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P-2009-China.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CDP-2009-China.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CDP-2009-China.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CDP-2009-China.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CDP-2009-China.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CDP-2009-China.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Ä ec **7*[é é‡*HYIVUPZJSVZ\YL7YVQLJ[9LWVY[ *OPUH  Ž w/É àA5z«i Íõ­Mo/ˆ©B û*b \Z ¯ÿAä àN\VWLP\HU ZU[HVJVTïž´Aä à *7c *€àJOLUPUN ZU[HVJVT “à oÜ }›6/6„ T q·Q;ÐÍ; 6;  з;JKW ZU[HVJV T©B ÿ q  ±¾;ZU[HVJV T7H\SPJRPUZVU*7A’WH\SKPJRPUZVU JKWYVQLJ[UL[  *HYIVUPZJSVZ\YL7YVQLJ[ ÿ q VSPUN .YLLU 3HUL3VUKVU ,*9 5,UP[LK 2PUNKVT;LS     -H_ PUMV JKWYVQLJ[UL[JKWYVQLJ[UL[*7 û*b \重要声明商道纵横不担保这份报告是关于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全面调查研究,但是这份报告是在所能获得的企业反馈信息及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编制而成。报告中集录的相关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2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3Aachener GrundvermögenKapitalanlagegesellschaft mbH GermanyAberdeen Asset Managers UKAcuity Funds CanadaAddenda Capital Inc. CanadaAdvanced Investment Partners USAdvantage Asset Managers Pty Ltd South AfricaAegon N.V. NetherlandsAeneas Capital Advisors USAGF Management Limited CanadaAIG Investments USAlbert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rporationAIMCo CanadaAlberta Teachers Retirement Fund CanadaAlcyone Finance FranceAllianz Group GermanyAltshuler Shacham LTD IsraelAMP Capital Investors AustraliaAmpegaGerling Investment GmbH GermanyAPG Investments NetherlandsARIA Australian Reward Investment AllianceAustraliaArkitekternes Pensionskasse DenmarkArtus Direct Invest AG GermanyASB Community Trust New ZealandASN Bank NetherlandsATP Group Denmark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LimitedAustraliaAustralian Ethical Investment Limited AustraliaAustralianSuper AustraliaAviva Investors UKAviva plc UKAXA Group FranceBaillie Gifford 同时也能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CDP参与公司CDP问卷分析图3 填写问卷的中国公司对风险与机遇的认识状况不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而1家高排放公司,认为内部风险和管控体系相对健全并做到实时监控,足以满足不断严格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有形风险相对于其他两种风险,有形风险很好识别,且对高排放公司的影响显著。在6家识别有形风险的公司中,3家是低排放公司,3家是高排放公司。所有识别有形风险的公司均认为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灾害(如台风、洪水等)已经或者即将影响自身运营。而对于银行金融公司,其农、渔、畜牧和林业等行业的信贷客户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天气灾害而蒙受巨大损失,给银行带来潜在风险。4家没有识别有形风险的公司均属于低排放公司,虽然这些公司认为气候变化产生的极端天气会造成自然灾害,但是它们认为这些灾害尚未对自身运营造成影响。而1家表示自身面临有形风险的低排放公司,认为其内部运营的应急预案系统目前可以保障公司免于极端天气的危害。其他风险6家识别有形风险的公司中,有3家公司表示能源的短缺和能源价格的波动对公司运营产生影响1家高排放公司表示气候问题会影响石油和电力供应,增加其运营成本并加大不确定性;1家银行表示能源价格的波动在增加自身运营成本的同时,还会影响其信贷客户的还款能力;1家公司表示能源价格的波动,会通过产业链造成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其运营所在地的经济稳定性,进而影响其自身运营。另外2家公司(电信及信息技术行业)均表示品牌以及消费者偏好会为公司带来潜在风险。而2家没有识别其他风险的公司,均表示自身运营并未受到相关风险的影响,且没有提供进一步说明。机遇填写问卷的中国公司对气候变化产生机遇的认识尚不清晰,尤其对于有形机遇和其他机遇,分别有2家和1家无法确定。对于法规机遇的识别要好于其他两类机即使部分企业可能对降低碳排放的认识较到位,也致力于提高自身降低碳排放的能力,但还不具备从量化的角度去披露的能力。譬如,对某些大企业,工作场地较分散,数据的集中和统计较为困难。因此,碳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CDP参与公司法规机遇有形机遇其他机遇法规风险有形风险其他风险●●●28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29遇,这主要是中国公司对问卷中所表述的机遇的理解存在问题。