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 (渝府办发〔 2016〕 226 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 年 11月 2 日 ***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 建设 ***生态经济走廊是落实 “ 面上保护、点上开发 ” 要求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以绿色生态为本底,以特色产业为 载体,以区县城及重点镇为依托,以乌江航道、渝湘高速、渝怀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形成 “ 以线串点、点线带面 ” 生态经济发展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拓展 ***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为统筹推进 ***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重要意义 (一)建设 ***生态经济走廊是深化拓展 ***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拓展 ***域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区域功能定位,突出区域特点和优 势,强化功能分担,更加突出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功能。建设 ***生态经济走廊,有利于在 “ 面上保护 ” 基本前提下,进一步彰显特色,加快调整产业布局 “ 散、小、乱 ” 的格局,依托区县城、重点镇等开发 “ 点 ” ,沿交通干线等集聚发展生态型产业,提升 “ 点上开发 ” 效率,形成对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民俗文化旅游带等功能定位的强有力支撑。 (二)建设 ***生态经济走廊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是国家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和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集聚区,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短板 ” 区域和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建设 ***生态经济走廊,有利于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促进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建设 ***生态经济走廊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载体的现实要求。 ***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载体之一。建设 ***生态经济走廊,有利于优化 ***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向点上集聚集约发展,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腾留更大空间,进而实现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 “ 面上保护 ” ,为建设长江 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实现长江流域 “ 大保护 ” 提供更坚实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和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 ***域发展战略,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促农增收,坚持 “ 面上保护、点上开发 ” ,以绿色为本底,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探索 “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 业化 ” 路径,构建形成生态优美、特色浓郁、布局科学、集约高效的 ***生态经济走廊,促进渝东南特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加快转化为生态产品、发展为生态经济,努力把 ***建设成为武陵山特色经济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先、绿色为本。始终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将绿色作为发展本底,严守 “ 五个决不能 ” 底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路径,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生态发展。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随健康、个性等消费新需求,着力推进路径创新、模式创新、 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打造 “ 原生态 ” 产品,营造 “ 慢生活 ” 空间,加快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将生态产品发展为生态产业,促进水、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加快增值。 坚持彰显特色、突出重点。深度挖掘 ***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在兼顾面上产业发展的同时,把发展重点集中到民俗生态旅游和生态资源加工转化上,把国土开发空间进一步缩小集聚到区县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 “ 点 ” 上区域,打造形成地域特色鲜明、文化魅力独特的生态经济走廊。 坚持整体打造、联动发展。以旅游线、产业链、农产区等为联接,支持渝东南区 县(自治县)联手挖掘 ***优势资源,共塑共享地方特色品牌,共建共营旅游环线或产业园区,联手整体打造 ***生态经济走廊。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和政策导向刺激,构建有利于生态资源转化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更多激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 (三)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以绿色为本底,以城镇群为骨架,以三大特色生态产业长廊为支撑,建成生态优美、特色浓郁、布局科学、集约高效的 ***生态经济走廊,确保 ***常 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有力推动 ***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筑牢绿色本底。生态格局更加优化,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资源利用更加节约,生产生活更趋绿色,构建形成山清水秀、优美纯净的长江上游绿色屏障的核心载体。