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政策协同收益的研究述评.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气候变化政策协同收益的研究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气候变化政策协同收益的研究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气候变化政策协同收益的研究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气候变化政策协同收益的研究述评.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气候变化政策协同收益的研究述评.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傅京燕 刘佳鑫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DOI10.19511/ j.cnki.jee.2018.02.009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傅京燕 刘佳鑫∗摘要区域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的产生具有同根同源性ꎬ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将是未来重要的低碳减排路径ꎬ因此需要从协同效应的角度出发寻找协同收益的影响因素ꎮ本文对协同收益的内涵及其经济学特征进行了界定ꎬ之后从理论以及实证和核算标准方面对气候政策协同收益进行了综述ꎮ本文发现已有的协同效益研究虽已表明温室气体减排与区域空气质量有高度的关联性ꎬ但针对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的研究缺乏对二者协同效应的方向和大小等基础性问题的回答ꎮ当前气候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也存在不足ꎬ包括忽视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ꎬ缺少有关地方政府间在公共管理领域合作的研究等ꎮ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从经济学的视角考量协同治理的成本-收益机制ꎻ如何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下解决跨界大气污染问题ꎬ构建起可持续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ꎮ关键词气候政策ꎻ协同控污ꎻ协同收益一、问题的提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当下的中国带来了大气污染减排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ꎬ2016年12月发布的«“十三五”生态保护规划»中提出12项约束性指标ꎬ其中涉及环境质量就有8项指标ꎻ2016年11月颁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ꎬ工业过程温室气体累计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1亿吨以上”ꎮ从产生来看ꎬ区域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均主要由矿物燃料的燃烧造成ꎬ二者具有同根同源性ꎻ而且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往往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紧密相联Burtraw et al.ꎬ 2003ꎮ因此ꎬ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将是未来重要的低碳减排路径ꎮ从经济学的宏观路径看ꎬ二者的协同减排策略可以更有效地节约减排成本ꎬ并达到减排效果的最大化ꎬ这就需要考虑不同减排策略的成本-收益以及区域差异对减排目标的影响ꎬ从协同效应的角度出发寻找协同收益的影响因素并将协同减排与区域低碳发展路径相关联ꎬ其结论可以为431∗傅京燕ꎬ暨南大学经济学院ꎬ邮政编码510632ꎬ电子信箱fuan2@163.comꎻ刘佳鑫ꎬ暨南大学经济学院ꎬ邮政编码510632ꎬ电子信箱317609747@qq.com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强度减排的碳交易机制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研究与ECGE模拟”71273115的阶段性成果ꎮ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建议ꎬ文责自负ꎮ环境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我国事半功倍地实现温室气体和其他大气污染物的多重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ꎮ同时ꎬ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的成本与收益的估算ꎬ有助于设计出净收益最大的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ꎮ因此ꎬ研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效率和效果ꎬ同时以公平效率的原则对环境治理成本与收益在区域间进行分配ꎬ另一方面有利于为国内不同区域之间有效的转移支付分配机制提供政策依据ꎮ受到早期水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启发ꎬ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理念迅速发展ꎬ并经历了“二者独立考虑→环境政策的协同效应评估→二者协同控制”的演化ꎮ近年来的环境政策中将电力行业纳入重点控排行业之一ꎬ并在全国范围内的燃煤电厂推行污染物“超低排放协同控制技术”ꎬ在减少CO2排放的同时达到硫、氮和烟尘等污染物的协同减排ꎮ就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协同减排来说ꎬ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