11家回答问卷的公司中,4家公司识别了全部3类机遇。法规机遇该机遇是相对最容易识别的机遇,共有8家公司认为自身面临法规机遇。银行金融业的公司均认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协议和国内法规,有助于增加这些公司对高能效、绿色环保产业的放贷规模,增加信贷收入1家公司表示自身正在研发与气候变化、排放权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1家公司表示已经将支持节能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纳入自身信贷政策;1家公司则表示正积极倡导绿色信贷,并提供了报告期间的信贷规模和客户数量。对于其他公司,政府补贴、自身高能效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是重要的法律机遇。所有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只有1家认为自身没有面临该机遇,并表示公司自身更多地是履行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公司的责任,而不是机遇。有形机遇该机遇相对于其他两类机遇较难确定,只有4家公司认为自身面临着该机遇,而相关理解存在偏差1家公司表示对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地区的循环经济、环境友好项目信贷支持是主要的有形机遇;1家公司认为向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商业客户提供自身的环保产品将是主要的有形机遇;还有1家公司表示该机遇源于自身已经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做了充分准备(如,修订公司建设规则等)。2家公司认为没有面临有形机遇,2家公司无法确定有形机遇。他们给出的解释基本相同,或表示由于自身运营地区尚未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或表示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变化更多的是风险,并非机遇。其他机遇中国公司对该机遇的识别好于有形机遇,5家认为自身面临相关机遇的公司认为,自身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信贷服务有助于塑造“绿色公司”形象,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同时其中的银行表示自身对低碳经济、新兴技术的支持,会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3.4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量化核算是衡量一家公司温室气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自身温室气体核算的过程也是检验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公司而言,在量化核算方面的提升空间很大。与2008年的调查一样,在2009年的调查中,中国公司在此问题的表现仍不太理想,回答问卷的公司对相关问题的回答率很低,而且很多公司并未提供不能披露信息的原因。而披露数据的公司也未能提供排放历史、数据外部验证/审验和数据准确性的说明。报告周期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2302按温室气体种类的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细分(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CO2 CH41275 1076按国别分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细分(以CO2当量计,单位吨)阿根廷 22中国 385印度 338日本 87斯洛伐克 375美国 1095范畴2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2当量计,单位吨) 77267按国别分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细分(以CO2当量计,单位吨)中国 58300印度 3122美国 7462其他地区 8383表5 某中国公司提供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情况11 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Revised Edition。CDP问卷分析排放计算方法2009年CDP调查希望了解公司用于搜集数据计算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流程和计算温室气体的工具(包括核算程序、全球增温潜能与排放系数的选择),这样可以使不同公司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在11家填写问卷的公司中,5家公司提供了具体信息,1家公司表示暂时没有相关的数据搜集体系,5家公司没有对该问题进行回应。在5家提供具体信息的公司中,1家公司表示其温室气体的排放管理是通过一家能源咨询公司,其他4家公司均通过自身的管理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进行搜集。在这4家公司中,1家公司表示已经采用了SANGEA能源与排放评估系统(SANGEA Energy and Emission Assessment System) 1家公司表示通过参与中国公司节能减排管理项目(China Corpora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GHG Management Program)促进自身温室气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计算方法学方面,2家公司采用了GHG Protocol ,1家公司通过了 ISO 14064-1验证,而1家公司强调采用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计算自身范畴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该公司也没有提供范畴3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有2家公司提供了其计算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增温潜能和排放系数。