到2020 年, ***森林覆盖率达 52,森林蓄积量达 7500 亿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乡村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 95、 85和 95。 建成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长廊。旅 游景区品质明显提升,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不断拓展,品牌知名度明显增强,基本形成景色隽秀、风情独特、层次丰富、体验多元的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旅游业成为 ***的支柱产业。到 2020 年,旅游业增加值比重达 10,旅游游客量突破 1.2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680 亿元,国家 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达 15 个。 建成特色资源绿色加工长廊。生态资源加工转化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自然资源增值转化明显加快,特色加工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环保型产业体系,以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以物流流向为联系的特色资源 绿色加工长廊初步成型。到 2020年,工业园区集中度达 80以上。 建成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长廊。以生态、绿色、有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构建形成以示范区为依托、沿适产区布局的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长廊,带动 ***乃至武陵山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到 2020年,特色效益农业产值突破 290 亿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35左右,农产品优质率突破 80。 建成民俗生态城镇群。城镇空间布局更加紧凑合理,城镇承载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民族 风情风貌进一步凸显,构建形成以交通线为轴、区县城为目、特色镇为点的城镇群。到 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45以上。 三、筑牢绿色本底 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首要任务,以流域、山脉为骨架,以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载体,严格生态空间管控,深入实施环保 “ 五大行动 ” ,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以山为屏、以水为带、田园相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载体、绿色生产生活的示范样板,为生态经济发展筑牢绿色本底。 (一)加快构建武陵山脉生态屏障。 加强生态空间管制,合理划定生态保护 区,强化森林、林地、山体等自然生态保护能力。以仙女山、摩围山、万寿山、仰头山、金银山、太阳山、圆梁山等山体为重点,全面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森林工程,加速推进林木良种化,调整优化林种、树种、林龄等系统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修复治理工程,增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保护和建设既有各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空间,推动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级或市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有效改善生 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加快构建乌江水系生态带。 以乌江、郁江、梅江河、普子河、阿蓬江、酉水河、沿河等河流为重点,共同构筑形成乌江流域水系生态带。积极强化江河源头水源地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推进水域湿地保护体系达标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江河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程度全面提升,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综合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立完善乌江干流、 支流漂浮物清理处置长效机制,开展次级河流整治。实施水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重点河段人工恢复性湿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效机制,增强水域湿地生态功能。积极推动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级或市级湿地公园、鱼类自然保护区。 (三)加快建设绿色田园乡村。 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加快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全覆盖。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严格实行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加强旱地农田、果园、菜园等农田生态系统的 保育以及退化农田的改良修复。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严控农业面源污染。 (四)建设绿色生产生活试点示范区。 树立绿色生活消费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城乡居民形成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积极推动公共交通低碳发展,结合现有绿地和规划绿地,打造生态绿廊,完善步行通道设施,倡导绿色通行,引导居民低碳出行。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为重点,推进生态景观廊道体系建设。实施餐厨垃圾源头 减量工程,实现餐厨环节绿色化,鼓励居民使用节水、节能器具。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引导城镇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农村居民对垃圾进行集中存放。大力推行无痕绿色旅游休闲度假。 专栏 1 生态环境重点工程 山地生态屏障。