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1 159-165 http//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 201103039) 作者简介 李虎( 1981 年生),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与环境。 E-mail 收稿日期 2011-07-14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李虎,邱建军,王立刚,任天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已经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和氧化亚氮( N2O)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土壤是这三种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文章概述了农田土壤 CO2、 CH4和 N2O 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系统总结了国内对这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观测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技术对策,并对目前的研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控制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低碳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6; P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5906( 2012) 01-0159-07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和氧化亚氮( N2O)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逐年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据估计,大气中 CO2、 CH4和 N2O的浓度增加对增强温室效应的总贡献率占了近 80,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并且其大气浓度仍分别以年均 0.5、 0.8和 0.3的速率在增长[1]。大气中 CO2的排放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 CH4主要来源于天然湿地、稻田、化石燃料开采和反刍动物肠胃发酵等; N2O的排放源主要有土壤释放、生物物质燃烧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IPCC)第 4次评估报告表明[1],在所有排放源中,农业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全球范围内农业排放的非 CO2温室气体占人为排放的非 CO2温室气体总量的 14,其中农业排放了 84的 N2O和 47的 CH4,而农业释放的 CO2估计达 40 Mt以 CO2-eq的质量计 ,不到全球人为释放量的 1。如果不实施额外的农业政策,预计到 2030年农业源 CH4和 N2O排放量将会比 2005年分别增加 60和 3560。美国的研究认为农业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贡献在本国大致占 710[2],加拿大和英国的研究资料均表明农业在其温室气体排放源中的比例大致为 8[3],尽管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 ,农业仍是 N2O和 CH4的重要排放源 ,因农业活动引起的 N2O排放占全部排放量的 3952[4]。因此,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全球变暖,人们有必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拥有 1.21 亿 hm2的耕地。这些农田的耕作、水稻的种植以及氮肥的施用不仅长期改变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氮循环,而且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影响,已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5], 1994 年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17;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为 1719.6104 t,占中国甲烷排放总量的50.15,其中稻田甲烷排放量为 614.7104t,占17.9。 1994 年因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量为62.8104t,其中农田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分别占中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 55.7和 18.1。进入 2000年以来,中国年氮肥用量不断增加,达到 2000 万t(折纯量)以上,从 1994 年到 2005 年中国农业氮肥施用量增加了 18,消费总量成为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 30[6]。目前各国学者对全球和国家尺度的农田 N2O 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世界农田 N2O 排放总量在 1.24.2 Tg以 N 的质量计 之间, 中国农田 N2O 排放总量在 0.0630.628 Tg以N 的质量计 之间[7]。可见,中国农业生产活动基数数量大、增长快,如果没有相应的减排措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相应的快速增加。 近 10年来,我国政府在农业节能增效、发展低碳农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农业温室气体的研究也积累了一些资料。但缺乏从 CO2、 CH4和 N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和减排的角度进行全局性的、系统性的部署,更没有组织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系统的集成和科学的评估,温室气体源汇的探测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因此本文概述了农田土壤 CO2、 CH4和 N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对这三种160 生态环境学报 第 21 卷第 1 期 ( 2012 年 1 月)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观测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技术对策,并对目前的研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的探讨,对控制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地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1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农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在气候、植被、土质及人为扰动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无机的碳 C和氮 N。