1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导致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ꎻ2温室气体减排导致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ꎬ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实施的全部或部分成本将与政策附带的效益抵消ꎬ这些效益包括污染物减排产生的当地人口健康效益和额外的生态、经济效益ꎮ其中ꎬ第二类研究目前较受关注ꎬ因为从估计的方法学角度而言ꎬ当期减少碳排放的收益是未来全球变暖减缓ꎬ而当期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收益是即期的Ekinsꎬ1996ꎮ协同收益可以通过减少社会损失来证明气候变化政策的有效性ꎬ提高了严格的气候政策的稳健性ꎮ空气质量的协同效应也比气候效应早ꎬ使得社会收益计算对折现率的选择较不敏感ꎬ从而降低了使用低或高折现率的重要性Stern & Taylorꎬ2007ꎮ如果贴现率为正值ꎬ当期附加收益与未来的主要收益相比会更受重视ꎮ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与主要收益之间的时滞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正确的贴现率ꎬ由此会导致这些未来收益评估的不确定性ꎮ因此ꎬ大多数学者都偏向估计气候政策的即期附加收益ꎮ本文侧重研究温室气体减排对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ꎬ这是从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重点出发的ꎬ加之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气候政策与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已有相应成熟的经验ꎬ立足于温室气体减排ꎬ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联动协调机制ꎬ对我国现阶段来说更有针对性ꎮ从控排企业的角度看ꎬ控排企业为控制全球变暖所增加的成本需要激励机制来冲抵ꎬ而协同减排恰恰能激励企业从事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ꎬ该机制不仅能促使企业完成碳减排目标ꎬ而且同时考虑和优化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限制ꎬ而不是根据不同污染物的减排计划在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减排ꎮ另外ꎬ探索协同减排作用机制以激发协同减排的正面效益ꎬ减少负面协同效应ꎬ有助于解决“低碳不环保”的难题ꎬ提高气候政策实施的效率和可接受性ꎬ推进大气环境改善政策与措施的协调发展ꎮ二、气候政策协同收益的界定及经济学特征一气候政策协同收益的涵义及重要性协同效益最初出现于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三次评估报531傅京燕 刘佳鑫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告ꎬ其含义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行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ꎮ Nemet等2010认为ꎬ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与行动所带来最重要的协同收益是人类健康的改善ꎬ而这源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协同减排ꎮ减缓气候变化所获得的收益称为主要收益ꎬ除了这一直接收益外ꎬ从气候变化政策所获得的其他收益被广为忽略ꎬ这种收益称为气候政策的附加收益或次级收益ꎬ它是气候政策引致而不是减缓气候变化所获得的主要收益ꎮ对主要收益的评估需要掌握区域及全球大气环境的大量知识ꎬ而目前有关全球变暖过程的认识还很不全面ꎬ由此导致对主要收益评估的不确定性要大于附加收益Krupnick et al.ꎬ1999ꎮ虽然环境附加收益的评估也复杂ꎬ但比全球变暖损害的评估要简单很多Boyd et al.ꎬ1995ꎮ因此ꎬ研究气候政策的协同收益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ꎮ一些学者认为气候政策的附加收益与就业增加或技术进步相联系ꎮ通过征收碳税ꎬ可以减少扭曲性的劳动税ꎬ由此增加劳动供给ꎮ近年来有不少关于环境税的研究表明通过减少劳动成本可以实现收入循环的双重红利效应李洪心、付伯颖ꎬ2004ꎻAndre et al.ꎬ2005ꎮ关于技术进步ꎬPearce2000强调气候政策引致的技术进步会扩散至控排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ꎬ这些外溢效应也可视为气候政策附加收益的经济收益ꎮ本文集中于气候政策附加收益的环境收益ꎬ因为就业增加和技术进步等经济收益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环境收益相比要小很多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其他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所获得的正的健康效应是附加收益的最重要形式Ayres & Walterꎬ1991ꎻHeintz & Tolꎬ1996ꎬ也是一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考虑因素Davis et al.ꎬ2000ꎮ在此过程中ꎬ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和能源结构的调整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的其他负面效应ꎬ例如可见度的降低和对建筑物的腐蚀ꎮ Sollner1999认为需要重点关注污染物的负面健康效应ꎬ而其他负面效应相比较而言影响较小ꎮ二气候政策附加收益研究的经济学特征1.