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25年)(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全文.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长沙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25年)(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全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长沙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25年)(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全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长沙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25年)(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全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长沙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25年)(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全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长沙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25年)(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全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沙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25年)(征求意见稿)长 沙 市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2019 年 2 月目 录前 言 1第 一 章 发 展 形 势 3一 、 发 展 基 础 3(一)产业低碳发展趋势明显.3(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3(三)生态保护建设不断加强.4(四)国家低碳试点成效明显.5(五)社会低碳意识不断增强.6(六)政策机制创新日趋完善.6二 、 重 要 意 义 7(一)低碳发展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7(二)低碳发展是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7(三)低碳发展是完成国家试点任务的基本抓手8(四)低碳发展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8三 、 面 临 挑 战 9(一)碳排放按期达峰压力巨大.9(二)重点领域碳减排空间有限.10(三)重点支撑项目进展较慢.10(四)协同政策措施有待强化.11(五)社会低碳意识有待提升.11(六)气候变化适应有待强化.12第 二 章 总 体 要 求 13一 、 指 导 思 想 13二 、 基 本 原 则 13三 、 发 展 目 标 15(一)总体发展目标.15(二)重点任务目标.15第 三 章 重 点 任 务 19一 、 构 建 低 碳 产 业 体 系 19(一)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发展.19(二)大力发展低碳高新产业.21(三)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22二 、 提 升 能 源 利 用 水 平 24(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24(二)全面提升能效水平.26三 、 实 施 低 碳 交 通 战 略 28(一)加快建设公交都市.28(二)提升物流组织效率.30(三)大力发展低碳交通.32四 、 普 及 绿 色 低 碳 建 筑 33(一)严格绿色建筑标准规范.33(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示范.34(三)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36五 、 推 进 低 碳 生 态 建 设 37(一)加强森林保护建设.37(二)加强湿地保护修复.39(三)推进碳汇产业发展.40六 、 普 及 低 碳 生 活 方 式 41(一)建设区块链碳账户体系.41(二)普及绿色低碳消费模式.42七 、 发 展 绿 色 低 碳 金 融 43(一)创新绿色融资模式.43(二)创建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45第 四 章 重 点 工 程 47一 、 绿 色 制 造 提 升 工 程 47二 、 智 能 制 造 示 范 工 程 47三 、 节 能 环 保 与 新 能 源 产 业 发 展 工 程 48四 、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提 升 工 程 49五 、 现 代 都 市 农 业 发 展 工 程 50六 、 天 然 气 分 布 式 能 源 建 设 工 程 50七 、 城 乡 能 源 基 础 设 施 改 造 工 程 51八 、 新 能 源 和 可 再 生 能 源 利 用 工 程 51九 、 能 效 提 升 工 程 52十 、 公 交 都 市 建 设 工 程 52十 一 、 智 慧 交 通 工 程 53十 二 、 新 能 源 车 推 广 工 程 54十 三 、 绿 色 建 筑 工 程 54十 四 、 装 配 式 建 筑 示 范 工 程 55十 五 、 既 有 建 筑 节 能 改 造 和 绿 色 机 关 工 程 55十 六 、 森 林 长 沙 建 设 工 程 56十 七 、 湿 地 保 护 建 设 工 程 56十 八 、 公 园 城 市 建 设 工 程 57十 九 、 区 块 链 碳 账 户 普 惠 金 融 工 程 57二 十 、 低 碳 能 力 建 设 工 程 58二 十 一 、 无 废 城 市 建 设 工 程 58二 十 二 、 绿 色 投 融 资 体 系 建 设 工 程 59第 五 章 保 障 措 施 61一 、 强 化 规 划 实 施 61(一)加强组织领导.61(二)加强规划衔接.61(三)健全统计体系.61(四)加强宣传发动.62二 、 强 化 政 策 保 障 62(一)推进政策机制创新.62(二)加强节能后期监管.63(三)健全低碳服务体系.63三 、 强 化 要 素 支 撑 64(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64(二)创新低碳融资模式.64(三)争取国际合作支持.65(四)加强人才技术支撑.65长 沙 市 低 碳 发 展 规 划 相 关 指 标 测 算 .66- 1 -前言当前,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于长沙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赢得竞争新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寻求在全球政治、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话语权。2015年6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行动目标。2016年4月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签署了巴黎协定。2018年卡托维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宣布2017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森林积蓄量达到21亿立方米,提前三年完成目标。长沙市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辖6区3县(市),2017年末常住人口791.81万人。近年来,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35.5亿元(快报数),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5万元,一般公- 2 -共预算收入达1403.2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948元和27360元,城镇化率达到77.59。2017年,长沙市获批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根据国家试点建设要求,长沙市积极探索低碳发展路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2017年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9.6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约9.6,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取得一定实效。