无机 C在好氧条件下多以 CO2形式释放进入大气, 在厌氧条件下经发酵作用则可生成 CH4。无机态 N可在硝化菌作用下变成硝态 N,而硝态 N在反硝化菌作用下转换成多种状态的氮氧化合物, N2O可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在气候、植被、土质及农田管理诸条件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微小变化,都会改变 CO2、 CH4或 N2O的产生及排放。世界各地大量的定点观测表明,农田这些气体的排放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变化多端。我国学者对农田不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近 20年来对典型农田 CO2、 CH4或 N2O的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为合理和准确地估算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编制我国农田温室气体清单积累了许多田间原位观测资料。 1.1 农田土壤 CO2排放通量特征 土壤中 CO2产生的过程通常又称为 “土壤呼吸 ”,其排放强度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及矿化速率、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及其活性、土壤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其中,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呼吸的主要碳源,不仅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能源,而且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影响深刻,因此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对 CO2排放通量尤为重要。而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因而土壤 CO2排放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季通量最高,冬季最低。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如宋文质等[8]在华北平原测定的小麦地 CO2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 120400 mg·m-2·h-1,陈述悦等[9]测得棉花地 CO2平均排放通量为 217.48 mg·m-2·h-1;而王立刚等[10]、董玉红等[11]在黄淮海平原冬小麦 /夏玉米地上观测也分别得出 CO2排放通量范围为 751 100 mg·m-2·h-1和 2401 530 mg·m-2·h-1;李虎等[12]测得冬小麦 /夏玉米地 CO2排放通量范围为 127.52 324.5 mg·m-2·h-1。 由于影响土壤 CO2排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 CO2排放通量结果也均不同,但分布范围在 752 500 mg·m-2·h-1。 1.2 稻田 CH4排放通量特征 一般认为,稻田和天然湿地是 CH4的主要排放源。稻田甲烷排放主要受土壤性质、灌溉和水分状况、施肥、水稻生长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马秀梅[13]采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地区冬水田休闲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研究,获得冬水田休闲期 CH4的平均排放通量为 5.37 mg·m-2·h-1。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CH4排放通量。研究还表明,改冬水田为水旱轮作可减少甲烷排放。而江长胜等[14]在此地的研究表明水稻休闲期 CH4的平均排放通量为 1.43±0.20 mg·m-2·h-1。水稻生长季为 22.76±2.76 mg·m-2·h-1,全年为 9.64±1.17 mg·m-2·h-1。 蔡祖聪[15]在中科院封丘试验站研究表明,当地常规水分管理即间歇灌溉条件下,供试小区稻田的 CH4平均排放通量仅为0.16l.86 mg·m-2·h-1,李成芳等[16]对湖北省武穴市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免耕稻田土壤研究表明,施肥处理 CH4排放通量最高,约为 551 mg·m-2·h-1,而免耕不施肥的 CH4排放通量范围约为 126 mg·m-2·h-1,张岳芳等[17]对阳澄湖低洼湖荡平原水稻 -冬小麦两熟制度 CH4平均排放通量研究表明麦秸还田旋耕和翻耕 CH4排放通量分别为 11.56 mg·m-2·h-1和 10.75 mg·m-2·h-1;麦秸不还田旋耕和翻耕为 4.68 mg·m-2·h-1和 5.42 mg·m-2·h-1。尽管各研究得出的 CH4排放通量结果不一致, 但 CH4排放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水稻移栽初期和收获时均较低,进入水稻分蘖期,由于水稻植株通气组织比较发达,而且气温高达到 30 ℃以上,处于厌氧状态下的产甲烷菌活动频繁,以致甲烷达到排放高峰。 1.3 农田土壤 N2O排放通量特征 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等都能影响N2O气体的产生和排放,其中氮肥的施用与 N2O气体的排放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不同的时间地点测量的 N2O气体排放通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国内对N2O气体田间原位观测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稻田生态系统和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系统。如董玉红等[8]利用中科院禹城实验站对黄淮海平原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麦 -玉轮作系统 N2O气体观测表明,对照处理 N2O气体排放通量整个轮作期均低于 134 µg·m-2·h-1,而施有机粪肥的处理小麦季为 26.8563.7 µg·m-2·h-1,玉米季为 23.8972.7 µg·m-2·h-1。