区域公共品特征区域公共品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公共品ꎬ它是从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合作的角度、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特别区分出来的公共品ꎬ从本质上讲它仍然具有一般公共品的特点ꎬ即体现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上ꎮ我们将区域公共品定义为以实现区域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为目标ꎬ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安全和秩序ꎬ并为区域内广大群众所消费的ꎬ在整个区域中起着影响作用的公共品ꎮ公用品悲剧是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财产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ꎬ大气污染问题就属于公共品悲剧ꎬ在本身不污染其他人也还是会污染的思想下ꎬ人们会没有节制的污染环境ꎬ结果大气生态被破坏ꎬ人们的生活也受影响共同背叛的结果ꎮ2.外部性特征针对环境的外部性问题ꎬ相关学者曾认为最好的政策措施是实施庇古税ꎮ而科斯提出的以产权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科斯定理ꎬ认为在某些条件下ꎬ经济的外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631环境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ꎬ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ꎮ解决外部性问题ꎬ主要是让外部性内部化ꎬ即通过制度安排将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ꎬ转化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ꎬ将技术上的外部性转化为金钱上的外部性ꎬ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ꎮ而在政策协同中ꎬ研究不同政策工具的边界也是基于外部性视角的ꎮ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ꎬ基于大气污染的外部性ꎬ力图以适当的经济政策或制度设计将污染成本内部化ꎬ重新实现竞争性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ꎮ目前对气候政策效应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主要收益ꎬ即气候政策的碳减排效应ꎬ普遍忽略了气候政策的附加收益ꎮ也就是说ꎬ从气候政策中获得的间接收益而不是减缓气候变化本身获得的直接收益ꎮ这是因为协同效应是区域性的ꎬ而主要效应是全球化的ꎮ而气候变化政策具有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效应ꎬ由此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ꎮ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主要效应和协同效应越大ꎬ国家实施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动机就越强ꎮ但是ꎬ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不太可能涵盖所有行业ꎬ例如碳税可以覆盖电力行业ꎬ却不能抑制小型工业和住宅的所有碳排放Metcalf & Weisbachꎬ2009ꎮ如果碳减排措施无法覆盖整个经济ꎬ那么被覆盖部门的碳价上涨可能会产生多种次优效应ꎬ导致碳排放转移到碳减排措施未覆盖的部门即碳泄漏ꎮ三、气候政策协同收益的理论研究本部分将按照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效应的逻辑展开分为四个部分1多污染协同治理的必要性ꎬ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来佐证协同减排机制已成为最佳减排路径的一大选择ꎻ2政府间协同治理的动因研究ꎬ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本应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等方面的协同ꎬ即涉及“条”“块”之间交叉关系的研究ꎬ这里从内因、外因对政府这一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必要性进行佐证ꎻ3多污染协同减排的环境政策设计ꎬ这里的政策工具是协同治理机制产生协同收益的主要途径ꎻ4多污染协同减排的成本-收益分析ꎬ通过运用多种政策工具ꎬ我们对协同减排的成本-收益进行量化评估ꎮ一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的必要性研究迄今为止ꎬ只有很少的学者研究多种污染问题ꎮ在静态框架中ꎬ学者们运用等成本的概念来检验几种污染物的情况CansierꎬA.& Cansierꎬ1999ꎻEndresꎬ1985ꎮ在动态背景下ꎬNor ̄dhaus2000考虑了不同的温室气体GHGs排放情况ꎬ但在限制了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条件下提出了最优选择ꎮ Michaelis1997在给定二氧化碳预算下结合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估计了若干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成本ꎬManne和Richels2000结合经济和气候子模型等不同模式组成部分ꎬ建立了一个跨期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评估多个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情景ꎬ发现除了转型期经济体之外ꎬ所有发达地区都将受益于采用多种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战略ꎬ而不是仅减排二氧化碳ꎮ Reilly等1999在综合全球系统模型框架下研究多种温室气体协同减731傅京燕 刘佳鑫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排策略得出同样结论ꎮ此外ꎬBöhringer等2006在综合可计算一般均衡评估框架内ꎬ研究二氧化碳和甲烷减排的协同收益ꎬ发现甲烷减排同样受益于二氧化碳减排ꎮ Burniaux2000着重于通过在不同的灵活性制度下实证测定协同减排成本ꎬ他们发现ꎬ忽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关注只会造成协同减排成本估算的上升偏差ꎮ Dellink2005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来估算不同污染物的减排成本ꎬ并分析不同环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ꎬ如气候变化和烟雾形成之间的作用以及监管的后果ꎮ Moslener和Requate2001则指出ꎬ如果多种污染物在社会成本方面发生相互作用ꎬ协同减排则是最佳的减排路径ꎮ严雅雪2017的研究中发现ꎬ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ꎬ碳排放和雾霾污染的协同效应较为显著ꎬ采用协同治理效果更好ꎮ以上研究说明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为气候政策开拓了更广的研究空间ꎬ研究气候政策的协同减排路径、分析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ꎬ是气候政策精细化管理的必经之路ꎮ二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的动因研究1.从内因上看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ꎬ超出地区环境承载能力的污染排放物导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ꎮ关于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内因ꎬ即从污染自身原因出发ꎬ主要有两点动因污染物的跨区域性和区际污染溢出ꎮ首先ꎬ关于污染物的跨区域性ꎬ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ꎬ研究风向、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对于污染物跨区域传输的影响ꎮ李莉等2008对长三角地区大气中O3和PM10的传输进行了模拟ꎬ模拟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大气污染与化学转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及污染类型有着显著的影响ꎬ风向气流与太阳辐射对大气污染特征的影响程度也有着一定差异ꎮ薛文博等2014以PM2.5为研究指标考察了全国各省市的跨区域传输规律ꎬ研究发现在排放清单、气象场及空气质量影响下ꎬ各省市间PM2.5及其主要成分也都存在显著的跨区域传输特征ꎮ其次ꎬ关于污染物区际污染溢出ꎬ较多学者考察了区际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生关系ꎮ Van Beers和Van Den Bergh1997研究发现ꎬ通过降低环境规制标准来吸引高环境规制标准国家产业转入的竞争ꎬ会导致环境规制标准一降再降ꎬ使得环境质量不断恶化ꎮ俞毅2010通过构建资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模型并深入分析污染承接地的“门限效应”ꎬ研究表明污染转移效应助长了区际污染排放ꎬ对区域环境产生不良影响ꎮ周浩和郑越2015运用泊松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中国新建制造业企业选址的影响ꎬ发现环境约束越放松的地方越容易吸引污染型企业ꎬ即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ꎮ2.从外因上看地方政府进行区域大气污染协同合作治理时也存在主体性动力ꎬ且主要源自于合作利益的增加性预期ꎮ黄少安2000认为ꎬ合作形成的条件是加入网络合作的收益与未合作所产生的收益差额大于零ꎮ龙朝双和王小增2007以及杨龙2008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引力来源于对行政区内利益的追求以及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诉求ꎮ一方面ꎬ由于地方政府及官员831环境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是“公共人”ꎬ追求公共价值的实现ꎬ这些动力通过地方官员的理性自觉而表现出来ꎻ另一方面ꎬ地方政府及官员是理性“经济人”ꎬ认为协同合作可以进行资源互补ꎬ进而更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ꎬ即实现辖区内的经济利益ꎬ或可达到政治晋升的目的ꎮ三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的环境政策设计分析在多重环境污染中ꎬ并非所有的污染物都受到环境政策管制ꎬ即使是受环境政策管制的污染物也可能面临不理想的治理效果ꎬ因此ꎬ多重污染物排放给环境政策的设计带来了困难ꎮ已有的一些研究分析了多种污染物背景下的环境政策设计ꎬ但它们都是在完全信息情况下进行的ꎮ Endres1985认为两种污染物在社会损害函数中是能够相互作用的ꎬ然而他假设不存在减排成本信息的不对称ꎮ Kuosman和Laukkanen2011在动态框架中对多种污染物减排政策进行了分析ꎮ但他们的重点是研究最佳排放路径ꎬ而不是监管工具的选择ꎮ Montero2001以及Caplan和Emilson2005分析了几种污染物的环境规制政策的设计ꎬ但他们只考虑了可交易的排放配额这一种政策工具ꎮ Stefan和Jessica2013的研究扩展至多种污染物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如何在不同的政策工具之间进行选择ꎬ这些政策工具包括价格、数量或两者的结合ꎮ在现实世界中ꎬ政府必须在成本和收益显著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制定和实施政策Weitzmanꎬ1974ꎻLewisꎬ1996ꎮ Ostblom和Samakovlis2007将空气质量协同收益纳入CGE模型中ꎬ并发现如果不考虑气候政策ꎬ空气质量改善成本就会被夸大ꎬ因此多种污染物排放治理要考虑环境政策组合的优化设计ꎮ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在对单一污染物背景下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时ꎬ一些学者分析了混合政策的福利效应框架ꎬWeitzman1974最早提出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两个主要参数减少污染的边际收益的斜率和企业减排成本的斜率ꎮ当收益曲线相对于成本曲线而言更加平坦时ꎬ应该优先考虑基于价格的政策工具ꎬ反之ꎬ则基于数量的政策工具更好ꎮ但是ꎬWeitzman的分析只涉及单一污染物ꎮ美国清洁空气法中ꎬ如何选取减排方式以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NAAQS是法案实施的关键减排策略问题ꎮ在不同的减排方式下ꎬ收益-成本比例通常也有所不同Simpson & Eliassenꎬ1999ꎻGuariso et al.