范畴1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畴1)来源于公司生产运营过程,在所有回答问卷的11家公司中,共有3家公司提供了自身直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家公司提供了未能披露该信息的原因或者未来的搜集计划,其他公司没有进行回复。在提供信息的3家公司中,2家公司按照国别将其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细分,2家公司按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将其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细分。在2家提供未能披露该信息原因或者未来的搜集计划的公司中,1家公司表示其已充分认识自身运营所使用的主要能源、所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类别,以及温室气体对人类的影响,而且有自身的统计方式,但目前为止尚未将温室气体按照二氧化碳当量的方式精确统计;1家公司则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自身所作的减排努力和具体减排成效及相关数据。范畴2 范畴3 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畴2)是公司通过消耗报告范围内输入的电、热、冷却或蒸汽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仅有2家公司提供了其范畴2 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数据,同时这2家公司也提供了其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且详述了按照国别细分的数据,其他公司未提供未能披露该信息的原因或者未来搜集计划的信息。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畴3)的排放源并非由公司拥有或控制,但是因公司的活动而产生。例如公司采购的原材料的提取、制造及生产、购买的燃料或货物的运输、售出的产品及服务的使用及非公司自有或控制的商务旅行及员工通勤等。在此次调查中没有公司提供这一类别的具体数据,这可能与该类别的数据难于统计和细分有关。3.5 能源与燃料需求及成本能源与燃料需求及成本是2009年CDP调查的新增问题,该问题有助于公司更全面地了解自身能源或燃料来源的变化范围,和与特定能源或燃料类别相关的成本和风险的管理以及燃料产生能源的效率。有2家公司提供了公司购买燃料总成本的信息,并按照能源类型进行细分;同时另1家公司提供了公司用于固定燃烧的燃料总消耗量,并按燃料类别进行细分。虽然购买燃料总成本和固定燃烧的燃料总消耗量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没有公司完全回答这两个问题,这可能与对能源/燃料的细分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提供自身购买燃料总成本的其中1家公司并没有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相关信息,而这可能说明该公司的温室气体管理方面有待完善,需要将能源使用方面进一步细化,以使能耗成本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相关联,同时对于已经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信息的公司来说,也可以将核算结果进一步转换为能耗总成本。3.6 温室气体减排计划详实的温室气体减排/降低能耗的计划和明确的减排目标,是一个公司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基础和开端。在11家填写问卷11●●●,30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31的公司中,有7家公司表示自身已经设定了相关减排计划,且有5家公司根据减排计划设立了减排目标。在7家设定减排计划的公司中,高排放公司有3家,低排放公司有4家。在整体上积极参与的银行业公司,只有1家银行业公司设定了减排计划,且没有设立具体的减排目标,这主要由于银行业公司运营仅有对办公电力、供热/冷方面的能源需求,没有节能减排的压力。而对于高排放公司和低排放生产型公司(主要是电信及信息技术公司),这些公司会面临一定的节能减排的压力或者是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激励。当被问及是否在减排方面正在/计划开展相关活动时,共有8家公司提供了详细信息,其中,虽然很多填写问卷的银行没有设定减排目标,却有3家银行提供了已经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涉及内部办公节能管理(如绿色办公、无纸化办公等)、环保公益宣传、发动员工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对于高排放公司和低排放生产型公司,提升生产能效、更换节能设备是重要的活动形式。 共有3家公司提供了减排所需的投资数额,其中2家高排放公司的各自投资额远远大于低排放公司的投资数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排放公司面临的减排压力。但他们提供的数据仅是一个总数,没有提供不同年份的投资情况。1家低排放生产型公司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3.7 公司治理此次 CDP 2009 中国调查,分别从责任、个人绩效、沟通和公共政策4个方面,关注公司有关气候变化的治理问题。有针对性且健全的决策机构和专门的职能部门,是一个公司很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实保障。在此次参与调查的11家公司中,共有6家公司表示其董事会委员会或者其它执行机构对气候变化负责,有2家公司表示自身已经建立相应职能部门全面承担气候变化职责。对于银行金融业,各个公司更多地将对气候变化的职责划归至绿色金融、碳金融或者绿色信贷相关部门,并将其作为自身运营的重要方面;对于生产型公司,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更多地被当作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或者作为自身环境管理的一部分,且与节能减排(如建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紧密结合。良好的气候变化绩效管理是公司针对气候变化进行相关战略分析、具体目标分解和员工业绩评定的综合体系。参与CDP 2009中国调查的11家公司,在该方面的表现有待提高,共3家公司表示自身已经建立起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个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同时将这些激励机制与薪酬挂钩;2家公司表示公司内部尚未形成相关绩效激励机制,而其他6家公司没有对该问题给出回应。