随后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 N2O排放通量的影响[18],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内小麦季为12.51673.25 µg·m-2·h-1,玉米季为 16.46475.77 µg·m-2·h-1。王立刚等[19]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黄淮海平原)测得棉花地 N2O排放通量为 49.0255.26 µg·m-2·h-1,冬小麦 - 夏玉米轮作为 65.2107.21 李虎等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161 µg·m-2·h-1。东北和西北的农田生态系统 N2O排放通量观测较少,李西祥等[20]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研究表明,小麦覆膜处理 N2O排放通量为 -7.8823.71 µg·m-2·h-1,常规耕作为 -16.0826.4 µg·m-2·h-1,常规不施氮为 -43.67 36.78 µg·m-2·h-1。黄国宏等[21]在沈阳生态站大豆和玉米地测得结果分别为 0.9318.2 µg·m-2·h-1和-11.9545.2 µg·m-2·h-1。 2 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与控制技术 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未找到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技术前的最近 2030 a间, 农业减排成为减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关键。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可分为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即增加碳汇。 2.1 农田减排方面 2.1.1 减少稻田甲烷排放 减少稻田 CH4排放的主要措施包括适宜水稻品种的选择、耕作方式和合理施肥、灌溉管理等,其中灌溉管理是最简单而且效果最明显的措施。例如,在生产实践上选育土壤氧化层根系发达、厌氧层根系分布小、 通气组织不发达、 根分泌少的品种,有利于促进根际形成有氧环境和提高甲烷氧化菌的活性,抑制甲烷产生菌的活性。例如杂交稻替代常规稻的经济效益显著,减少 CH4排放的同时能增加水稻的产量[22]。稻季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例如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水稻生长季 CH4 的排放[23]。在肥料使用上,通过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增加酸性肥料、添加甲烷产生菌抑制剂 如碳化钙 的使用等均可以减少 CH4产生。此外,采用合理的水分管理方式,如稻田淹水和烤田相结合是减少 CH4排放的理想措施,适当的间歇烤田能大幅度减少 CH4排放量[24-25]。这是因为烤田会导致土壤 Eh增高而抑制 CH4产生和排放,同时土壤的干湿交替会杀死产 CH4细菌和其他有关微生物,从而降低了稻田 CH4排放。因而,烤田后即使再复灌水稻田 CH4的排放量仍然难以恢复到烤田前的水平。与持续淹水的稻田相比,烤田和间歇灌溉可降低 CH4排放 30 72[26]。 Masayuki 等[27]研究也指出,延长水稻田中期烤田的时间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 CH4排放能减少 90,同时产量也将增加 85以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烤田和间歇灌溉能有效地减少稻田 CH4排放,但与此同时增加了 N2O 的排放, 因为烤田和间歇灌溉能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变土壤微环境,利于 N2O 的产生和排放,所以减排的效应需从两者的综合全球增温潜势进行评估。 2.1.2 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土壤 N2O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化肥的施用,研究表明 N2O的排放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N2O受施肥速率和施肥种类的影响很大[19]。 减少农田 N2O排放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包括 ①促进区域间氮肥施用的均衡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化学氮肥的施用明显增加。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华东及华南沿海经济发达区施氮量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据粗略估计,我国目前化肥氮的总消耗量可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但约有 1/3的区域 主要在经济发达区 过量施用,另有 1/3的区域主要在经济欠发达区 施用不足。若将经济发达区过量施用的化肥氮用于经济欠发达区, 则可大大减少农田 N2O排放,同时提高作物生产力[28]。 ②提高氮肥利用率。 目前我国农田氮肥当季利用率仅有30左右,如果氮肥利用率提高 1个百分点,全国就可减少氮肥生产的能源消耗 250万 t标准煤。若将氮肥利用率氮从 2030提高到 3040,则可相应降低 10的 N2O排放。通过合理的养分配比、改表施为深施、 有机肥与化肥混施等措施能提高氮肥利用率。李鑫等[29]研究表明,尿素表施氧化亚氮排放量为施氮量的 1.94,而穴施仅为施氮量的1.67。 ③长效氮肥和控释化肥的施用。碳酸氢铵和尿素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 但它们的肥效期短,挥发损失量大,氮素利用率低。与施用普通碳酸氢铵和尿素相比, 长效碳酸氢铵与长效尿素能显著减少 N2O排放 2788[30];稻田施用控释肥与施用复合肥相比可减少 N2O排放约 80[31]。 ④生物抑制剂的施用。 脲酶抑制剂氢醌与硝化抑制剂双氰胺适宜组合,可有效地减少 N2O排放和其他气态氮损失[32]。 然而,目前对于同一种施肥、免耕等管理措施对 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如有研究认为农业土壤有机肥施入是一个重要的 N2O 源, 会增加 N2O 排放[33], 这是因为增施有机肥增加了土壤中DOC和硝态氮的含量,提高了硝化反硝化的反应底物,因而增加了 N2O排放。免耕被认为是减少 N2O排放的有效措施,因为翻耕对土壤的扰动促进了郁闭于土壤内的 N2O的释放,而有研究认为免耕降低了土壤中氧气的浓度,可能会增加反硝化引起的N2O的排放[34]。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的 C/N比值,引起微生物对 N源的充分利用, 同时也减少了硝化、反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 N2O的排出[35]。然而秸秆的施入,为反硝化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能源物质和微162 生态环境学报 第 21 卷第 1 期 ( 2012 年 1 月) 域厌氧环境,利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促进了 N2O的生成与排放[36]。