建设黄水、仙女山、茂云山、黔江、桃花源、巴尔盖等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仰头山、凤凰山、青华山、翠屏山等市级森林公园,建设白马山、大风堡、武陵山、大板营、太阳山等自然保护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造林 280 万亩,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 1050 平方公里。 水系 生态带。建设阿蓬江、芙蓉湖、藤子沟、大溪、酉水河等湿地公园以及小南海、乌江 长溪河鱼类等自然保护区,推进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新建及改扩建 117 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00 平方公里。 绿色低碳田园。加快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图 1 渝东南绿色生态本底布局图 四、打造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长廊 以自然风光为形、民俗文化为魂,按照 “ 一体规划、整体打造、统一营销 ” 的思路,依托三大主题旅 游品牌、六大旅游区、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的 “363” 格局,整体塑造旅游形象,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以点聚区、以区带片,打造渝东南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长廊,构建 “ 步步皆景、处处宜游 ” 的全域旅游大景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一)打造三大主题旅游品牌。 充分发掘自然生态风光和民族民俗民风,以 “ 山、水、文 ” 为主线,以 “ 武陵风光、乌江画廊、土苗风情 ” 为主题,整合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开发,整体打造渝东南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以主题旅游为重点开发系列旅游产品。 武陵风光。以地质奇观、灵秀 山色为主题,深度挖掘和展现岩溶地貌、高山草场、原始森林等自然山体风光,着力开发山地度假、自然观光、遗址科考、户外探险、养生休闲等生态旅游产品,构建以奇丽风景、神秘岩溶、富氧森林为特点的武陵风光主题旅游。 乌江画廊。以峻秀峡谷、迤逦水色为主题,深度挖掘和展现深山峡谷、波光水色、山水相映、如诗如画的乌江水景,着力开发游艇观光、溯溪漂流、水上运动等亲水旅游产品,增强 “ 船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 ” 的旅游体验,构建以赏水、乐水、玩水为特点的乌江画廊主题旅游。 土苗风情。以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题,依托 文化古镇、特色村寨,发掘展示以土家族、苗族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民风,着力开发古镇游览、民俗体验、展会节庆、观光采风等旅游产品,构建以独特民族风情、多彩民俗文化为特点的土苗风情主题旅游。 (二)推动六大旅游区、三大精品旅游线路提档升级。 六大旅游区。大仙女山旅游区以立体喀斯特世界遗产为核心,打造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观光休闲目的地、中国亚高山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乌江画廊旅游区依托乌江画廊峻秀山水,打造全国知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区。武陵仙乡旅游区突出城市休闲、生态观光,打造成为全国休 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武陵山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优秀旅游城市。黄水林海旅游区发挥高山草原、高原湖泊、温泉冰雪、原始森林、乡村田居等资源特色优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康养休闲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外桃源旅游区以 “ 梦幻桃源 ” 为核心,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边城古镇旅游区突出边城风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大精品旅游线路。以六大旅游区为核心,强化旅游线路整体打造,构建大仙女山 乌江画廊 武陵仙乡 黄水林海、黄水林海 武陵仙乡 世外桃源 边城古镇 、大仙女山 乌江画廊 武陵仙乡 世外桃源 边城古镇等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积极推动三大精品旅游线路与主城都市旅游、南川金佛山、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长江三峡、贵州梵净山、遵义红色旅游等周边景区(景点)联动发展。 专栏 2 六大旅游区发展重点 大仙女山旅游区。( 1)旅游产品。发展遗产旅游、山地运动、户外探险、休闲度假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2)精品景区(点)。建设仙女山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芙蓉江芙蓉洞景区,积极创建白马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接待服务设 施。建成星级标准酒店 40 家以上,接待床位 5 万张以上,综合性旅游购物卖场和特色街区 10 处以上,休闲娱乐城 4 家以上。 乌江画廊旅游区。( 1)旅游产品。发展水上运动、特色景观、民族文化、自驾探险、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2)精品景区(点)。重点打造乌江画廊 · 水上休闲运动旅游区,创建阿依河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乌江画廊、摩围山、蚩尤九黎城等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打造郁山古镇、鞍子生态风情苗寨、神龙谷景区等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3)接待服务设施。建成特色美食街 2 条、特色主题饭店 5 个、五星级酒店 2 个、四星级酒店 2 个、三星级酒 店 8 个、星级农家乐 50 个、野营区 2 个、旅游商品生产基地 5 个、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10 家、旅游电子商务购物点 5 个、旅行社服务网点 7 个、旅游推荐接待单位 50个。 武陵仙乡旅游区。( 1)旅游产品。发展城市休闲、生态观光、避暑纳凉等旅游产品。( 2)精品景区(点)。创建濯水古镇、城市峡谷等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打造武陵仙山、神龟峡等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小南海旅游度假区,深度开发三塘盖、段溪河、灰千梁等景点。( 3)接待服务设施。