随着气候变化所造成问题的日益凸显,公司的碳排放信息越来越受到各个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关注,良好的对外沟通、公开信息,有利于公司及时了解各界对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态度,有助于公司制定相关策略,并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活动。在外部沟通方面,有6家参与调查的公司通过公司年报或者其他自愿沟通的方式(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向外界发布有关气候变化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减排计划等;同时其中的2家公司表示,现在没有发布信息、进行对外沟通的机制,其它3家公司没有给出回应。当被问及是否参与政府决策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时,共有5家公司作出肯定的答复,2家公司表示没有参与,4家公司没有回复。提供肯定答复的5家公司,表示其是通过与运营所在地政府或者中国国家相关部委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项目的形式参与决策过程,同时也有1家公司表示已经开始对国际和各国的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全球自愿减排承诺项目的发展进行及时跟踪。同时也有公司表示通过与其他公司和各类社会团体(如基金会、非盈利组织等)开展活动和进行调查的形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并希望以此为气候变化决策提供支持。表 6 某公司减排投资情况(20082009)活动目标 投资金 额(万元) 时间跨度办公场所照明设备升级 400 20082009在生产园区周边植树60万棵 660 20092010将生产园区内的路灯由钠灯更换为LED灯 1000 20082010CSR报告分析4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企业对公众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也不乏温室气体及环境信息。通过对两类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企业在气候变化应对过程中的全貌。32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33作为对CDP问卷分析的补充,我们从CDP中国100调查样本中,抽样选取了两类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进行了分析,以更全面评判这些公司在碳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这两类公司是高能耗公司,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与采矿、化工公司;金融公司,包括银行与保险公司。这两类行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高能耗公司而言,他们本身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对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因此与其他公司相比,他们面临的政策压力和社会责任压力更大。至于金融公司,尽管他们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限,但其间接影响巨大,因为资本流向会引导资源配置,从而影响到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此外,随着“责任投资”理念的普及,金融公司面临的社会责任压力也在增加,其风险管理也逐步涵盖一些社会和环境议题。与其他公司相比,在今年的CDP问卷调查中,这两类公司展现了较高的热情,回应率均超过平均水平。高能耗公司的参与率为29.41,其中回答问卷的占11.77提供信息的为17.65。金融公司的参与率为 52.94,其中回答问卷的为29.41,提供信息的为23.53。我们搜集了两类共34家公司最新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每一类各17家 ,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些报告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下文将分别从了解与认知、应对策略、具体举措和排放数据四方面解读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并对这两类公司的行为进行比较。4.1 了解与认知总体上看,这些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气候变化的明确论述很少。在34份报告中,27份没有明确提到气候变化,只有4份报告设置了专门章节对此加以论述,其中2份在领导致辞部分明确提到了气候变化。这2份报告分别是中海油的CSR报告和中石油的CSR报告。超过一半的公司没有在报告中提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或机遇。在34份报告中,只有14份报告提到了机遇,7份报告提到了风险。有趣的是,对机遇与风险的认知大多是成对出现的,即意识到机遇的碳信息披露对我们来讲,技术上不算困难,只不过是在系统内增加一个软件模块。难的是人的意识如何提高,让员工理解碳披露与公司核心业务的关系。CDP参与公司图4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气候变化的论述专门章节领导致辞其他提及意识到机遇意识到风险金融公司 高能耗公司12 我们的样本范围锁定在100家中国公司中,本研究所关注的两个行业共38家公司。其中,21家公司属于能源行业,17家属于金融行业。按照可获得性原则,在21家能源行业中,有四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无法获得。因此,我们最终的样本为两种行业各17家共34家公司。公司多数也意识到了风险,反之亦然。不过,也有例外的有3家公司仅仅意识到机遇,有1家公司仅仅意识到了风险。相对而言,高能耗公司的CSR报告对气候变化有更多、更深入的论述,不论是提及次数还是阐述质量都高于金融公司。这与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即高能耗公司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因而CSR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较多,只是由于他们对CDP不太了解,所以填写问卷的公司相对较少。4.2 应对策略在这两类公司中,尽管对气候变化有所认知的公司不到总数的一半,但几乎所有公司都会在报告中或多或少就气候变化的某一方面(如节能降耗、发展新能源等)有所论述。