为更好发挥低碳发展对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和省、市关于低碳发展的目标要求,充分衔接长沙市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能源、环保、交通、建筑、林业等专项规划,编制长沙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25年)。规划主要从减少碳源、控制碳流、增加碳汇等方面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长沙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温室气体达峰、提升发展质量、加快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规划范围覆盖长沙市行政辖区,包括六区一县两市。规划期限为2018~2025年,基准年为2015年。- 3 -第一章发展形势一 、 发 展 基 础(一)产业低碳发展趋势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647.449,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较2015年提升了3.2个百分点。工业加快发展。2016年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突出22个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3D打印等产业年均增长50以上,机器人、大数据、智能驾驶、虚拟现实等产业加速起航,长沙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第五城。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7,金融、物流、商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较快,其中金融业增加值达686.06亿元。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拥有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和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5个国家级园区和9个省级产业园区,国家级园区按照“两主一特”、省级园区按照“一主一特”进行产业功能分区、分类发展,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3.6。(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严格落实节约能源管理办法以及省、市节能减排要求,不断加强能源管理、能源执法和节能服务,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纳入全市“一票否决”指标,2017年长沙市单位GDP能下降5.6,超- 4 -出“十三五”年均下降目标2.17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47,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9.0的GDP增速。产业用能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工业行业占全部工业能耗的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2017年新增3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新增84.59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新增49.5兆瓦风力发电并网项目。不断降低工业煤炭消费比重,规模工业煤炭消费占全部工业用能比重下降2.23个百分点。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进,2017年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2,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51,绿色公交达6663台,占全部公交车的99。温室气体排放增速进一步下降,2017年长沙市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859万吨二氧化碳,较2016年增长3。(三)生态保护建设不断加强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出台长沙市“强力推进环境大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总体方案及12个专项工作方案,实施“六控”“十个严禁”等综合措施,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3天,优良率达72,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碧水攻坚战初见成效,强力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持续治理“一江六河”流域和城区黑臭水体,全面实施“河长制”,实现河长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湘江干流长沙段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浏阳河- 5 -连续两年实现水质类别提升。净土持久战稳步推进,加强原长沙铬盐厂等土壤污染治理,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741.2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6.27,累计完成610个行政村的综合环境整治。重点开展了以三年造绿大行动、生态绿心保护为重点的城市生态建设与保护行动。截至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5,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比2015年增加了220.94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43374公顷,比2015年增加了752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74.1。(四)国家低碳试点成效明显自2017年获批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长沙市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市直部门和区县(市)政府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长沙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长政办函〔2017〕135号),明确了低碳发展目标和路径,2017、2018年分别制定了低碳城市建设行动方案,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设立了低碳发展年度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000万元,用于低碳基础研究及相关工作、低碳示范项目建设等,2018年对37个项目进行了支持,支持金额达2765万元。组织企业开展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培训,组织编制了2015、2016年长沙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低碳城市考核方案,开展温室气体排放达峰研究,建立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常态化机制。与国内建设“公众碳账户”的互联网大型平台蚂蚁金服合作,编制长沙市碳积分制和数字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支持湖南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建设,打造成低碳技术交流与孵化- 6 -的重要平台。(五)社会低碳意识不断增强加强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开展了低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营造更加浓厚的低碳氛围。积极推广办公电子化、无纸化,减少使用签字笔、纸杯、餐具、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严格执行空调设定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的规定,进一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大力倡导“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引导,扎实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公共传媒,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节能工作,广泛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节能科学知识。