所以通过施肥管理达到减少 N2O的排放,应在选择方式之前,对实施土壤和气象等条件进行分析,优化选择。 2.2 农田增汇方面 土壤能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捕获大气中的碳素并将其稳定地存入碳库, 这一过程被称为碳固存。 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存不仅为植被生长及微生物活动提供碳源、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同时也是减少大气中 CO2等温室气体含量的一个有效、持续措施。近年来,农田土壤碳固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已有较多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实行的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等农业管理措施, 使得农业土壤碳库在近期呈现出稳定和增长的趋势[37] 。 Freibauer et al.[38]研究表明通过采取有机的农田管理措施每年能增加全球土壤固碳潜力 0.1~ 0.8 Mg以 C的质量计 , Pretty and Ball[39]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被认为是将来对提高农田土壤固碳最令人期待的措施[40]。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指出全球农业固碳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自然总潜力高达 5 5006 000 Mt 以 CO2-eq的质量计 ,其中 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固定土壤碳)。我国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较低,低于世界平均值的 30以上,低于欧洲 50以上,因此,我国农业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减排潜力。同时,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不但受自然因素,如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施肥、秸秆还田、免耕和灌溉等农业耕作管理措施的影响。通过改进和优化耕作措施,注重化肥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 推广少耕与免耕技术,提高秸秆与有机物质的归还量,能稳定甚至增加土壤有机碳贮量,减少农田土壤的 CO2净排放。如免耕是非常有效的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方法,土壤免耕减缓了土壤中碳、氮基质供应量,通过陆地生物及落叶的转化使有机碳蓄积量增加, 因此免耕土壤比传统耕作措施管理的土壤有机碳平均水平高;增加土地覆盖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和采用轮作等,可以降低土壤侵蚀、改善有机质和养分循环。因此,农田土壤碳库的稳定与增加,对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与缓解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 3 讨论 3.1 农田 “固碳 ”与 “减排 ”的同步问题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将 CO2固持在农田土壤中,以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但是,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土壤固碳潜力且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却仍面临着一系列科学和技术难题。例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气体交换对人为扰动变化的响应,时常表现为互为消涨效应,如实施一系列固碳措施减少土壤 CO2排放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甲烷 CH4和氧化亚氮 N2O的排放。 Qiu等[41]利用 DNDC模型对全国 6个主要农区土壤有机碳动态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模拟[3],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免耕等措施,土壤有机碳含量能够明显增加,土壤 CO2释放 “源 ”变为 “汇 ”,但同时发现土壤有机碳( SOC)提高的同时,在北方地区,由于微生物活性的增加, 导致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 ( DOC)和硝态氮含量的升高,从而增加了 N2O排放;而在南方水稻种植区, DOC浓度的提高促进了甲烷菌的活性,以致稻田 CH4排放量增加了 1.11.3倍。正因为如此,如果采取只针对单一气体简单的调控策略,很可能达不到减缓气候变化的预期目标,甚至产生与预期完全相反的后果。因此,在讨论减排技术措施时应两者兼顾,既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效果,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Qiu等[41]的研究也指出通过合理减少化肥投入,配合采取固 C替代管理措施,在保持作物产量、增加 C固存的同时能显著地减少 N2O、 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3.2 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重点 所谓碳排放不仅仅指单纯的 CO2排放,减排也不仅仅针对 CO2排放,而更应该关注农田 N2O 和CH4排放, 虽然这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相对较少,但增温潜势更大。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 CH4和 N2O 在 100 a 时间尺度上的全球增温潜势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分别是等质量 CO2的 21倍和 298 倍[1]。尽管近年来 CH4在大气中的浓度增长速率有所变慢,但其增长幅度仍值得重视。其中通过稻田产生的 CH4占相当重要的比例,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25,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同时, N2O 排放与氮肥施用量呈直接的线性关系,目前化肥总用量已占世界总量的 1/3,未来仍将继续增长。因此,稻田 CH4排放和氮肥施用 N2O 排放将是农业温室气体主要源, 如果没有相应的减排措施未来其排放量的潜力会非常大[42]。 