ꎬ2004ꎮ Nordhaus2014利用更新的综合评估DICE-2013R模型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全面综合模型2013版测算碳排放的社会成本ꎬ估计碳排放社会成本每年增长3%ꎬ但是该研究未考虑到折现率对社会收益的影响ꎬ不连续的减排政策也会导致协同收益受到损失ꎮ由于空气污染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前体污染物ꎬ对一种污染物进行控制会影响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水平ꎬ因此可以在协同达标的方案中考虑成本收益的分析ꎮ Mandell2008提出在存在几家企业和一种污染物的情况下ꎬ对一部分企业进行征税的同时ꎬ通过排放交易机制管制其他企业的混合政策可能会更加有效ꎮ但是ꎬFullerton和Karney2017认为由于技术或信息条件的限制可能会妨碍正确估计社会收益和成本ꎬ而且政931傅京燕 刘佳鑫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策的提出也会具有时滞性ꎮ综上ꎬ从理论研究方面来说ꎬ学者们在选择治理对象的必要性、选择治理主体的内外因、治理路径的设计、治理效应的测度等方面均展开了研究ꎬ这为进一步研究气候政策关于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收益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ꎮ四、气候政策协同收益的实证结果及核算方法一气候政策协同收益的实证结果1.发达国家气候政策协同收益大小及影响因素研究美国对协同收益的分析考虑的是电力部门ꎬ因为电力部门是美国碳排放的主要部门ꎮBurtraw等2003运用CGE模型模拟发现ꎬ美国电力部门在每立方吨碳排放收税25美元的政策下ꎬ对NOx的协同减排所产生的健康收益为每立方吨8美元ꎬGroosman等2011则运用APEEP模型综合评价模型估算出在Warner-Lieberman法案背景下ꎬ2010-2030年间每年可避免103012000亿美元的健康损失ꎬ这些协同收益主要来自气候政策所产生的燃煤电厂SO2的协同减排ꎮ Rypdal等2007对欧洲2012年后多种气候政策情景下对北欧地区空气质量的协同效应进行了分析ꎬ通过运用CGE、RAINS区域性酸性信息与模拟模型ꎬ发现更加严格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可以减少更多的空气污染物排放ꎬ并且对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有益ꎬ避免实施空气污染控制措施所需要的成本ꎮ得出同样结论的还有Bollen2015ꎬ他使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作为气候政策副产品的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益ꎬ结果表明气候政策将大大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ꎬ但是协同收益的估计是不确定的ꎮ Ayres和Walter1991是最早对美国和欧洲气候政策附加收益进行比较的学者ꎮ他们发现德国的附加收益大于美国ꎬ其原因在于德国的人口密度大于美国ꎮ Burtraw和Toman1997以及Burtraw等1999认为欧洲气候政策协同收益高于美国的原因还在于地理因素的作用ꎬ因为美国东部很大一部分SO2排放靠近海岸而欧洲是在内陆ꎮ Schucht等2015通过气候-空气质量链接模型进行模拟ꎬ认为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严格的气候政策到2050年将会在欧洲范围降低68%的由PM2.5导致的死亡率ꎬ85%由臭氧造成的早死率ꎬ节约77%的空气污染治理成本ꎬ这些健康收益和避免成本将抵消该地区气候政策85%的额外成本ꎮ Radu等2016使用IMAGE2.4框架评估全球环境的综合模型的10个情景探讨未来气候和大气污染政策的不同假设如何影响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ꎬ也认为气候变化政策对于SO2和NOx的排放具有巨大的影响ꎮ例如ꎬFäre等2012发现SO2和NOx是生产中的替代品ꎮ而Woollacott2015也通过构建CGE模型验证了碳税可以减少美国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ꎬ因此碳税的收益可以从二氧化硫减排的协同收益中获得ꎮ2.发展中国家协同收益的比较研究很多研究发现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的协同收益会更大ꎮ例如ꎬ有关美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收益的10个研究得到每吨CO2减排协同收益为2128美元以2008年美元计价Nemet et041环境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al.ꎬ2010ꎮ Nemet等2010对37个研究结果进行了统计ꎬ发现发达国家协同收益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每吨CO2为44美元和31美元ꎬ发展中国家为81美元和43美元ꎮ Dong等2015通过AIM/ CGE模型评估CO2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ꎬ并认为效应的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ꎮ Bollen2015运用CHE模型从全球视角进行了分析ꎬ也认为气候变化政策对污染物减少的协同收益非常巨大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ꎬ协同收益占比可以达到成本的75%ꎮ Complainville和Martins1994运用多国多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CO2、SOx和NOx的排放ꎬ认为空气质量的改进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具有显著性ꎮ Morgenstern2000则指出对发展中国家协同收益的研究偏少ꎬ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协同收益要大于美国ꎮ3.