积极推进低碳园区试点,宁乡高新区入选为省级低碳园区试点,开展了7个省级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持续推进社区、村庄、学校等6类“两型”示范单位创建,全市“两型”示范创建单位累计达到1000家以上。探索“两型”社会组织培育长效化制度体系,2018年组织“两型”公益宣讲员深入基层宣讲110场以上,全市“两型”宣教基地达7家。(六)政策机制创新日趋完善2007年长沙市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沙市率先全国推广两型标准认证、实施系统生态补偿,实施了差别化电价、阶梯式水价、重点单位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分布式能源促进办法、低效用地再开发、资源环境履职联审等八个方面的重大政策,推出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流域- 7 -生态补偿、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环境服务、能耗限额管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清洁低碳技术推广与绿色建筑推广等10多类体制机制创新。2018年出台了关于引导绿心地区退出工业企业入园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新工办〔2018〕10号),印发了长沙市生活垃圾阶梯计费管理暂行规定、长沙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老旧社区餐厨油烟治理全面完成任务,两型标准认证经验产生全国影响,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实现常态运行。二 、 重 要 意 义(一)低碳发展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2017年长沙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9.0,超过第二产业1.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具有“轻型“新型”特点,重化工业占比较小。但当前形势下,长沙市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增速有所放缓,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优,短期内“新不补旧”“小不补大”的局面难以改变,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发展,其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环境相适宜的先进技术,国家高度重视低碳发展,政策、资金、项目向低碳产业倾斜,长沙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环境治理、节能产品、低碳技术应用等低碳产业,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引领下,可以加快形成新的千亿级低碳产业集群,既符合国家发展导向,又能形成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二)低碳发展是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 8 -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驱动、清洁排放和均衡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2017年长沙市经济总量成功跨入“万亿元俱乐部”,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长沙市的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以往“粗放式”发展将难以为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沙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精细发展、精明增长”,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不断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三)低碳发展是完成国家试点任务的基本抓手长沙市是全国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提出202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比国家提前5年达峰。近年来,长沙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虽有所提高,但由于经济总量大幅增长,资源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距80的规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城市人口、车辆快速增长及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相对短缺,主要污染物增量难控、存量难消。要实现2025年碳排放达峰,为国家达峰作出应有贡献,长沙市必须加快制定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在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林业碳汇、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低碳绿色新路径,为促进全国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低碳发展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已于2015年6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 9 -家自主贡献文件,承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并于2016年4月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签署了巴黎协定。2018年12月15日闭幕的联合国第24届气候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巴黎协定实施方案,190多个缔约方参与谈判和磋商。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低碳发展,绿色产业标准准入、碳关税征收已成为国际贸易交流的重要标准,对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中低端制造业产品制约越来越大。长沙市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坚实基础上,加快形成以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优化结构、低碳生产和消费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是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合作交流的重要名片,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国际市场,有利于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绿色低碳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提升长沙市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三 、 面 临 挑 战(一)碳排放按期达峰压力巨大2017年长沙市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提出2025年达到碳排放峰值。但目前来看,长沙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非化石能源占比较低,能源结构决定了高碳排放特征。虽然长沙市正在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但受限于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难以快速提高,短期内优化能源结构难度较大。2017年,长沙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47,新增112.7万吨标准煤,超出“十三五”年均控制目标(82万吨标准煤)29.27万吨标准煤;超出“十三五”能耗总量控制目标进度(40)的22.5个百分点,用能控制压力巨大。根- 10 -据长沙市目前经济发展指标测算,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措施,长沙市碳排放按期达峰压力巨大,不仅2025年无法达峰,甚至2030年也无法达峰。(二)重点领域碳减排空间有限长沙市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建筑领域,三大行业占能源消费碳排放比例达到91。