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发 展 改 革 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8 年 1 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3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3 第二节 突出问题 ............................................................................ 4 第三节 重大机遇 ............................................................................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6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7 第四节 发展目标 ............................................................................ 9 第三章 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 10 第一节 强化空间功能分区管控 .................................................. 10 第二节 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 ............................... 11 第三节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 13 第四章 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 14 第一节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互动 .......................................... 14 第二节 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6 第三节 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 17 第四节 依托重要平台推进产业升级 .......................................... 18 第五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19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 19 第二节 建设高速共享信息网络 .................................................. 22 第三节 强化水安全保障 .............................................................. 24 第六章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 25 第一节 共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 25 第 二节 实施环境共治 .................................................................. 27 第三节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 29 第七章 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 30 第一节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 30 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开放合作平台 .............................................. 32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域交流合作 .................................................. 33 第八章 建立健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 ........................................... 34 第一节 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 34 第二节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 35 第三节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 37 第九章 规划实施 ............................................................................ 38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 38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 38 第三节 营造舆论环境 .................................................................. 39 1 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耀和厚重记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 设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 5 个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山西省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甘肃省天水市及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国土面积 10.71 万平方公里, 2016 年末常住人口 3863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1.59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1.12、 2.79和 2.14。 规划期为 20172035 年。 2 图 1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图 3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 区位 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纵深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交通优势显著。 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西部地区面向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贯通西部地区的南北通道和新亚欧大陆桥在此交汇,以西安为中心的 “米 ”字型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加快完善 ,国际枢纽机场和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南依秦岭、东跨黄河,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地理标识,发源和兴盛于此的始祖文化、汉唐文化是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西安、咸阳、宝鸡、天水、 平凉、 运城、临汾等城市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城市群内各城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交流合作密切、区域认同感强。 现代产业体系完备。 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 产业 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航空 、 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 产业结构4 正在迈向中高端。西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批国家级 产业园 区,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 创新综合实力雄厚。 科教资源、军工科技等位居全国前列,2016 年,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 3,拥有普通高校 99 所,在校大学生超过 100 万,两院院士 64 人,各类科研机构 1100 多家,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 25 家,国家级 “双创 ”示范基地 4 家,承担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改革创新任务。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 西安已发展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 西咸新区是全 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宝鸡、临汾、天水等市城区常住人口接近百万。 2016 年 城镇化率达到 55.06,各级各类城镇联系日益密切。 第二节 突出问题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数量总体不足。 西安市与东部 特大 城市相比 , 经济 发展水平 尚有差距,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群城市 数量 总计 18 个、建制镇 687 个 , 大城市 少 ,中小城市发展相对偏弱 ,城镇密度 为 每万平方公里 72 个,分布较为稀疏,分工协作不够 紧密 。 创新潜力有待深入发挥,成果就地转化水平不高。 城市群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各类科研机构力量未能有效整合,军民 科技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对接不畅,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到 30。 5 开放合作层次不高,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 发展观念和竞争意识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开放型经济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环境不优,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主体不多不大不强,对高端要素吸引能力不强。 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3,且空间分布不均。渭河、汾河流域部分区段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 问题突出。 大气环境污染情况严峻,重污染 天气频发,环境容量接近极限。 第三节 重大机遇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全新指引。 