建设黔江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等综合性服务设施,建设舟白零换乘枢纽酒店、民族风情城酒店等三星级 以上酒店 10 家,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3 个、市级示范点 5 个、休闲农庄 50 个、接待床位 3 万张。 黄水林海旅游区。( 1)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度假、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养生康体、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 2)精品景区(点)。建设黄水民俗生态旅游区,创建大风堡 太阳湖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打造千野草场、油草河、西沱古镇、万寿寨、毕兹卡 药用植物园等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推进懒人山谷旅游景区、七曜山地质公园、藤子沟湿地公园、西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三教寺、万寿寨、龙骨寨等综合开发。( 3)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冷水、冷水八 龙、千野草场瓦屋、茶店、岩口土家念情谷等三星级以上酒店 8 家以上,三星级农家乐 100 家以上,培育民族特色餐饮名店 75 家以上,建成黄水、冷水及县城旅游购物中心。 世外桃源旅游区。( 1)旅游产品。发展风景游览、休闲度假、避暑纳凉、康体养老、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 2)精品景区(点)。提档升级桃花源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创建龚滩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阿蓬江国家 4A级旅游景区,推进桃花源生态民俗旅游度假区、龙潭历史文化名镇、酉水河民俗风情旅游区、巴尔盖国家森林公园、小河丹霞等景区建设。( 3)接待服务 设施。打造桃花源和龚滩、龙潭、黑水等游客集散中心、阿蓬江和酉水河旅游接待中心,建设桃源仙居、桃源山庄、土家大院、桃源小镇、阿蓬江大峡谷等度假酒店 30 家,打造乡村客栈、乡村酒店和特色民宿 500家以上。 边城古镇旅游区。( 1)旅游产品。发展文化体验、生态度假、田园休闲、运动康体、观光娱乐等旅游产品。( 2)精品景区(点)。建设 “ 十里花灯 · 锦绣武陵 ” 景区,打造洪安边城、川河盖和黑洞峡谷为主的边城旅游度假区,推进金珠苗寨、土家大寨古村落和市级精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3)接待服务设施。打造洪安古镇、西街十里花灯 · 锦 绣武陵等游客集散中心,建成三星级以上酒店 5 家以上,培育民族特色餐饮名店、乡村特色客栈 30 家以上。 图 2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长廊布局 (三)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 本着全域旅游理念,结合旅游扶贫工程,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乡土民俗休闲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渝东南乡村民俗旅游区。依托山地地貌、民族文化、乡土风情,在大力发展乡村观光、避暑纳凉等乡村旅游的同时,积极开发农趣体验、民族探秘、乡居度假、养生休闲、农业科普、民间工艺等特色乡村旅游新品,策划举办系列乡风民俗 、农事节会等活动。推进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结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传统民居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民宿、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和农家乐集群。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化,创新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加强乡村旅游景区(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卫生管理,加快完善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实施乡村特色旅游镇(村)、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工程,创建一批全国及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支持和鼓励乡村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四)整体提升区域旅游发展水平。 拓展创新旅游业态。积极适应旅游方式转型和旅游体验创新,加快开发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科考探险、低空飞行、研学旅游、亲子游学等个性化旅游产品,康体运动、自驾露营、健康养老等休闲康养旅游产品,文化体验、民俗体验、观光采风等体验式旅游产品,推动仙女山自驾车营地及狩猎场、国际户外营地、露营基地、体育夏训拓展基地、武隆国际影视文化基地、白马山探索极限基地、 摩围山康复疗养中心、彭水水上运动赛场、酉阳低空飞行及游艇、黄水环湖马拉松赛、秀山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全国微电影拍摄基地等旅游项目建设。 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建立政府、景区、企业等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共建共享的旅游联动发展新机制。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线路、产品,整体实施形象包装、精品策划、产品开发、品牌打造,探索统一开展游客组织、销售管理等。不断提升六大旅游区内部、之间和外部的互联互通水平。完善旅游接待服务配套体系,加快建设一批星级商务度假酒店、主题文化会所、特色乡村民宿和自助露营基地,实施 国家 A 级旅游景区旅游厕所达标工程。建立旅游市场监测系统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咨询和集散中心建设,推行国家 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门票预约制度。 五、建设特色资源绿色加工长廊 按照集群化、集约化、品牌化、定制化、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以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为主体的资源加工转化产业,促进产业向特色工业园区 “ 点 ” 上集聚,沿产业链链式布局,并依托物流通道联动形成渝东南特色资源绿色加工长廊。 (一)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瞄准健康、绿色、生态消费需求,充分利用渝东南地区良 好的生态资源,打破散小格局,强化资源整合,统一品牌标识,以自然、生态、环保为主旨,打造一批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力争建成全市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原生态产品订制基地、民俗轻纺服装产业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突出绿色、健康、安全,充分利用渝东南本土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蔬菜、果品、肉制品、饮料、调味品等生活必需品精深加工。