工业方面,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占工业碳排放的54。同时,长沙市本地电力热力企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占工业碳排放的30左右,在电力热力需求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压力较大。长沙市传统工业行业较少,节能降耗潜力将逐步减小,节能减排边际成本不断上升,结构性节能潜力十分有限。交通方面,市内交通以家用汽车为主,虽然目前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受电池技术限制和观念影响,居民购买意愿不高。长沙市目前仅开通3条地铁线路(城际铁路),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足54,与国家目标60相比还有差距。建筑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家用电器的普及,民用建筑碳排放短期内很难减少。(三)重点支撑项目进展较慢长沙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铺排低碳发展项目80个,包含产业低碳化、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效、发展低碳交通、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广普及低碳消费模式、提升城市生态水平、推广应用清洁低碳技术、开展低碳示范行动等8项类别,项目总投资超过3453亿元,截止到2018年11月,累计完成投资占比30左右,- 11 -还有部分重点支撑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不利于加快形成节能减排潜力。2017年长沙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1.8,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与国家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项目的支撑,需要持续推动低碳项目建设,全面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共同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才能打赢蓝天保卫战。(四)协同政策措施有待强化近年来,长沙市在低碳发展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要求、2025年排放达峰目标相比,在政策机制创新、落实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政府低碳发展资金带动能力较小,市场主体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长沙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明确的指标有待分解到各具体部门,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低碳发展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交通、建筑、能源、产业、宣传等部门以及区县(市)、园区的支持以及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虽然成立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但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难度较大。(五)社会低碳意识有待提升长沙市部分单位没有主动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没有将低碳发展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低碳意识尚需进一步深化、强化。社会公众对绿色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观念和意识普遍缺乏了解,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公众践行低碳行为的积极性不高,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有待进一步倡导加强。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法- 12 -律约束、制度保障和利益回报等机制缺乏,对过度消费、超额排放、污染环境等行为的惩罚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六)气候变化适应有待强化气候变化已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气候减缓与适应并重,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等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适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从目前来看,长沙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气候变化和适应要求,供电、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保障能力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农村房屋抗灾能力低,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对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不足,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工作亟待推进。- 13 -第二章总体要求一 、 指 导 思 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路径,以碳排放峰值倒逼为引领,以建设现代化长沙为目标,围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林业碳汇、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低碳基础设施,增强低碳支撑能力,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构筑低碳社会模式,坚持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促进长沙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能量更大、实力更强、城乡更美、民生更爽的新长沙,为中部省会城市推进低碳发展提供可示范、可复制的经验,为确保长沙市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峰,为国家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峰作出应有贡献。二 、 基 本 原 则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根据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碳排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低碳交通、能源消费、林业碳汇、居民生活等方面,科学设计政策工具,制定和实施配套促进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节能等领域全面吸引市场主体参- 14 -与,让市场成为低碳发展的主要力量,进一步提升低碳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低碳发展又好又快推进。转型发展、结构优化。在新形势下,长沙市既要抢抓发展机遇,持续推动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又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节能降耗,大力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提升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低碳发展之路。项目支撑、重点示范。在产业、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全面部署推进低碳试点工作,在产业发展、交通出行、建筑节能等温室气体排放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在绿色生产、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公交都市、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示范工程,纳入每年全市重大项目计划,政府投资项目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支出,为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建立健全低碳生活的组织领导、机构配置、体系建设等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实施,由上至下、由点到片地动员全体公民从小事做起,改变陋习,强化低碳消费理念和个体责任,形成全民低碳的氛围。