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0科技资讯科技资讯 SCIENCE 第二 ,在银行监管方面 ,可以采取在碳金融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 ,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降低碳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促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2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碳金融发展。目前国内有关碳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碳金融参与主体权利的保护和义务的约束缺乏必要适用准则。因此 ,国家有关部委如发改委、商务部和银监会等应加大协调力度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操作办法和法律法规 ,确保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规范发展。3构建交易平台 ,统一碳交易市场。由于交易平台的缺失 ,目前中国 CDM项目发起人在同国外 CERs需求方接洽的时候只能进行分散的“谈判” ,交易费用较高 ,也容易造成 CERs的压价现象 ,致使中国的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有必要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来逐步统一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目前 ,可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并发展的基础上 ,着手推进交易所制度的完善 ,促进参与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4培育中介机构 ,促进碳金融业务开展。碳金融业务 ,特别是 CDM项目链条长、关系复杂 ,且项目融资需要担保机构的介入 ,合同订立需要法律机构的协助等。因此 ,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业务之中 ,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 ,促进碳金融业务的开展。3.2 金融机构层面1转变角度 ,摆脱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 ,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 ,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 ,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 ,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目前 ,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 ,日本也正在摩拳擦掌 ,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中国必须积极布局 ,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这是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应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 ,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 ,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2)大力创新 ,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不是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陈永红 烟台恒丰银行莱阳支行 山东烟台 264000摘 要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结束 ,更是催生了碳金融的创新 ,碳金融也被正式提上中国国内市场的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碳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障碍 ,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碳金融业的有效手段。关键词 碳金融 低碳 金融业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1008c-0150-02151科技资讯科技资讯 SCIENCE 第二 ,咨询顾问与项目协调。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 ,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 ;第三 ,设立专门资金账户。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 ,有效管理 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 ,担当 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 ;第四 ,参与托管碳基金。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 ,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中国的碳基金。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低碳信贷创新业务。银行未来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 ,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 ,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由于环境总容量是有限的 ,于是污染物排放指标具有价值 ,通过转让能产生收益 ,因此 ,商业银行能够容许将其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特别是对于一些环保企业 ,可能没有抵押担保品 ,申请银行贷款也比较困难 ,这时完全可以把这种排污许可证作为抵押品 ,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努力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 ,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 ,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 ,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 ,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 ,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 8个碳基金 ,总额高达 10亿美元。此外 ,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 ,着手设立中国 CDM基金 ,着力加强 CDM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同时 ,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 ,助力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3)控制风险 ,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金融机构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 ,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 ,可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 ;CDM项目未来本息大多是采用外币偿还 ,金融机构应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 ;对于政策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的合同条款 ,尽量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转移出去 ;对于法律风险 ,在制定合同过程中 ,可通过咨询或聘任擅长国际法律的律师事务所 ,实现对金融机构有利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此外 ,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 ,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4)灵活经营 ,积极应对未来碳金融业务模式的改变。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问题中重要性的增加 ,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因此 ,金融机构应该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改变 ,及时转变相关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流程 ,拓宽业务领域。在这一环节 ,金融机构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产品设计和碳金融等多个部门之间应加大协调合作的力度 ,提高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效率 ,加强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模式变化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1] 张茉楠 .中国理应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高端 [N].上海证券报 ,2009-8-5.[2] 张世秋 .中国低碳化转型的政策选择 [J].绿叶 ,200 9,5.[3] 吴平 .开启中国低碳时代之门 .国研网 ,2009,12.[4] 邵伟 .浅析我国碳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2009,12.[5] 王江 ,陈曦 .中国 CDM碳金融市场供需两旺背景下的市场供给空洞 [J].经济论坛 ,2 00 9 ,5 .[6] 王勇 .哥本哈根会议催生低碳金融创新[N].证券时报 ,2009-12-2.团队协作。3鼓励创新。创造好的文化氛围 ,减少环境对于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压力 ,发挥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3 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3.1 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物质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求 ,人要发展首先要生存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物质奖励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仅有物质激励 ,时间一长 ,员工就会觉得这是他本来就应该得到的 ,工作上开始懈怠。因此 ,企业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除传统的精神激励方式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实行工作轮换、吸引员工参与管理等方式 ,满足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而达到激励目的。3.2 公平合理原则在工作中 ,人们注重的并不只是所得的绝对量 ,更注重的是可比的相对量 ,因此管理者应充分考虑一个群体内以及群体外相关人员激励的公平性。而激励的合理性原则指的是激励的措施要适度 ,激励要达到的目标和为此而给予行为主体的奖励要相适应 ,要准确、恰当 ,即奖励所付出的和得到的价值相当。激励只有做到公平合理 ,才能起到预期效果。3.3 差异化和多样化原则951~ 52.[3] 王翠丽 .企业人力激励机制及其改革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091090~ 91.[4] 程序 .浅谈如何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 [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166~ 69.[5] 任彩银 .浅议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6,9326~ 29.[6] 熊道华 .如何运用好企业的激励机制 [J].煤矿机械 ,2009,303223~ 224.[7] 李敏 .试论企业的激励机制 [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580~ 81.[8] 张力 .谈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 ,2007228~ 29.差异化原则即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员工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的个人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所谓多样化原则就是不应拘泥于一种方式 ,而应视情况不同 ,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方法。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的员工 ,所追求的东西也是各异的。因为激励的本质就是满足个人的需要 ,而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 ,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而激励方式也就必须是多种多样、彼此差异的。事实证明 ,在激励工作中坚持差异化和多样化原则 ,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4 结语对于企业来说 ,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企业中 ,人已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因素。企业是否成功地对员工实施激励机制 ,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 ,对企业的激励机制进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必须在遵循一定的原理基础上 ,积极实施现代企业激励机制 ,并且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各项配套机制 ,才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参考文献[1] 王凤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J].工会论坛 ,2009,15433.[2] 彭广月 .企业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上接 18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