着大部队选择的方向前进是不 会有错的G2A等题项评估被调查者的价值取向G28 G23 G21 G23 G4D实验调查过程 本次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G21以华东地区相邻两省江苏 省和安徽省为调查区域G28本次调查遵循分层设计原则G21在 江苏省选取G4E个代表性城市G25苏南G27无锡市G2B苏中G27扬州市G2B 苏北G27淮安市G2C连云港市G26 G21安徽省选取G28个代表性城市G25皖 南G27马鞍山市G2C铜陵市G2C宣城市G2B皖中G27合肥市G2C安庆市G2B皖 北G27阜阳市G2C淮南市G2C淮北市G26展开G28样本选取范围囊括两 省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地级市G21样本分布较为合理G28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G21在正式调查前G21于江苏省无锡市 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G21并结合预调查反馈信息G21对问卷中 含义不清G2C语句歧义等问题进行调整与修正G28正式调查开 始前G21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G28考虑到农村居民 普通话水平有限G21各调查区域的调研均由当地人员完成G21以 方便用方言进行访谈G21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可靠G28调研采取 随机抽样G21在各市的市区和农村按G27 G5CG27比例随机选取G27 G28周 岁以上居民G21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进行G21每个被调查者访谈 时间约为G23 G24 G5D G25 G24分钟G28调查于G23 G24 G27 G2A年G26月开始G21共发放问 卷G2A G27 G26份G21剔除前后矛盾G2C信息缺失等无效问卷后G21回收问 卷G28 G25 G2A份G21问卷有效率G2A G27 G21 G4E G2A G5E G28由于本次研究仅涉及农村 居民G21故在有效问卷中抽取农村样本G4E G27 G25份展开具体研究G21 城市样本留待后续研究中进行城乡对比分析G28 G23 G21 G25 G4D样本信效度检验 G23 G21 G25 G21 G27 G4D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样本进行人口描述性统计可知G27从性别分布看G21男 性占G4E G53 G21 G26 G52 G5E G21女性占G53 G4E G21 G23 G4E G5E G2B从年龄看G21 G27 G28 G5D G23 G53周岁占 G25 G24 G21 G2A G2A G5E G21 G23 G52 G5D G25 G53周岁占G23 G23 G21 G53 G23 G5E G21 G25 G52 G5D G4E G53周岁占G23 G25 G21 G26 G25 G5E G21 G4E G52 G5D G53 G53周岁占G27 G26 G21 G52 G28 G5E G21 G53 G53周岁及以上占G53 G21 G24 G28 G5E G2B从职业 分布看G2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G28 G21 G2A G52 G5E G21企业工作人员占 G23 G4E G21 G2A G4E G5E G21务农人员占G23 G4E G21 G53 G25 G5E G21家庭主妇G25夫G26 G27 G27 G21 G28 G52 G5E G21退 休人员G4E G21 G25 G52 G5E G21无稳定工作者G27 G24 G21 G2A G24 G5E G21此外G21还有 G27 G4E G21 G4E G53 G5E的被调查者为学生G21这可能与调查开展时间为G26 G5D G28月G21正值假期有关G21农村G27 G28岁以上被调查者中学生占一 定比例可以得到解释G2B在家庭规模上G21以G23 G5D G25人或G4E G5D G52 人的家庭规模为主G21占比分别达到G25 G23 G21 G23 G24 G5E和G52 G25 G21 G2A G23 G5E G21 G26 人及以上的大规模家庭占G23 G21 G52 G52 G5E G21单人家庭仅占G27 G21 G23 G27 G5E G2B 从家庭年收入看G21年收入在G28万以上的占比有G53 G28 G21 G27 G27 G5E G21说 明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家庭生活水平较高G28 G23 G21 G25 G21 G23 G4D信度和效度检验 研究采用G34 G5F G34 G34 G23 G4E G21 G24对环境知识G2C环境态度G2C环境情 感等G28个题项进行内在信度G25 G5AG31 G42G3D G3FG31 G30 G48 G3C G3D G48G2FG30 G46 G2FG48G2FG42G56 G26分析G21结 果如表G27所示G28除行为麻烦程度的G4C G3FG41 G31 G46 G30 G40 G32 G2E G3E G23系数略 低外G21其余信度指标均在建议值G24 G21 G26以上G21说明调查问卷 的具有良好的内在信度G28在正式问卷调查开始前G21笔者进 行了小规模预调研G21并结合预调研反馈信息和专家意见G21 对量表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G21因此本次研究使用的 最终量表具有一定的内容深度和广度G21切合调查目标G21具 有较为理想的内容效度G25 G4C G41 G31 G42G3D G31 G42 G60 G30 G48G2FG49 G2FG42G56 G26 G28研究对调查数 据进行了因子分析以检验量表的建构效度G25 G4C G41 G31 G3E G42G3FG33 G40 G42 G60 G30 G48G2FG49 G2FG42G56 G26 G28结果显示G21环境知识G2C公领域亲环境行为和私 