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低碳发展的责任义务,构建合作开放的工作体系,形成共同推动低碳发展的合力。- 15 -气候减缓、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应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使城市与周围腹地的资源环境实现优化配置。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水、电、路、气、通信等生命线系统和运行方式,根据适应需要提高建设标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和完善城市河网水系,提高城市绿地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并恢复城市周边湿地,加快推进农村房屋改造和洪水灾害高风险区搬迁工作。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开发气候保险产品。三 、 发 展 目 标(一)总体发展目标以低碳发展推动经济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有品质,实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确保202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比国家提前五年达峰,2025年碳排放峰值为7254万吨CO2,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3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4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建设模式,打造全国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创新试验田、绿色技术研发转化集聚地。(二)重点任务目标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以产业转型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全面构建科技含量高、- 16 -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现代低碳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撑作用。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5,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相比2015年下降32。提升能源利用水平。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调整,控制煤炭消费比重,加大利用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例,试点一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到2025年,长沙市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清洁化水平在中西部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8761万吨标煤以内,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用能效率,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45。实施低碳交通战略。以提升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公共交通、清洁能源交通、智慧交通等为重点,强化交通工具节能减排,着力构建可达、通畅、高效的低碳交通体系,促进交通清洁化,建设公交都市。到2025年,全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100,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达到60,纯电动出租车占比达到40,家用电动汽车占比达到30。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改造相并重,突出绿色新区建设、住宅产业化发展、绿色小城镇建设和绿色市政建设等重点,推进建筑绿色化。到2025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100,位于生态敏感区、核心景观片区及区位优势明显、1 具 体 省 下 达 目 标 为 准- 17 -具有突出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项目应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建设3个高标准的省级绿色生态城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过300万平方米,改造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5以上。推进低碳生态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现代林业体系,加强生态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强化资源管护,助推绿色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形成良好的碳汇基础。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湿地总量稳定在4.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5以上。普及低碳生活方式。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账户”为主要路径,充分调动社会各领域力量,协同居民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形成全方位推行绿色低碳生活的合力。加大低碳宣传力度,全面普及低碳理念,引导和鼓励居民绿色消费,形成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为整个社会低碳转型奠定基础。到2025年,70以上的市民(家庭)参与区块链碳积分管理平台,基本形成全民低碳生活消费模式。发展绿色低碳金融。创新绿色融资模式,策划包装和筛选一批符合绿色金融政策的重大建设项目。拓展绿色融资渠道,通过政府补助、贴息等方式,促进绿色低碳融资。出台绿色金融政策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开展绿色企业项目认证,构建风险防范化解机制,2022年前基本创建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 18 -长沙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2015-2025年)指 标 名 称 指 标 值2015年 2017年 2020年 2 2025年1 碳 排 放 总 量 ( 万 吨 ) 6365 6859 7128 72542 单 位 GDP二 氧 化 碳 排 放 ( 吨 /万 元 ) 3 0.737 下 降 9.6 下 降 28 下 降 453 单 位 GDP能 耗 ( 吨 标 煤 /万 元 )4 0.353 下 降 9.62 下 降 16 下 降 304 非 化 石 能 源 占 一 次 能 源 消 费 比 重 ( ) 6 14.62 15 185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比 重 ( ) 43.4 49.0 50 566 常 住 人 口 城 镇 化 率 ( ) 74.38 77.59 81 867 森 林 覆 盖 率 ( ) 54.8 54.82 55 558 城 市 建 成 区 绿 化 覆 盖 率 ( ) 40 41.5 41.5 429 空 气 质 量 优 良 率 ( ) 70.7 71.8 80 ≥ 8010 PM2.5平 均 浓 度 ( 微 克 /立 方 米 ) 61 52 47 ≤ 4711 新 建 绿 色 建 筑 比 例 ( ) 30 51 100 10012 公 共 交 通 机 动 化 出 行 分 担 率 ( ) 30 54 56 6013 城 区 居 住 小 区 生 活 垃 圾 分 类 知 晓 率 ( ) 30 35 60 8014 人 均 GDP( 万 元 ) 11.6 13.5 16 18.915 人 均 碳 排 放 ( 吨 /人 ) 8.56 8.66 8.10 7.252 2020 年 指 标 目 标 值 来 自 于 长 沙 市 低 碳 城 市 试 点 实 施 方 案 , 对 部 分 已 提 前 完 成 目 标 进 行 微 调 。3 2015 年 现 状 值 是 根 据 碳 排 放 与 GDP 计 算 , 下 降 率 是 与 2015 年 相 比 , 具 体 以 国 家 或 省 下 达 的 目 标 为 准 。4 2015 年 现 状 值 是 根 据 能 耗 与 GDP 计 算 , 下 降 率 是 与 2015 年 相 比 , 具 体 以 国 家 或 省 下 达 的 目 标 为 准 。