3.3 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碳贸易的研究 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的课题。国际社会正在引入碳排放贸易这一市场经济模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减缓全球变暖的目标。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李虎等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163 全球碳排放贸易市场潜力巨大,预计 2008-2012 年间, 全球碳贸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 600 亿美元, 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 1500 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然而目前我国碳贸易的实施与研究进展还十分缓慢,被认可的农业碳贸易方法学十分有限,尤其是对于农田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需要围绕试点项目开发相关标准,通过分析现有农业减排措施的可行性优选出减排量大、可操作性强的农业碳贸易潜在项目,同时通过建立农田碳贸易测算的典型案例,关注农田 N2O、 CH4减排碳贸易测算,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田碳贸易方法学。 3.4 农田温室气体的系统监测 定量监测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仅对制定合理的农业减排措施和适应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家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提供依据。然而,目前国内对温室气体田间原位长期观测点较少,观测点的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北和西南地区,东北、西北、华南地区观测位点较少;观测的作物类型也主要集中在稻田、冬小麦和夏玉米田,对菜地、草地、果园生态系统观测较少。因此,未来应重点弥补华南、西南冬水田、西北、青藏、东北稻田的监测,加强典型菜地和草地以及果园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原位观测,建立起系统的覆盖主要农区主要作物类型的农田温室气体的系统监测网络,并且建立统一的农田温室气体的系统监测的方法、技术规程和统计体系,服务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履约谈判。 3.5 农田温室气体研究的技术队伍 尽管我国对于分布于不同区域和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已有一些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国家需求还远远不够,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国家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研究资料也较为分散,集成的重大成果缺少。因此迫切需要组织建立一支集中央科研院所、大学、地方农科院等优势技术力量,由首席科学家领衔、多名技术骨干相辅的长期开展农业源温室气体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的、稳定的专家队伍和科研团队,并建立起全国协作网,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从国家层面上部署系统的监测,多尺度、多方面的开展工作,这将为我国农业实现节能减排、为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M].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750-752. [2] JOHNSON J M F, REICOSKY D C, ALLMARAS R R, et al. Greenhouse gas contributions and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agriculture in the central USA[J].SoilTillage Research,2005,83173-94. [3] GIBBONS J M, RAMSDEN S J, BLAKE A. Modelling uncertainty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UK agriculture at the farm level[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6, 1124 347-355. [4] ISERMANN K, ISERMANN R.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Germany N flows and emissions[J].Nutrient Cycling Agroecosystem, 1998, 522/3 289-301. [5] 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编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 2004 15-20.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Climate Change of China Compile Committee.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Climate Change of China[M]. Beijing China Planning Press, 2004 15-2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R].http// 2006.htm14.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Report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2006[R]. http// 2006. htm14. [7] 高春雨,王立刚,李虎,等 . 区域尺度农田 N2O 排放量估算研究进展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442316-324 GAO Chunyu, WANG Ligang, LI Hu, et al. Advances and prospects of N2O emission from cropland at regional scal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1, 442316-324. [8] 宋文质 , 王少彬 , 苏维瀚 , 等 . 我国农田土壤的主要温室气体 CO2、CH4和 N2O 排放研究 [J]. 环境科学 , 1996, 171 85-92 SONG Wenzhi, WANG Shaobin, SU Weih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emission of CO2, CH4and N2O from agricultural soils in China[J]. Environment Science, 1996, 171 85-92. [9] 陈述悦 , 李俊 , 陆佩玲 , 等 . 