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返回 相似 举报
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资 源 环 境三 、政策建议(一)建立全国与区域两级减排交易市场,实施分级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节能减排交易机制有助于改变当前各地交易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于各地的资源和环境交易所都是由当地政府批准成立,随着碳交易市场交易量的扩大,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所带来的利益也会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不仅没有建立交易所的地方政府会想方设法建立交易机构,而且已设立的省份也会防止本省企业到其他省份进行交易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减排交易市场,可能会出现各地混战的局面 。因此设立一个全国性的交易机构,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统筹全国的大宗排放(污)权和跨区域的减排指标交易 。对于地方政府设立的环境交易机构,根据其平台建设 、交易能力和区位环境等指标综合评价,赋予不同级别的交易权限,实施分级管理 。(二)发展碳金融,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碳定价机制碳定价机制是建立排放权交易的核心 。当前全球通用的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以排放权交易为主的贸易模式 、以碳税和气候税为主的税收模式和政府发放排放许可的管制模式三种(Stern,2006) 。在我国目前的碳定价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和议价能力 。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碳金融,开发碳产品的场内交易产品及期货等多种衍生品交易,完善国内的碳定价机制,改变目前以境外买方市场为主的单边定价模式 。此外,择机开征碳税及进行相关配套税收改革,改革高碳时代的税制结构,强化资源环境对于企业的硬约束,推动向低碳社会的转型 。(三)积极培育节能减排市场,推动节能服务业的发展发展专业性节能减排机构,大力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 。由于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度低,运行规范性差,一些专业机构难以为续 。因此发展节能减排中介市场,推动节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三方面深化改革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环境,鼓励竞争,通过反商业贿赂等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鼓励专业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大力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培育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推动能源项目设计 、项目融资 、能源审计和低碳技术孵化机构等领域的专业公司成长 。三是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认证体系建设,推行更为严格的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特别是针对汽车 、钢铁 、化工 、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认证制度,推动企业采用低碳技术 。(四)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标准制定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国际合作由来已久,但大多集中于技术与资金等层面,而对于共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较少 。因此,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强化中国在节能减排领域的话语权,改变目前大而不强的不利局面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减少贸易摩擦 。积极转变行业协会的职能,真正承担起推动行业发展的职责,成为行业标准国际化的组织者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徐 俊为了有效缓解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工具将被采用,形成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贸易的规则和协议因此有所改变 。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标识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厂商的消费和生产决策,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一旦“碳足迹 ”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 、碳足迹 、碳标签的意义与基础所谓碳足迹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在产品 、服务的生产 、提供和消耗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 。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越多, “碳足迹 ”就越大,反之 “碳足迹 ”就越小 。国际贸易领域的碳足迹是由贸易商品的生产和运输两个环节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从国际贸易运输环节来看,运输工具的燃料消耗过程中会造成中国经贸导刊 2010 年第 24 期 27● 资 源 环 境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远距离航空运输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2004 年由运输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23;从国际贸易生产环节来看,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一般都统计在出口国名下,与消费这些产品的进口国无关 。实际上,进口国在消费进口产品的同时,相当于间接消费了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导致了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有近 1/4 的碳排放来自于出口产品的生产,而这些产品往往出口到不再从事相关产品制造的发达国家 。这些消费国被指控 “洗碳 ”将高污染的行业外包给生产国来发展本国经济,所以发达国家应为其进口商品中的 “隐含 ”碳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所应承担的责任 。碳标签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 、制造 、储运 、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即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 。国际贸易中碳标签的实施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具有理性,他们必须有保护气候和环境的倾向,并愿意支付因碳标签的实施导致的加价 。二是核定国际贸易品的碳足迹要方法简单,并且要标识统一 、试点推广普及 。碳标签体系也同样能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并给他们带来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标签体系应能够兼顾数据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并且简单 、透明,交易成本低,小国家和企业都能承担 。二 、碳标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发达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从 2007 年起,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碳基金,鼓励向英国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 。现在,如果企业的产品想在英国超市上架,就必须贴上“碳标签 ”,标明产品在生产 、包装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仅是英国,目前已有 10 多个国家加入到“碳标签 ”的行列 。中国是出口大国,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延迟行动将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碳标签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微薄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厂商难以承担的 。我国出口主要是服装 、玩具 、家电等劳动密集型或低附加值产品,本来利润就很微薄,如果再增加碳标签等认证费,将导致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 。(三)碳标签或许成为潜在的市场准入障碍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还缺乏完善的环境与贸易协调处理机制之时,强制加注碳标签,很容易滋生 “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但是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在短期内引进和采用 。假若碳标签像其他标签如生态标签一样普遍应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中,就有可能会被某些国家或商家滥用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使之成为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 。三 、我国应对碳标签的策略(一)加强环保理念,提高低碳消费意识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和环境 。当前面临全球气候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需要媒体舆论 、政府组织的宣传引导,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传播到所有生产者 、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中,甚至上升到社会道德的层面 。这样在国际贸易商品推广碳标签才会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能真正达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 “高投入 、高消耗 、低效益 ”特点,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把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层次上来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国际社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下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绿色能源和技术 。所以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和气候友好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 。中国的企业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动力,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源效率的研发投入,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国家贸易政策调整优先向竞争力导向转变 。(三)引入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建立碳标签制度碳标签工作关键的一步就是要鼓励碳足迹方面的研究工作,应积极追踪碳足迹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关注相关国际标准,形成合理的碳足迹核算方案,开展实际的试点工作 。先在部分商品上加注碳标签,看实行的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 。我国应积极参与开展相关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业务,抢占国际碳标签市场 。对于国外设置的碳标签方面的技术贸易壁垒,我们也可以用相应的方式来进行规避,对出口商品做严格的碳排放量方面的规定,对进口商品也同样实行一定的标准和认证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 。(四)开展环境外交,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气候政策的实施也是多边协商的结果,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在贸易措施的论证阶段也要考虑到贸易伙伴国的反应,选择最优博弈均衡解 。因此,中国应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以掌握气候领域的规则制定权,并成为全球气候法律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在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或法律的制定过程中,既要防止西方发达国家借环境问题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倾向,又要争取全球气候法律制度对中国的长期崛起形成有力的支持 。■(徐俊,1970 年生,经济学硕士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讲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28中国经贸导刊 2010 年第 24 期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