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 使关中平原城市群进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为其发挥历史、人文、产业等综合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国际经贸、人文交流 和 国际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和 推进 新型城镇化 建设 ,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政策效应 、 促进各类 城市 协同发展 、 培育区域新增长极,提供了强大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激活创新要素,加快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培育建设关中 平原城市群,要立足西北,着眼全国,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跨越,以文化塑标识,加快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实现追赶超越。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 落实 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和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 牢固树立和 贯彻 落实 新发展理念, 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以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为 统领 ,以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为动力,以延续中华文脉、体现中 国元素的风貌塑造为特色,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 关中平原城市群 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 ,协同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及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从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健全城乡发展 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错位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文化传承。 挖掘利用和滋养好创新资源的核心 优势,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发挥深厚文化积淀的最大特色,找准历史和现实结合点,溯源寻根、传承创新,留7 住文化根脉,彰显中国元素,塑造文化标识 ,体现城市 底蕴和 特色 。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围绕补齐 发展 短板,瞄准体制机制瓶颈,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 加快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改革, 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找准开放合作定位,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 大格局,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走出一条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路子。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围绕 “山青水净坡绿 ”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群建设全过程,以山、河、江、坡综合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推动城市群绿色永续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有 力有效加快城市群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 8 向西开放 的 战略 支点。 立足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挥区位交通连接东西、经济发展承东启西、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层次开放平台,畅通向西开放、向东合作通道, 强化交通商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和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 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运输 通道建设为支撑,加快人口、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 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 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依托秦岭黄河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 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立足相对脆弱、要素多元的生态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 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产,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有序构建 城乡水系格局 ,以科学发展和合理开发促进9 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打造显山露水、透绿见蓝、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 的新型城市群。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 2035 年, 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 建成 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 全面 建成。 西安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参与国际竞争 的功能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宝鸡、运城、天水等 重要节点城市 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加快发育,城市间联系更加密切。 城市历史文化 得到有效 保护,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彰显。 创新型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趋健全。 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建 成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研发经 费投入强度稳定在 3以上,军民融合产业总收入超过 1.5 万亿元 , 建成 国家创新高地 。连通城市群内外的多层次交通运输网络 全面 形成,通信、水利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安全格局 全面 建立, 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集约紧凑式开发模式成为主导。 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效构建。 面向中亚的立体化国际大通道更加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环境和开放合作新机制比较健全,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加突出 ,向西开放战略 支点作10 用进一步显现,东西互动、南北协同、引领西北、服务全国的开发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 一 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市场一体化 、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基本建立。 第三章 构建 与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相适应 的空间格局 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提升核心地区,培育发展潜力地区,严格管控 农业地区和 生态地区,提升空间开发效率和城市群发展水平。 第一节 强化空间功能分区管控 按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指导 。 重点开发区 要 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适度扩大城镇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农产品主产区 要 加强耕 地保护,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 要 把增强生态产品 提供 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严控各类开发活动,因地制宜发展 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 适宜产业。 细化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单元 。 创新差异化协同发展机制 , 着力实现主体功能定位 在各县(市、区) 精准落地。在主体功能分区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空间单元,坚持生态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依次确定农业、城镇空间范围,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 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原则上按限制开发11 区域进行用途管制,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空间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进行 用途管制。城镇空间按照集约紧凑高效原则实施从严管控。 第二节 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 强化西安 服务辐射 功能,加快培育发展轴带和增长极点,构建 “一圈一轴三带 ”的总体格局,提高空间发展凝聚力。 图 2 关中平原城市群主体功能区 拼图 12 “一圈 ”。 指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加快 功能 布局优化与 疏解,增强主城区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国际交往等核心功能,完善阎良、临潼、兴平等外围组团功能,推动西安 咸阳一体化发展, 按程序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打造带动西北、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轴 ”。 即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的主轴线。强化西安的综合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宝鸡、 渭南、杨凌 、天水 等 重要 节点 的 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城市 分工 协作,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带和城镇集聚带。深度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向西连接 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和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 ( 地区 ) ,向图 3 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格局图 13 东加强与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联系 ,进一步提升陆海双向开放水平,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带 ”。 即包茂发展带、京昆发展带、福银发展带。 包茂发展带 依托包茂高速、包海高铁等通道,促进铜川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带动延安、榆林、汉中 、安康等地发展,形成连通西南西北的城镇发展带。 京昆发展带 依托京昆高速、大西 西成 高铁等通道,推动韩城 河津一体化发展,强化 运城、 临汾、侯马等节点城市和沿线中小城市支撑作用,形成对接京津冀地区的 新 发展带。 福银发展带 依托福银高速、 银西 西武 高铁等通道,推动平凉 庆阳、彬县 长武 旬邑一体化发展,引导商洛等节点城市绿色发展,形成对接长江经济带、 连接 辐射宁夏的 新 发展带。 第三节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加快西安 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加 强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等建设,强化 面向西北地区的 综合 服务 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 , 打造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保护好古都风貌,统筹老城、新区发展, 加快大西安 都市圈 立体交通体系建设 ,形成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做强重要节点城市。 进一步提升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 等 重要节点 的 综合承载能力,适度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壮大特色优势14 产业,增强对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作用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协作,推动富平 阎良、杨凌 武功 周至、韩城 河津 万荣、彬县 旬邑 长武 泾川等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培育发展中小城市。 提升兴平、华阴、侯马、霍州、河津、永济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彬县、蒲城、三原、华亭 、秦安、甘谷 等具备条件的县有序设市,增加城市数量。积极推动蔡家坡等特大镇探索新型设市模式。 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 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发展品质, 创 建 一批文化旅游、 广播影视、 商贸物流、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科技教育等美丽特色小(城)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新载体。 第四章 建设 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科教人才、国防军工和特色产业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关中平原城市群追赶超越夯实产业基础。 第一节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互动 强化优势产业关键领域创新 , 延长产业链条。 围绕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 优势产业,依托中国西部创新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化平台,实15 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突破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延伸环节等的技术瓶颈,促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应用,推动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专栏 1 优势产业关键领域创新方向 能源化工 。 重点突破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 DMTO) 三代技术、煤制芳烃、煤炭中低温热解、煤油共炼、煤提取煤焦油与制合成气一体化、高参数低排放燃煤发电等 能源 化工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技术 经济性、 稳定性 和安全性 。 航空 。 重点突破航空动力、航空新材料等瓶颈制约,提高整体设计生产能力。 航天 。 重点突破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运载动力火箭关键技术,以及卫星导航、 卫星遥感、 卫星测控等关键技术, 大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和高分应用产业 。 数控机床 和机器人。 发展高精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及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等主要功能部件,重点突破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提升产业可靠性、精度保持性 。 输变电 。 发展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技术,加快智能高效电能转换、管理、控制系统开发,提升输变电成套装备设计和制造水平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重点突破 通信、新型显示 、集成电路、智能可穿戴设备、半导体激光、物联网等关键技术,提高集群化水平 。 轨道交通 。 重点突破轨道交通列车车控系统、牵引传动系统、碳化硅 绝缘栅极型功率管 ( IGBT) 芯片制造能力,提高整车研制能力。 依托优势创新链,培育新兴产业链 。依托国家增材制造、分子医学转化、陶瓷基复合材料、超导材料等创新平台,加快 高精尖 科技、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培育 3D 打印、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专栏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3D 打印。 依托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加快材料、数字化设 计、快速成型、关键部件等技术开发应用,面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医疗、文化创意等重点行业,加快 3D 打印产业化。 生物医药。 重点突破单克隆抗体、多肽药物、控缓释制剂、靶向制剂、良种繁育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构建生物检测试剂、创新药物、组织工程、现代中药、航天生物育种等产业链。 新材料。 推进钛、铝镁合金产业链向高端化 发展 ,加快超导、陶瓷基产业16 化步伐,攻克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相关技术,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基地。 集成电路。 依托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突破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关键核心技术, 建设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 完善区域性创新网络,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 发挥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带动西咸新区及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天水等开发区创新发展。支持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支持知识产权评估、技术转移、专利代理、信用评级等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 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服务体系。 第二节 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深化“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五大产业。 以大 型 飞机、航空发动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支持龙 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搭建“军工 ”平台, 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 下 推动军工单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放合作,鼓励引导民口高校、民营企业和地方科研院所参与科研生产与协作配套,做大做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军工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搭建军民深度融合新平台。 发挥西安军工基地多、陇海通道沿线军工企业密集特点,集中布局一批央地、部省、省市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打造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鼓励地方研究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加大对重大军工项目、“民参军” 的 扶持 力 度 ,支持有条件的民口配套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 融资 。