- 19 -第三章重点任务一 、 构 建 低 碳 产 业 体 系(一)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发展1.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努力推动长沙市轻工、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方面的专项技术改造。支持重点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碳排放。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加快试点园区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培育一批低碳企业,实现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开展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体系评价和推荐工作。2.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以高能耗、高排放、重污染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为重点,牢固树立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的清洁生产理念,提升全市清洁生产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市场推进机制,强化激励约束作用,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清洁生产长效机制。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造纸、食品、生物制药、服装纺织、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为突破口,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到2020年末,全市40的规模工业企业推行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为1000家,完成清洁生- 20 -产审核验收的企业500家以上。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CO2循环利用,以长沙电厂等碳排放富集单位为示范发展碳捕获和利用(CCU)技术,生产工业级、食品级CO2合成产品。以铜官循环工业园等园区为重点,推动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推动国家级园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推动长沙市城市矿产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城市矿产回收加工处理中心、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决策支持平台等示范项目。建立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和服务功能齐全的回收网络,鼓励企业开展“互联网”的线上回收网络建设。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重点建设长沙市再制造基地(浏阳、宁乡),将长沙市建设成为全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4.发展都市低碳农业。积极探索和推广生态、环保、节约、高效型农业生产服务的“一二三”第六产业模式,鼓励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构建低碳农业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农业基地、标准化菜(果)园、标准化茶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打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提高高标准农田占总耕地面积占比。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云计算、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全产业链条和全产业领域中的应用。加快低碳型适用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节水、节地、节药、节肥等节约率,做到生态低- 21 -碳和环保。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科学实施沼气利用和太阳能利用工程,妥善处理和充分利用牲畜家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减少农田种植和畜禽养殖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二)大力发展低碳高新产业1.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国际领先的工程机械之都、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集聚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先进储能材料之都、全国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在工程机械核心部件、先进储能材料、太阳能光伏装备、电动汽车、生物技术、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实现局部突破。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2.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继续推进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建设,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引领,以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为依托,以智能化技术改造为手段,加快企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在全产业领域的应用。以“两化”融合为主线,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实施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推进“生产制造互联网”发展,推动制造服务转型,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无缝对接,推进长沙市工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贯彻落实长沙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采取企业购买、租赁和政府主导等模式,对传统制造领域进行智能化- 22 -改造,组建长沙市智能制造装备租赁公司。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企业发展行业网络协同制造,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科学合理和健康的“三二一”产业格局,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加快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商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我市服务业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积极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推动工程机械、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卫星导航、住工建筑等产业有条件的企业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推动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高铁会展新城、南部片区、湖南金融中心等六大重点片区建设。充分发挥长沙市作为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立足全国发展大格局,利用好中部交通枢纽、“一带一部”核心区位的优势,把长沙市建设成为服务全省、辐射中部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三)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1.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全面落实长沙市关于强化企业自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