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返回 相似 举报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论综述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王凯伟毛星芝罗鸽希内容提要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低碳经济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势头 。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 ,国外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 、碳税和碳交易市场 、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国内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 、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发展的评价 、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着重加强低碳经济的理论 、评价体系 、制度体系 、低碳能源及技术 、具体区域和行业以及低碳城市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评价体系一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 ,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 、碳税和碳交易市场 、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 。1.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研究 。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 、节约能源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 、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 ”提出的大背景 ,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 ,“碳足迹 ”、“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 ”、“低碳发展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社会 ”、“低碳城市 ”、“低碳世界 ”等一系列新概念 、新政策应运而生 。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的大变革 ,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 ,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 ,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 ,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对碳税和碳市场交易的研究 。目前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本国开征碳税 ,并建立碳交易市场 。碳税实际上是一种矫正税 ,有的国家称为能源税 ,其本质都是为了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 ,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初 ,芬兰 、瑞典 、丹麦 、荷兰四个北欧国家先后开征碳税 ,1999年意大利开始征收 ,2007年和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先后开征碳税 ,又为碳税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3.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 。目前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范围较广 ,包括低碳消费 、低碳社区 、低碳建筑等 。国外学者主要从建筑或社区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近期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多地关注草根创新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草根创新 (grassrootsinitiatives)依赖于个体有限的能力 、资源和力量的整合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低碳社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区内部 ,草根创新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而且可以打破不同社区间的界限 。在实践层面上 ,Canelo Project项目属于典型的草根创新 ,它由非政府组织发起 ,主要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建造房屋 ,最大限度使用当地比较容易获取且价格低廉的自然和中碳材料建造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足迹 ,有效地避免水泥材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根据IPCC的报告 ,在发达国家 ,建筑大约消耗了78经济学动态 2012年第9期*王凯伟 、毛星芝 、罗鸽希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 411200,电子邮箱 wangkw168@126.com。本文是作者承担的 2010年度湖南省软科学项目 “促进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研究 ”(编号 2010ZK3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40%的能源 ,其产生的温室气体大约占到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6%。EIA的报告显示建筑大约消耗了全球30.8%的能源 。因此 ,发展低碳建筑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 、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可以分解为建造 、装修 、室外设施建设 、运输 、经营 、废物处理 、物业管理 、拆迁和建筑处置等9个阶段 ,每个阶段又包含材料 、设备和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 ,因此 ,低碳建筑要求每一个阶段所使用的材料 、设备等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Chen(2010)等认为可以有效加强管理 ,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费量 ,并指出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耗相比 ,建筑物的后期运营管理所消费的能源量更大 。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 ,通过在新建筑中采用传统的节能技术 ,可以使新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平均下降20%-3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40%。4.对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的研究 。斯特恩报告提出全球减排政策的三个要素 ,即通过税收 、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 ;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 ;消除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障碍 。有一些学者认为发展新能源或能源战略调整有助于促进转型 ,如Ab-deen(2007)认为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 。有不少学者从发展低碳技术角度提出了具体路径 ,如Sunikka(2006)提出应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低碳技术促进城市转型 ;Winkler(2007)认为应发展低碳技术和新能源 ,并指出平板太阳能收集器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部署做好技术准备 。也有学者从碳金融角度提出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如Til Requate(2005)通过回顾环境政策工具为促进先进减排技术发展产生的激励方面的相关进展 ,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 ,采用碳价等市场手段通常比指挥和控制手段具有更好的表现 ,碳税要比碳排放限额更具有促进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效果 ;Morrison &Yoshida(2009)通过比较研究中国 、美国和韩国 ,提出应设立适当的公共基金来发展清洁能源与低碳排放 。上述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都为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5.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研究 。国外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操作方面大规模实施战略 ,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9年1月 ,美国白宫发布“经济恢复和再投资计划 ”报告 ,提出将能源列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报告中指出 ,未来3年内将把风能 、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提高1倍 ,未来10年内政府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 ,将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以减少石油消费量 ,大量投资绿色能源 风能 、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绝缘材料等 ;推行绿色建筑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 、石油 、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 、低排放的方向转型 。二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 ,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内涵 、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发展的评价 、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研究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是基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 ,随着实践的进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 。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庄贵阳 (2005)认为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鲍健强 (2008)指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 ,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 、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 ,是经济发展方式 、能源消费方式 、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 ,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 ,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 ,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 、高效益 ,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 ,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学术界对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 、低排放 、低污染 ,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认同 ,不论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还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发展以低能耗 、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将是大势所趋 。2.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省市级的区域性城市 ,并且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进行构建 。胡大立 、丁帅 (2010)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 ,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李晓燕 (2010)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88基础上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毛玉如 、沈鹏等 (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 ,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 、技术 、产业 、机制四个层面考虑 。