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控制的政策组合研究鉴于空气污染控制和气候变化政策存在很多方面的共同之处ꎬ学者们也相继进行政策组合分析ꎮ首先是局部与总体环境政策组合ꎬBollen等2010拓展MERGE模型合并模型ꎬ表明综合环境政策产生净全球福利ꎬ同时证明了减少局部空气污染带来的效益远远超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效益ꎬ至少提高了2倍ꎮ其次是不同情景下政策组合ꎬ随着研究角度的扩展和政策评估模型的丰富ꎬ一些学者将协同减排纳入政策效果ꎬ探讨多种环境政策组合的效率Nam等2014运用CGE模型ꎬ按政策组合的严格程度设置情景ꎬ对比中美两国协同减排对政策组合的反应程度ꎬ认为美国较中国具有更有效的协同减排ꎬ但两国的协同减排效应均对政策严格程度反应不敏感ꎻBollen等2010、Radu等2016和Henneman等2016均基于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协同减排程度ꎬ评估政策组合的成本有效性或成本收益ꎬ由此探讨最佳碳减排目标或环境规制政策组合的设定ꎮ除此之外ꎬ学者还通过综合不同模型研究气候政策与污染减排政策的协同ꎬHe等2010认为能源政策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污染物控制双向协同效应的重要结合点ꎬ通过构建一个结合能源预测模型、排放评估模型、空气质量模拟模型和健康效益评估模型的综合模型来评估中国的能源政策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ꎬ结果显示积极的能源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效益ꎬ包括1469百万吨的CO2减排、12% 32%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以及超过100百亿的健康收益ꎮ Zhang等2015通过节能供应曲线结合GAINS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模型来估计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对CO2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共同效益ꎬ认为共同效益的大小取决于交叉价格弹性的大小以及其他污染物的价格与边际损害的高低Fullerton & Karneyꎬ2017ꎬ同时也认为纳税污染物的变化取决于其他污染物是否面临税收或许可政策ꎮ二气候政策协同收益的核算标准和方法1关于核算标准ꎬ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协同收益的经济核算一般包括两个角度Bollenet al.ꎬ2010一是减少的健康影响和货币化的健康效益也称为直接核算方法ꎬ是指实施气候政策所避免的气候损害之外的外部成本边际环境损害ꎬ一般以健康收益来度量ꎻ二是对141傅京燕 刘佳鑫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于节约的减排措施成本的测算也称为间接核算ꎬ是指实施气候政策所避免的环境规制成本边际减排成本ꎮ就间接核算方法而言ꎬ附加收益等于避免的环境规制成本ꎬ如末端治理装置的成本ꎮ这些技术装置的投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ꎬ因此这一成本在不同的国家也有所差异Ayres & Walterꎬ1991ꎮ2关于收益核算的方法ꎬ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均认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附加收益很大ꎬ但研究结果差异很大ꎬ国家间的显著差异源于模型设置、测算指标以及选择的污染物等ꎮ另外ꎬ有关欧洲研究所使用的模型存在一些问题ꎬ这源于一些估计方法上的因素如行业不够细分Burtraw & Tomanꎬ2000、对环境影响的经济估值较高Morgensternꎬ2000以及附加收益的系数固定Pearceꎬ1992ꎮ Holland2011将协同减排效应分解为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以区分主要污染物和协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ꎬ若为替代关系则可能会导致协同增排ꎬ由此带来的附加收益为负ꎬ因此在研究协同治理的同时需要分清污染物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ꎮ Agee等2014研究认为ꎬCO2和SO2二者可以相互替代或补充ꎮ如果它们是替代品ꎬ那么碳税可能导致生产中产生更多的SO2ꎬ但美国环保局认为碳税减少了煤炭的使用ꎮ在这种情况下ꎬ如果减少SO2的排放ꎬ碳税可以产生巨大的协同收益ꎮ在美国电力行业现行的总量控制和交易政策下ꎬBurtraw等2014发现二氧化硫减排的协同收益比二氧化碳减排的协同收益略大ꎮ然而ꎬ美国发电厂SO2排放受到了许可限制Schmalensee et al.ꎬ1998ꎻBurtraw et al.ꎬ1998ꎻCarlson etal.ꎬ2000ꎬ如果碳税改变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需求ꎬ那么许可限制可能会改变CO2和SO2的互补程度ꎮ但是ꎬ如果许可限制确定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值ꎬ碳税就不会减少硫排放ꎮ Fullerton和Karney2017以美国电力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之间为互补关系ꎬ可以通过征收碳税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提高协同收益ꎮ学者们在研究税收政策和许可价格时ꎬ大多都没有考虑到强制性和能效标准等非价格政策的影响ꎬ并且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Fullerton & Karneyꎬ2017ꎮ3最后是收益评估的复杂性ꎮ美国清洁空气法中ꎬ如何选取减排方式以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NAAQS是法案实施的关键减排策略问题ꎮ在不同的减排方式下ꎬ收益-成本比例通常也有所不同Simpson & Eliassenꎬ1999ꎻGuariso et al.