提升开发各种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保健食品等功能性食品精深加工能力。打造原生态肉制品、民俗休闲食品、特色风味调料、有机绿色饮品、原生 纯油等产品系列。 专栏 3 渝东南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 渝东南原生态肉制品系列。以武隆及酉阳山羊、石柱肉牛肉兔、黔江及彭水生猪、秀山土鸡、黔江鸡杂等本地原料为基础,主要在黔江、武隆、秀山、酉阳、石柱等区域布局畜禽屠宰、猪肉速冻食品、牛肉制品、羊肉制品、兔肉制品等加工产业。 渝东南民俗休闲食品系列。以黔江渣海椒、黔江地牯牛、秀山米豆腐、彭水甘薯等本地原料为依托,主要在黔江、秀山、石柱、武隆、彭水、酉阳等区域布局豆干、晶丝苕粉等休闲食品加工产业。 渝东南特色风味调料系列。以石柱辣椒、酉阳青花椒等本地原料 为基础,在酉阳、石柱、武隆等区域布局豆腐乳、羊角醋等调味品加工业。 渝东南有机绿色饮品系列。以黔江及秀山猕猴桃、酉阳苦荞、秀山金银花等本地原料为基础,主要在黔江、彭水、秀山、武隆、石柱、酉阳等区域,布局以银耳、金银花、苦荞、猕猴桃、茶叶、土酒等为主的健康饮品、果蔬饮料加工产业。 渝东南原生纯油系列。以酉阳及秀山油茶、黔江油牡丹等本地原料为依托,在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等区域布局食用油脂加工产业。 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依托黄连、青蒿、金银花等道地中药材,引进培育医药龙头企业,支持南海、华方 、东田、阿依达、祥华、衡生、红星等医药企业发展饮片加工、中药提取、中药制剂等生物医药产业以及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健康保健品产业,推动中药及中成药优势产品二次开发。 原生态产品订制基地。充分挖掘渝东南优质矿泉水(山泉水)、高负氧离子空气、原生林木等生态资源,瞄准高端需求,创新发展高端矿泉水、罐装空气、原木家具、绿色家居等生态产品加工产业。 民俗轻纺服装产业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渝东南蚕桑、竹木资源,培育发展高档缫丝、纺织面料、土家织锦、民族服饰、演出服装、竹碳织物、家纺制品等加工产业。 主动对接涪陵化纤产业链延伸,引进一批氨纶和聚氨酯等高分子合成材料下游产业项目,打造极具特色的民俗轻纺服装产业基地。 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深化与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等企业开采合作,进一步探明页岩气储量及分布,积极推进彭水、黔江等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强化监测处置和环保能力建设,实现绿色开采。推进页岩气勘探开采和综合利用,在黔江等地开展页岩气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页岩气输送管网系统,逐步推进页岩气转化基地建设。在满足生态环保的前提下,有序开发利用区域水、风、生物质等资源,稳妥建设一批风电项目,推动乌江 白马电航枢纽等水电工程建设。 (二)推进资源加工集约节约循环发展。 依托黔江、武隆、石柱、彭水、秀山、酉阳等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各类特色产业基地或产业示范基地,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核心发展平台。积极主动承接中西部地区、 ***等产业转移,集约发展汽摩、装备等配套产业和轻工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引导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生产不安全、长期亏损的企业主动进行市场出清,严禁引入发展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支持工业园区创新融资模式,推进 “ 七通 一平 ” 、标准厂房、公共服务平台、废弃物集中处置等基础设施及住房、医疗、卫生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完善,推动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积极推进工业 “ 三废 ” 综合利用,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到 2020 年,力争园区投产企业用地每平方公里工业销售产值达到 70 亿元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95左右。 图 3 特色资源绿色加工长廊布局图 (三)加快推进物流支撑体系建设。 依托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国道 319线、 326 线等过境干线,以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为节点,通过改造提升道路通行等级、新建快速联接通道,加快打通各工业园区组团之间及其与区域内交通网络无缝联接的快速物流通道,确保工业物流畅通,着力打造工业园区低成本物流优势,推动工业园区发展。构建以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区、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为核心,以彭水、武隆、石柱、酉阳等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布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城乡统筹、运转畅达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区县特色产品配送中心,研究建设公共配送平台,开展共同配送,构建低成本物流运行平台。 专栏 4 物流支撑 体系重点工程 物流园区。推进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等 2 个市级物流园建设,建设武隆综合物流园、石柱南宾工业物流园、石柱西沱临港物流园、酉阳麻旺现代物流园、彭水新城现代物流园等区县级物流园。 物流配送工程。打造黔江 秀山区域性配送中心,推进武隆白马工业物流中心、石柱特色产品配送基地、酉阳板溪公路物流配送基地等特色产品配送基地建设。 六、建设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长廊 立足特色山林资源,打造特色种养产业链,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和安全体系建设,在特色农林产品主产区、适产区因地制 宜布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规模化、全链式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构建形成连片布局的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长廊,成为全市有机农产品的主要供给基地。 (一)打造 “ 武陵农家 ” 有机产业链。 