王斌斌 (2010)在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 。谢传胜 、徐欣等 (2010)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 ,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3.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对于如何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 (2008)提出 ,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 ,推行试点示范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 (2008)在“低碳经济 理念 实践 创新 ”的报告中提出 ,发展低碳经济 ,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 ,努力优化工艺路线 ,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 。庄贵阳 (2007)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六种可能途径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能源效率 ,调整能源结构 ,遏制奢侈浪费 ,加大碳汇和国际合作 。任力 (2009)认为 ,应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 。杜明军 (2009)提出通过以低碳财政资金为先导平台 ,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项目为载体 ,引导 、拉动低碳经济龙头企业对现代节能项目的投入 ,整合各类低碳发展资金 ,逐步形成低碳经济转型的 “聚宝盆 ”效应 。龚建文 (2009)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是降低能源强度 ,实现节能减排 ;最优路径是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可再生能源 、发展循环经济 ;还需要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 ,在政策上 、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4.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付允 (2008)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 、低排放和低污染 ,以及高效能 、高效益 、高效率 (简称三低三高 )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邢继俊 (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 ,即初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上而下调整发展 、逐步优化产业结构 、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 ;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促进新能源发展 ;晚期发展模式包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 。毕军等 (2009)认为 ,低碳发展需要技术 ,但低碳发展不能依赖技术 ,碳排放影响几乎存在于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 ,因此构建政府 、企业 、公众共同参与的低碳社会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中国人 民 大 学 气 候 变 化 与 低 碳 经 济 研 究 所 杨 志(2009)提出了 “绿色+资本+网络 ”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 ,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 。上述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 、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展望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 ,该领域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众多 、研究资料丰富 、研究视野开阔 、研究方式多样的景象 。未来在低碳经济的研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合理的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 ,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的研究要立足国情 。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加强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确立我国低碳发展纲领的基础 。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更系统 、深入的理论分析 ,揭示低碳经济最本质的内容 ,真正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 。二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 。政府的政策 、实证研究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低碳城市建设等 ,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 、层次分析法等 。而国外的研究则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 ,如低碳能源 、碳排放等方面 ,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 ,如投入 产出法 、成本 效益法等 ,将低碳经济具体化 ,针对国际 、国家 、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 。三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 ,工业化进程加快 ,产业技术亟待升级 ,我国已经逐渐呈现出从以引进技术和模仿为主逐步向自主研发转变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逐步增强的发展趋势 ,并逐渐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 ,加快以 “产权界定 ”为中心的制度建设 、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建立企业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等制度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方向 。所以 ,如何在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发展和98经济学动态 2012年第9期超越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从政治 、经济 、法律 、科技以及文化等角度提出一套更加契合我国国情 、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体系 ,逐渐成为低碳经济研究领域迫切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是低碳能源及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人口过多并且持续增长 ,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比较大 ,碳排放量也比较大 。必须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强度 ,走 “低碳经济 ”的路子 ,从过去高投入 、高排放 、低产出的 “两高一低 ”的产业高碳发展模式向低投入 、低排放 、高产出的 “两低一高 ”的产业低碳发展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碳处理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 ,目前关于碳处理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待进一步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所有权和转让问题 ,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 ,而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 ,技术转让进展十分缓慢 。因此 ,要进一步开发低碳能源 ,研发低碳技术 。五是具体区域和行业的研究 。目前 ,低碳经济研究在国外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 ,研究内容比较具体 ,研究范围也比较广泛 ,而国内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入手 ,侧重于制度 、政策 、战略研究 。未来的研究除了要立足于国情 ,继续进行完善宏观研究外 ,还要强化微观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省 、市 、县 、企业 ,因此 ,加强微观研究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内许多学者虽然提出了不少相关的政策措施 ,但缺乏针对性 。目前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借鉴国外低碳经济转型经验 ,对我国具体区域和具体行业的低碳经济转型研究缺乏足够的关注 。因此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耦合产业结构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必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六是低碳城市构建研究 。低碳城市包含范围广泛 ,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未来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普适性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上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要结合不同城市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 。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 ,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 ,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 ,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 ,建立以低能耗 、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参考文献 胡大立 丁帅 ,2010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第 22期 。杜明军 ,200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 ,中州学刊 第 6期 。付允 马永欢 刘怡君 牛文元 ,2008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第 3期龚建文 ,2009低碳经济 中国的现实选择 ,江西社会科学 第 7期 。李晓燕 ,2010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 ,华东经济管理 第 2期 。毛玉如 沈鹏等 ,2008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现代化工 第 11期 。任力 ,2009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科学家 第 2期 。王斌斌 ,2010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第6期。谢传胜 徐欣等 ,2010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 ,技术经济 第 8期 。邢继俊 ,2009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志 ,2009绿色 +资本 +网络 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国际融资 第 11期 。庄贵阳 ,2005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第 3期 。Chen,G.Q.et al(2011),“Low-carbon building assessmentand multi-scale input-outpu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16(1)583-595.Morrison &Yoshida(2009),“China,United States,Koreatake lead in clean energy and low-carbon initiatives“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522-4.Omer,A.M.(2007),“Focu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The positive solutio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Reviews 41-27.Requate,T.(2005),“Dynamic incentives by environmentalpolicy instruments-a survey“ ,Ecological Economics 54(2-3)175-195.Sunikka &Minna(2006),“Energy efficiency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n urban renewal“ ,Building Research&Information 34521-533.(责任编辑 钟培华 )09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