在34份样本报告中,有32份(约94)用专门章节陈述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某个方面的内容。不过,针对气候变化建立系统性策略并在CSR报告中予以论述的公司不多,占总体样本的12;约21的公司只是在报告中介绍其针对气候变化某一方面制定的应对策略。多数公司的报告(约67)只是点到了策略的重要性,未能指明具体的方向。关于执行机构,有2家公司在CSR报告中披露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执行策略;有6家公司披露其设置了协调人监督策略执行;有5家公司披露其指定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气候变化的相关事务。其余21家(约62)公司未在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相对而言,高能耗公司在机构设置方面的投入要比金融公司大。4.3 具体举措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都会披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一些具体举措,我们将其分为几类节能项目信息、可再生能源项目信息、碳交易信息和其他行动信息。对两类公司的报告分析表明,节能项目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超过90的报告都涉及公司开展节能项目的情况。其次是碳交易的信息,有5份报告提到了。另外,还有3份报告提及可再生能源项目,2份报告提及其他行动。值得一提的是,中海油和神华集团的报告包含了与节能项目、可再生能源和碳交易相关的所有信息。不过,绝大多数的公司未能在报告中披露相关行动的具体目标,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至于具体举措的实际效果,80以上的公司会通过自我监督或第三方监督的方法予以监控,并在报告中披露。通过研究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我们还发现,样本公司中有14家参与了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机制或相关行动。譬如,中石化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国全球契约的会员单位,同时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D)的发起单位。这些机构在国内外积极倡导企业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高能耗公司和金融公司对节能项目、碳交易项目的参与度都非常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也较多。但两类公司在具体目标设定的表现上都不太理想,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没有提及这一问题。在监督机制、披露设计、参与国际合作方面,高能耗公司都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图5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气候策略的论述策略涉及了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完整策略针对某一方面提出了具体方向策略提出了在某一方向上需要变化,但无具体方向公司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执行策略公司设置了协调人监督策略执行金融公司 高能耗公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承担气候变化职责CSR 报告分析12,34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354.4 排放数据我们将企业的排放数据分为绝对数据(非比较性数据)和相对数据两种。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结果表明,24的报告既披露了绝对数据又披露了相对数据,6的报告仅披露了绝对数据,3的报告仅披露了相对数据,其余报告未披露排放数据。然而,所有披露了排放数据的报告都没有向读者说明计算温室气体所用的方法学;而且,除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外,所有在报告中披露的排放数据均未得到第三方的审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相对来说,金融公司对温室气体排放图 7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排放数据的论述既有绝对数据又有相对数据 仅有绝对数据仅有相对数据 无披露 图 6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应对举措的论述金融公司 高能耗公司数据的披露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仅有1家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排放数据。反观高能耗公司,有近一半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既披露绝对数值又披露相对数值。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相对高能耗公司,金融公司对气候变化感知没有那么敏感,因此有关举措及相关数据的分析也就相对滞后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结论与CDP问卷调查的行业反馈有所不同在CDP问卷调查反馈中,金融公司比高能耗公司更积极,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却说明高能耗公司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态度更加积极,策略、举措及数据都相对要完善一些。这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呢我们认为不然,有几种原因可能导致这一矛盾现象的出现。 首先,CDP是依托资本市场力量发起的行动,因此,更容易在金融公司中产生反响;其次,高能耗公司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担心披露数据越多对他们越不利,而这种保守策略会影响他们参与CDP的积极性;再次,是否参与CDP只能反映公司向公众和投资者展示气候变化战略的意愿与能力,不能反映其策略、举措和数据的优劣与多寡。