搭建“民参军”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建立军17 事需求信息分类分级发布机制,搭建竞争性采购平台,研究设立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机构 、协同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功能平台,实现跨军地、跨部门、跨层级 的 人才、技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以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任务、政策统筹。支持有条件的军工集团及其二级企业系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吸引 企业和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参股。支持军工科研人员用科技成果 入股方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参与民口企业的发展,鼓励其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咨询等活动。加快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步伐,激发民营高 新技术企业积极性,鼓励参与承担民 用 飞 机重大项目、航空发动机和新材料专项。推行分等级“ 民参军 多证合一”评价制度,建立军民融合统计考核体系。 专栏 3 军民融合重点产业 航空。 以大 型 飞机、航空发动机、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为牵引,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打造整机制造及航空零部件等航空产业集群。 航天。 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专项为牵引,以航天运载动力和空间有效载荷为 重点,以卫星应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为突破,建设国内最强的航天发动机和卫星地面应用产品研制生产基地。 兵器。 发挥兵器工业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军品及部件集群、光电信息、机电装备、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产业集群。 船舶。 培育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集群,建设舰船动力科研生产基地。 军工电子。 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发展雷达、通信、导航、综合航电等系统集成产品,建设军工电子产业集群。 第三节 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东部地区加工18 贸易转移等机遇,依托面向西北的市场空间和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 ,深度融入全球全国产业分工体系,积极承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生物 医药、食品 加工、 纺织等产业转移,打造以西安为核心,其他城市分工协作、合理布局的产业转移示范区。 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管理服务。 推动 制定城市群统一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实施行政审批清单、政府 权力和责任 清单管理,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承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 第四节 依托 重要 平台推进产业升级 以杨凌示范区为载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辐射作用 ,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小杂粮、苹果、猕猴桃、肉牛等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粮食、果蔬、畜产品、中药材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构建特色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 引领 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融汇秦风唐韵等历史文脉,打造精品项目、精品线路,提升国际化旅游服务品质,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旅游文化黄金走廊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推动西安陆港、空港联动发展,构建开放型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服务和创新,加大金融支持科技文化创新和能源产业发展的力度。实施“互联网 ” 电子 商 务 、 高效 物流、 普惠 金19 融、 智慧 能源、 协同 制造等 重点行动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 以创新园区发展为切入打造产业协作平台。 支持园区建设运营管理与招商引资 体制机制 全面创新, 积极推进 开发区整合优化发展,支持国家级园区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园区代管托管其他开发区,组建产业联盟,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一体化发展。 按照市场化方式推进跨国界、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 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产城融合的专业化园区。 第五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突出重点、突破瓶颈,加快推进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兼容、合理共享,构建平安、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服务水平。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构建城市群对外运输大通道。 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国家高速公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四纵四横”的对外运输大通道。推进银川 西安、西安 十堰、西安 重庆等高速铁路及兰州(定西) 平凉 庆阳 黄陵铁路建设,形成覆盖广泛、辐射周边的铁路网,进一步增强连通西南西北地区的运输能力。全 面建成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强化 局部重点 路段通行保障能力。 畅通 城市群内快速交通网络。 加快城际铁路、省级高速公路、国省干线 建设,重点推进西安北 咸阳机场、西安 韩城等城际20 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单中心放射状公路网格局向多节点网络化格局转变。 增强骨干通道、客运枢纽、物流中心的快速衔接和集散 ,实现客运 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 。 以贫困地区路网通道、景区园区连接线、县城过境路、断头路、瓶颈路为重点,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升级改造,提升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防护能力。 强化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西安北客站和西安国际港务区为 依托,加快将西安打造成为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点,具有更大 辐射 范围和集聚能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建设宝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渭南、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等一批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积极推进西安咸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启动宝鸡、天水、平凉、图 4 关中平原城市群交通网规划示意图 21 华山等 民用 支线机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一批通用机场建设 。优化枢纽内部交通组织,打造高效便捷的换乘体系。 专栏 4 综合交通系统建设重点工程 铁路 高速铁路。 建设西安 银川、西安 延安 包头、西安 安康 重庆、西安 武汉等高速铁 路。 普速铁路 干线 。 建设蒙西至华中 地区铁路 煤运通道 ,规划 宝鸡至中卫铁路 扩能 、西 安至平凉 铁路 扩能 、 平凉 庆阳 黄陵、 天水 哈达铺、西安枢纽货运第二双线等 。 城际铁路 。 建设西安北 咸阳 机场、阎良 咸阳机场、西安 韩城、西安 法门寺等城际铁路。 轨道交通 。 完善 西安地铁 线网 , 适时 启动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 公路 国家高速公路 。 建设坪坎 汉中、宝鸡 坪坎、湫坡头(陕甘界) 旬邑、陕甘界 陇县、旬邑 凤翔、合阳 铜川、蒲城 黄龙、青兰高速(长治 临汾),以及京昆等国家高速公路 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 。 地方 高速 公路 。 建设 一批对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高速公路 。 民航 运输机场 。 实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增建跑道,扩建航站楼和站坪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主动引入公路、 高速铁路 、城铁、地铁等交通方式;推进宝鸡、天水、平凉等支线机场 项目前期工作 ,力争形成 “干支结合 ”的机场体系。 通用机场 。 加快 建设 一批通用机场和低空飞行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发展低空旅游、飞行培训等通航业务, 培育 23 家骨干通用航空企业。 客货运枢纽 西安综合客运枢纽 。 建设西安咸阳 国际 机场东航站楼、西安火车站、西安文景路、西安南站(三星)等 综合客运枢纽,西安城西、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航天基地、蓝田、凤翔等一级客运枢纽,周至城东、临潼等二级客运枢纽。 规划建设西安东站、新西安南站综合客运枢纽。 西安综合货运枢纽 。 建设西咸快递分拨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公路港、西咸空港等综合货运枢纽,西安草滩、西安泾河等一级枢纽站。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 积极建设宝鸡眉县、渭南、运城、临汾、天水、平凉等一批区域性交通枢纽。 “交通”新设施 研究启动依托太白高速连接线、沿黄公路等项目的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秦岭和渭北旅游轨道示范工程、动货物流工程、无人机物流工程、信 息智能化工程等。 22 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快交通运输与旅游、文化、产业、物流、信息多领域融合发展,依托秦岭山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