华北平原麦田土壤呼吸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4, 159 1552-1560. CHEN Shuyue, LI Jun, LU Peiling, et al. Soil respi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winter wheat field in North China Plain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4, 159 1552-1560. [10] 王立刚 , 邱建军 , 李维炯 . 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动态研究 [J].土壤肥料 , 2002, 6 13-17. WANG Ligang, QIU Jianjun, LI Weijiong.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field of summer-corn in Huanghuaihai Region in China[J]. Soils and Fertilizers, 2002, 6 13-17. [11] 董玉红 , 欧阳竹 , 李运生 , 等 . 肥料施用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2和 N2O排放的影响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5, 245913-918. DONG Yuhong, OUYANG Zhu, LI Yunsheng, et al. Influence of Fer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CO2and N2O Fluxes from Agricultural Soil[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 245 913-918. [12] 李虎 , 邱建军 , 王立刚 . 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根呼吸贡献的模拟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 244 14-20. LI Hu, QIU Jianjun, WANG Ligang. Characterization of farmland soil respiration and modeling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of root respir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8, 244 14-20. 164 生态环境学报 第 21 卷第 1 期 ( 2012 年 1 月) [13] 马秀梅 , 朱波 , 杜泽林 , 等 . 冬水田休闲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5, 246 1199-1202. MA Xiumei, ZHU Bo, DU Zelin, et al. CH4, CO2 and N2O emissions from the year-round flooded paddy field at Fallow Season[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 246 1199-1202. [14] 江长胜 , 王跃思 , 郑循华 , 等 . 川中丘陵区冬灌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163422-430. JIANG Changsheng, WANG Yuesi, ZHENG Xunhua, et al. CH4and N2O emission from a winter-time flooded paddy field in a hilly area of Southwes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163 422-430. [15] 蔡祖聪 , 沈光裕 , 颜晓元 ,等 . 土壤质地、温度和 Eh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J]. 土壤学报 . 1998, 352 145-153. CAI Zucong, SHEN Guangyu, YAN Xiaoyuan, et al. Effects of soil texture, soil temperature and Eh o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rice paddy fields[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1998, 352 145-153. [16] 李成芳 , 曹凑贵 , 汪金平等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 CH4和 CO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2812 2482-2488. LI Chengfang, CAO Chougui, WANG Jinping. CH4 and CO2emissions from paddy soils and assessment of carbon budget in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 2812 2482-2488. [17] 张岳芳 , 郑建初 , 陈留根 , 等 . 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 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J].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186 2334-2338. ZHANG Yuefang, ZHENG Jianchu, CHEN Liugeng, et al. Effects of wheat straw returning and soil tillage on CH4and N2O emissions in paddy seas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186 2334-2338. [18] 董玉红 , 欧阳竹 , 李鹏 , 等 . 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土壤通报 . 2007, 38197-100. DONG Yuhong, OUYANG Zhu, LI Peng, et al. Influence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greenhouse gas fluxes from agricultural soil[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7, 38197-100. [19] 王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