ꎬ2004ꎮ由于空气污染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前体污染物ꎬ对一种污染物进行控制会影响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水平ꎬ因此可以在协同达标的方案中考虑成本-收益的分析ꎬ但评估过程中ꎬ更多的是寻找成本最小化的达标方式ꎬ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问题ꎬ很少涉及收益评估Rabl et al.ꎬ2005ꎮ三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研究1.政策协同的路径研究如何有效率地控制区域大气污染ꎬ供给区域各主体共同支付意愿下的空气质量ꎬ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需要着力解决的区域公共问题ꎮ赵新峰和袁宗威2016结合我国区域241环境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大气污染防治实践ꎬ梳理总结其中政策工具的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点ꎬ提出完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工具体系ꎮ赵新峰和袁宗威2014以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为例ꎬ从经济基础、行政体制和协调机制三个方面探究政策不协调的原因ꎬ并分别从价值层面、组织架构、实现机制和利益平衡四个方面ꎬ探寻政策协调的破解之策ꎮ Price等2011评价了我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所采取的排污政策措施的影响ꎬSchreifels等2012也做了类似的研究ꎮ Lin和Liu2015分析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技术进步等政策措施对减排的影响ꎬ类似研究还有Geng等2010、Hasanbeigi等2014ꎮ2.区域协同的路径研究关于政府间区域协同合作ꎬ需要考虑激励机制问题ꎬ如王玉明2017认为城市群环境治理必须构建一种长效的复合激励机制ꎬ他提出需要分担环境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的核算和机会成本的核定ꎬ以及政府环境合作的交易成本分担ꎬ包括信息成本、缔约成本和执行成本ꎮ而薛俭2013也发表了相似的观点ꎬ认为治理成本的公平分配是对促进政府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一项很好的激励措施ꎬ他列举了当前四大主流的成本分配方法Shapley值夏普利值、核心法、GQP法游戏二次编程法和MCRS法缩微目录计算机检索系统法ꎬ通过对这四种分配方式的对比得出最适宜的分配方式ꎬ然后构建了四个模型ꎬ比较全面地量化了大气污染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ꎮ除此之外ꎬ学者们结合构建区域环境协作治理长效机制的相关思考ꎬ围绕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政策所配套的各类激励手段进行分析ꎬ提出为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政策的长效机制提供激励保障的方法ꎬ比如污染税、立法机制等李艳芳ꎬ2005ꎻ张卉聪、穆治霖ꎬ2015ꎻ常纪文ꎬ2014aꎬ2014bꎮ五、总结与评述多种污染物协同综合治理是最有效果且最有效率的环境保护方式ꎬ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构建了一个长期的空气治理方案ꎬ其特点就是绩效导向的多种污染物综合协同治理的方法Bollen et al.ꎬ2010ꎬ包括多种污染物、多区域和多行业之间的协同ꎮ对气候政策和污染政策进行组合搭配有助于找到用最小化的成本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途径ꎬ为气候及环境政策目标的“精细化组合管理”提供量化基础ꎮ国外对于跨区域环境治理研究起步较早ꎬ形成了较为成熟、系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ꎬ但我国国内对于跨区域环境治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ꎮ国内跨区域环境治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跨区域水资源的治理ꎬ而在大气治理方面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或者法律方面的研究ꎬ对大气污染研究得并不充分ꎻ其次ꎬ现有研究偏向于对笼统的对策研究ꎬ但对于其中的关键部分 地方政府间的协作ꎬ研究较浅ꎮ现有气候政策协同收益研究一方面多侧重于地方政府间合作方面的研究ꎬ忽视了地方政府间竞争方面的内容ꎻ另一方面多侧重于经济上的合作ꎬ而忽视了341傅京燕 刘佳鑫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地方政府间在公共管理领域上的合作ꎮ我国对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探索呈现出以国家政策形式实施和地方自主性探索实践相结合的特点ꎬ这些政策与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ꎬ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主要仍集中在公共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这三大学科ꎬ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研究框架ꎬ鲜有从经济学的视角考量协同的成本-收益机制ꎻ国家目前出台的不少政策文件提出了各种大气污染协同防治的政府与市场手段ꎬ但均仅限于提出原则性意见ꎬ却没有涉及区域污染治理机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