依托现有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烤烟、草食牲畜、茶叶、经果林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加快打造 “ 武陵农家 ” 特色种养产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向精深加工端延伸,建设全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基地、武陵山特色种植及循环农业产业带。 专栏 5 “ 武陵农家 ” 有机产业链 “ 武陵农家 ” 高山蔬菜。在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自治县)种植高山蔬菜 120 万亩。 “ 武陵农家 ” 道地药材。加快发展黄连、青蒿、银杏、虎杖、金银花、白术、白芨、黄精、南苍术、牛蒡子、罗汉果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重点打造黔江白术和虎杖基地 5 万亩、石柱黄连良种产业化基地 5 万亩、秀山金银花种植基地 30 万亩、酉阳青蒿等中药材种植基地 30 万亩。 “ 武陵农家 ” 优质烤烟。在黔江、武隆、石柱、酉阳、彭水等区县(自治县)种植优质烤烟 45 万亩,打造石柱、酉阳、彭水等现代烟草观光农业示范园。 “ 武陵农家 ” 生态畜禽。大 力发展黔江黑猪和无抗生猪、石柱肉兔、秀山土鸡、麻旺鸭、酉阳乌羊、彭水山羊等特色养殖,年出栏生猪 330 万头、肉牛 20 万头、山羊 130 万只、肉兔 500 万只、土鸡等各类家禽 1720 万羽。 “ 武陵农家 ” 有机茶叶。积极开发有机茶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建成生态茶叶基地 20 万亩。 “ 武陵农家 ” 特色经果。种植油茶、核桃、油用牡丹、油桐等为主的木本油料作物 80 万亩,打造水果基地 25 万亩。建设优质桑园 10 万亩、辣椒基地 30 万亩、青花椒种植基地 30 万亩。打造黔江、武隆伏淡季水果生产基地。 (二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每个区县(自治县)培育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区 1 个以上。在示范园区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先行先试,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将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种、养、储、加、运等新机械、新设施和新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多渠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专栏 6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黔江现代 农业示范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发展蚕桑、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等产业,打造黔江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武陵仙山现代农业示范园、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阿蓬江特色花卉种植示范园、马喇中药材种植园、九曲河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园、麒麟盖高山蔬菜种植示范园、小南海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武隆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山蔬菜等产业,打造双河现代农业工程示范区、火炉现代农业园区、桐梓山地 农业示范园区、白马高山有机茶叶示范园区、黄莺复兴香港菜篮蔬菜乐园、鸭江片区立体循环农业园、芙蓉湖立体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石柱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发展辣椒、黄连、肉兔、莼菜等产业,打造石柱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石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石柱沿江生态循环农业园、石柱花卉园艺标准园、石柱高山观光农业园、石柱畜牧示范养殖园等 “ 一区五园 ” 特色产业园区。 秀山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农业基 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猕猴桃等产业,打造秀山梅江兴隆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清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溶溪梨园优质林果采摘观光示范园、川河盖山地生态农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酉阳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青花椒等产业,打造麻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毛坝高山蔬菜产业示范园、腴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园、涂市山羊生态养殖园、泔溪青花椒科技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彭水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耕作道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重点发展甘薯等产业,打造摩围山市级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新田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岩东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 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扩大 “ 三品一标 ” 认证规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共同品牌,对产品进行统一标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增值率。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 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管控,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修复,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统一追溯标准和编码规则。积极对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图 4 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长廊布局图 七、构建民俗生态城镇群 加快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强化城镇承载吸纳功能,促进产业、人口沿交通干线向区县 城、重点镇有序集聚,构建环境优美宜居、民族风情浓郁的民俗生态城镇群。 (一)高效集约布局城镇空间。 以乌江航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等主要交通干线为 “ 轴 ” ,以黔江、秀山、武隆、石柱、彭水、酉阳六个区县城为 “ 目 ” ,联动重点镇、特色镇沿线点状聚集发展,形成分布合理、高效集约、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布局。 重点强化黔江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区域性金融、教育、医疗、旅游、商业等服务功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提升黔江区域中心城市品质,增强对渝东南以及武陵山片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优化武隆、石柱、 秀山、酉阳、彭水县城空间布局,合理划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综合服务、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完善市政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建设精致小城市、靓丽明珠城。 优化培育特色小镇。按照 “ 面上保护、点上开发 ” 要求,优化调整小城镇布局,加快完善重点小城镇功能,合理控制一般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小城镇在城乡联动发展、产业集聚中的联接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区位条件较优、承载能力较强、生态产业特点突出的重点镇,加快培育小巧紧凑、特色分明、生态美好、人居和谐的新型特色小镇,使其成为 “ 六城 ” 明珠的多彩光晕、生态城镇长廊的美丽缀饰。 专栏 7 “ 六城 ” 明珠和特色小镇 黔江。渝东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特色产业基地,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市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武隆。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特色产业基地。 石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土家风情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省际边贸城市。 秀山。武陵山区域性服务中心、武陵山特色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渝东南门户交通枢纽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酉阳。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特色产业基地。 彭水。全市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渝东南民俗文化生 态旅游目的地和特色产业基地。 特色小镇。黔江区石会镇、濯水镇、阿蓬江镇、马喇镇。武隆县羊角镇、平桥镇、仙女山镇、江口镇。石柱县黄水镇、西沱镇、鱼池镇、冷水镇。秀山县龙池镇、梅江镇、洪安镇、清溪场镇。酉阳县龙潭镇、龚滩镇、苍岭镇、酉水河镇。彭水县桑柘镇、保家镇、郁山镇、高谷镇。 促进人口合理分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控制区县城和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建立完善劳动力协同转移机制,优化人力资源数据库,搭建企业对口招工平台,落实定向招工补助政策,引导超载人口向 ***、 ***和市外有序转移,使 产业发展、城乡结构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结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民新村建设,引导和促进农村人口向农民集中居住点、重点镇、区县城有序集聚、梯度转移。 (二)彰显城镇独特山水风貌和民族风情。 突出山地峡谷、民族文化、生态宜居等城市特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化对城市空间、整体风貌、建筑风格、文脉承续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着力提升靓化生态民族旅游城市品质和形象。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立体开发,优化城市环境空间,实施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城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文 明城市,打造独具民俗风貌的山水城市。 强化城市文脉传承。充分挖掘传统民族建筑内涵,突出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建筑风貌,做好特色民族建筑保护修缮和建设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加快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工程,开展传统文化村寨整体保护利用,做好古镇、古村寨、古民居等文化遗风保护。积极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对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生态区、酉水河流域土家山寨文化生态风貌区、黔江小南海土家族连片村寨文化生态区、重庆郁江流域盐丹文化生态区等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发展,加强南溪号子、酉阳民歌、 土家族摆手舞、高台狮舞、苗族民歌等 1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后坝山歌、濯水后河戏等 8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整理和合理利用。 (三)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积极围绕生态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需求,加快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城区路网格局,推进城区道路建设,构建畅通、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城区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升级改造城区污水处理管网系统。推动城区公交站、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城乡商贸,着力打造区县城核心商圈、乡镇商圈,建设 区域性边贸市场、特色产业产地型批发市场,培育商贸物流大企业,完善城乡商贸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