因此,从CDP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做的,一方面是推动金融公司深化战略、制定举措、加强数据搜集;另一方面是鼓励高能耗公司就气候变化问题与投资者对话,积极参与CDP问卷调查。对于高能耗、金融以外的其他公司,我们则要双管齐下节能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碳交易其他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这样的新课题,中国公司需要的是恒心与勇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当前,中国公司还处于低碳之旅的起步阶段。23.535.882.9467.6536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375.1 政府积极应对,社会关注度提升中国政府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近一年来,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等文件,国务院总理专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国家发改委还增设应对气候变化司,各省、市、自治区也积极采取行动。民间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许多行业协会和环保团体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作为近期的工作重点。基金会等资助机构的资金支持也向此类项目倾斜。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有所加深。这些因素无疑会对公司应对气候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市场及公司的经营行为。碳信息披露项目也会因此而获益。5.2 公司参与性提高,对气候变化有更多认知在今年调查的100家上市公司中,11家上市公司填写了问卷,18家上市公司提供了相关信息。与去年相比,公司提交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回答问卷的公司数量较去年翻了一倍。从问卷上看,中国公司对气候变化有了更多的认知,包括对各种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认识。关于节能减排,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简单将其视为被动的政策压力和行政任务,而将之有效地融入了自身运营和发展,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从中获得经济收益。虽然我们的问卷反馈率与其他样本(尤其是Global 500样本)相比仍然偏低,但至少,我们在这两年的调查中已经看到中国公司参与调查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碳信息披露在中国还有很大潜力可挖。5.3 行业差异大,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最关注在此次CDP调查中,不同行业的参与度差别很大。电信及信息技术、银行及金融业的参与度最高,其次是石油天然气、建筑及建筑材料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的参与度最低,7家上市公司竟无一家参与。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高度关注是此次碳信息披露项目中极为有趣的现象。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行业的公司都将气候变化看作是一种商业机遇,为产品营销创造了机遇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降低不必要差旅所造成的排放、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杠杆撬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不难理解此类公司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了。当然,还有很多行业如食品饮料、贸易零售、纺织服装等还不清楚气候变化到底与其日常经营、发展战略有何相关性,他们的意识还有待提高。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我们还发现,尽管高能耗公司(如石油天然气)的CDP参与度略低于金融公司,但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却披露了不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与之相反,金融公司的CDP参与度较高,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信息相对较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推动金融公司深化战略、制定举措、加强数据搜集;另一方面要鼓励高能耗公司就气候变化问题与投资者对话,积极参与CDP问卷调查。5.4. 数据难觅,量化管理仍未可期碳排放数据,与往年一样,是公司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尽管有公司摆出商业秘密的理由,但究其原因,多数还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数据搜集体系。即使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也未能提供排放历史、数据外部验证/审验和数据准确性的说明。缺乏数据,量化管理便无从谈起。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在相关战略与管理上可以侃侃而谈,但真正能够提出明确的减排计划并设定减排目标的公司只有寥寥5家。由此可见,关于碳排放的数据搜集与管理,将会成为中国公司低碳之路的主要障碍之一。真心诚意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司,必须尽快跨越这一障碍。5.5 展望提高意识、认清方向2009年是CDP在中国开展调查的第二年。与第一年相比,今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问卷反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质量的改善。这说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的上市公司正在不断进步。这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印证了我们第一年调查报告中的判断“变化中的气候、发展中的国家、进步中的企业”。