ꎬ从而使得现有的协同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ꎮ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的框架ꎬ应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等方面的协同ꎬ即涉及“条”“块”之间交叉关系的研究ꎬ这需要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支撑ꎬ并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ꎮ如何在解决跨界大气污染问题中兼顾效率与公平ꎬ从而构建可持续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ꎮ比如可以对«大气十条»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规定进行分析ꎬ将更好地为部门间协同治理过程中的权责分配、牵头配合、协调博弈提供现实参考ꎮ参考文献[1]常纪文.新环境保护法史上最严但实施最难[J]􀆰环境保护ꎬ2014aꎬ1023-28􀆰[2]常纪文􀆰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应实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J]􀆰环境保护ꎬ2014bꎬ4243-45􀆰[3]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 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J]􀆰经济研究ꎬ2000ꎬ560-67􀆰[4]李洪心ꎬ付伯颖􀆰对环境税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应用模式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ꎬ2004ꎬ0321-24􀆰[5]李莉ꎬ陈长虹ꎬ黄成ꎬ黄海英ꎬ李作攀ꎬJ􀆰 S􀆰 FuꎬC􀆰 J􀆰 JangꎬD􀆰 G􀆰 Streets􀆰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O3和PM10的区域污染特征模拟[J]􀆰环境科学ꎬ2008ꎬ291237-245􀆰[6]李艳芳􀆰公众参与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J]􀆰中国行政管理ꎬ2005ꎬ352-54􀆰[7]龙朝双ꎬ王小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ꎬ2007ꎬ665-68􀆰[8]王玉明􀆰构建城市群环境治理合作的复合激励机制[J]􀆰理论月刊ꎬ2017ꎬ07130-135􀆰[9]薛俭􀆰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省际联防联控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ꎬ2013􀆰[10]薛文博ꎬ付飞ꎬ王金南ꎬ唐贵谦ꎬ雷宇ꎬ杨金田ꎬ王跃思􀆰中国PM2􀆰 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ꎬ2014ꎬ3461361-1368􀆰[11]严雅雪.碳排放与雾霾污染的协同关系分析[J]􀆰环境经济研究ꎬ2017ꎬ252-63􀆰[12]杨龙􀆰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过程与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ꎬ2008ꎬ796-99􀆰[13]俞毅􀆰 GDP增长与能源消耗的非线性门限 对中国传统产业省际转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ꎬ2010ꎬ1257-65􀆰[14]张卉聪ꎬ穆治霖􀆰以严格的法律制度向大气污染宣战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亮点评析与完善建议[J]􀆰环境保护ꎬ2015ꎬ4345-47􀆰[15]赵新峰ꎬ袁宗威􀆰京津冀区域政府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协调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ꎬ2014ꎬ1118-23􀆰441环境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16]赵新峰ꎬ袁宗威􀆰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中的政策工具我国的实践历程与优化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ꎬ2016ꎬ07107-114􀆰[17]周浩ꎬ郑越􀆰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来自新建制造业企业选址的证据[J]􀆰南方经济ꎬ2015ꎬ0412-26􀆰[18]Ageeꎬ M􀆰 D􀆰 ꎬ S􀆰 E􀆰 Atkinsonꎬ T􀆰 D􀆰 Crockerꎬ and J􀆰 W􀆰 Williams􀆰 Non-separable Pollution Control Im ̄plications for a CO2 Emissions Cap and Trade System[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ꎬ 2014ꎬ 361 64-82􀆰[19]Andreꎬ F􀆰 J􀆰 ꎬ M􀆰 A􀆰 Cardeneteeꎬ and E􀆰 V􀆰 Elazquez􀆰 Performingan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 in a Re ̄gional Economy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ꎬ 2005ꎬ 392375-392􀆰[20]Ayresꎬ R􀆰 U􀆰 and J􀆰 Walter􀆰 The Greenhouse EffectDamagesꎬCosts and Abatement[J]􀆰 Environmental andResource Economicsꎬ 1991ꎬ 1 237-270􀆰[21]Böhringerꎬ C􀆰 ꎬ A􀆰 Löschelꎬ and T􀆰 F􀆰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