领域亲环境行为的G59 G37 G61值均在G24 G21 G28以上G2B环境情感的 G59 G37 G61值在G24 G21 G26 G5D G24 G21 G28之间G2B而环境态度G2C个体责任G2C物质主 义观念和行为麻烦程度四个G59 G37 G61值略低G21在G24 G21 G52 G5D G24 G21 G26之 间G21这可能是由于这几个变量的题项数偏少G25物质主义观 念和行为麻烦程度仅设置了G23个题项G26 G21且不同省市地区 的不同个体对态度G2C责任G2C观念等抽象概念的看法不尽相 同导致的G28但在同为建构效度判定指标的G57 G30 G3FG42G48G3D G42G42 G2E G3E球形 表G27 G4D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变量代码G62 G27 G62 G23 G62 G25 G62 G4E G54 G27 G54 G23 G39 G27 G39 G23 变量题项数G4E G25 G52 G25 G23 G23 G53 G53 G4C G3FG41 G31 G46 G30 G40 G32 G2E G3E G23系数G24 G21 G28 G26 G4E G24 G21 G26 G26 G24 G24 G21 G26 G53 G26 G24 G21 G26 G23 G26 G24 G21 G28 G4E G2A G24 G21 G52 G26 G24 G24 G21 G28 G23 G53 G24 G21 G28 G4E G24 G59 G37 G61检验G24 G21 G28 G27 G25 G24 G21 G52 G4E G24 G24 G21 G26 G52 G4E G24 G21 G52 G52 G52 G24 G21 G52 G23 G24 G24 G21 G52 G27 G26 G24 G21 G28 G25 G24 G24 G21 G28 G4E G28 G57 G30 G3FG42G48G3D G42G42 G2E G3E 球形检验 G62 G23 统计量G28 G52 G4E G21 G24 G53 G53 G25 G28 G24 G21 G23 G25 G25 G52 G52 G27 G21 G27 G53 G53 G23 G52 G53 G21 G27 G27 G4E G25 G23 G52 G21 G25 G28 G4E G28 G25 G21 G52 G52 G28 G26 G24 G26 G21 G52 G24 G52 G26 G26 G4E G21 G27 G2A G23 自由度G52 G25 G27 G53 G25 G27 G27 G27 G24 G27 G24 显著性水平G24 G21 G24 G24 G24 G24 G21 G24 G24 G24 G24 G21 G24 G24 G24 G24 G21 G24 G24 G24 G24 G21 G24 G24 G24 G24 G21 G24 G24 G24 G24 G21 G24 G24 G24 G24 G21 G24 G24 G24 G4D G4D注G27 G62 G27 G2C G62 G23 G2C G62 G25 G2C G62 G4E 分别代表环境知识G2C环境态度G2C环境情感G2C个体责任G21 G54 G27 G2C G54 G23 分别代表物质主义观念G2C行为麻烦程度G21 G39 G27 G2C G39 G23 分别代表公领 域亲环境行为G2C私领域亲环境行为G28 G24G27G25G27G24 王建华等G21环境综合治理背景下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 检验中G21所有题项的G57 G30 G3FG42G48G3D G42G42 G2E G3E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 为G24 G21 G24 G24 G24 G21拒绝G57 G30 G3FG42G48G3D G42G42 G2E G3E球形检验的零假设G21因此可以认 为本量表各部分的建构效度较为良好G28 G25 G4D实证计算与假设检验 G25 G21 G27 G4D亲环境意识对亲环境行为影响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检验 研究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G25 G5F G3D G30 G3FG3E G41 G31 G4C G41 G3FG3FG3D G48G30 G42G2FG41 G31 G4C G41 G3D G47G47G2FG40 G2FG3D G31 G42 G26分别检验了公G2C私领域亲环境行为各变量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G21并计算了各变量的均值G25 G37 G26和标准差 G25 G34 G21 G3B G21 G26 G21结果如表G23和表G25所示G28在亲环境意识中G21环境 态度和个体责任两个维度得分相对较高G21均值为G25 G21 G2A G23和 G25 G21 G2A G2A G21环境知识和环境情感维度分数相对较低G21仅为G25 G21 G53 G25 和G25 G21 G4E G28 G21表明华东地区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态度较为 积极G21且具有强烈的个体责任感G21但对于环境问题的知识 储备相对较少G21对环境的情感也相对较弱G28在个体实施成 本中G21物质主义观念均值为G25 G21 G28 G52 G21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 农村居民中较为普遍G2B而行为麻烦程度均值为G23 G21 G25 G52 G21表明 被调查样本认为对于自身实施亲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控 制能力G28相对于公领域的亲环境行为G25 G25 G21 G24 G25 G26 G21居民普遍对 私领域的亲环境行为G25 G25 G21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