当然,与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中国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还显得十分单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公司需要高度关注如下三个问题第一,认识问题。公司必须首先端正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要全面,要从战略和经营的角度看。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找到低碳发展的真正动力,自觉应对气候变化。从上文的行业分析可以看到,还有许多行业的公司对气候变化不求甚解。第二,数据问题。脚踏实地,要求公司将低碳战略落地,结合到日常的生产经营中。要切实管理好生产经营中的气候变化问题,光有理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数据的支撑。因此,碳排放的数据收集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CDP的方法可以为企业提供支持。第三,路径问题。对世界上所有公司来说,低碳经济都是新事物,无经验可循,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路径选择和界定(或称公司的中长期战略)就很重要。明确了路径,就可以降低迷失的风险。当然,路径并非一成不变,公司可以定期评估战略,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调整。中国公司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战略,这三个问题是绕不开的。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可以为后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公司的低碳之旅中,公司以外的群体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譬如,政府、民间组织、公众都可以运用各自的力量监督、推动甚至支持公司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认为,在中国,这些群体已经在发挥作用,并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中国公司也应当及早认识到这一点。跨国采购商,如沃尔玛、戴尔等,通过CDP的供应链项目推进中国供应商提高碳信息披露水平,客观上促进中国公司应对气候变化。对此,我们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一部分碳排放是为了满足外国市场需求而产生的,相应的减排责任也应当共担。因此,跨国采购商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中国公司的减排行动,避免单纯施加压力的行为。当然,在CDP项目中,我们特别强调投资者的力量,发挥资本市场的杠杆功能推动上市公司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然而,在中国,投资者的热情还几乎没有调动起来,未能有效参与到CDP中国项目中。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与碳相关的服务商,如碳审计机构、碳减排咨询机构等,可以支持公司解决认识问题、数据问题和路径问题,因此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样的服务商与公司之间应该是双赢的合作关系。目前,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尤其是公司需求不明确,制约着碳服务市场的发展,从而也阻碍了公司低碳战略的实施。我们也希望通过CDP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帮助公司发现需求,加强公司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CDP这个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碳信息披露进入中国仅两年时间,中国企业在满足碳信息披露的相关披露要求方面尚有难度。希望碳信息披露的组织方可以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如邀请更多的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同时提供科学的方法辅导企业统计碳信息。CDP参与公司在中国进行碳信息披露需要与专业机构合作,对公司全方位诊断,并根据国际认可的有关概定规定(如ISO 14064),对企业碳排放进行合理统计。CDP参与公司结论与展望38碳信息披露项目 中国报告 200939附录6.1 附录1 碳信息披露项目 2009 信息调查恳请函风险和机遇 1. 法规风险CDP6 1ai1.1. 贵公司会受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风险的影响吗2. 有形风险CDP6 1aii2.1.贵公司会受到气候变化引起的有形风险的影响吗3. 其它风险CDP6 1aiii3.1.贵公司会受到气候变化引起的其它风险的影响吗4. 法规机遇CDP6 1bi4.1.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要求会为贵公司带来机遇吗5. 有形机遇CDP6 1bii5.1.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理、气候等自然变化会为贵公司带来机遇吗6. 其它机遇CDP6 1biii6.1.气候变化会为贵公司带来其它机遇吗温室气体(GHG)排放核算、排放强度、能源及交易 7. 报告年度(CDP6的问题2aii)如果您以前没有参与,或者这是您第一次回答CDP调查问卷,请在回答问题7, 8, 9, 10.1, 10.2, 11.1和11.2,提供当年度以前连续三年的信息。7.1. 请陈述您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当年度的起始和截止日期。8. 报告范围(CDP6的问题2ai)8.1. 请简要说明按范畴1及范畴2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司、实体、集团的类别。*具有财务控制权的公司根据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确定;*具有运营控制权的公司;* 拥有股权的公司;* 其它(请详述)。8.2. 请陈述贵公司业务的任何部分或GHG排放源是否未被包含在报告范围内9. 方法CDP6的问题2aiii9.1. 请描述贵公司用来计算范畴1和范畴2温室气体排放的流程,包括您用来搜集活动数据、计算范畴1和范畴2温室气体排放的标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