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年5月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 3特别鸣谢本论文要感谢碳信息披露项目与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联合支持。论文由葛勇(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晏路辉(碳阻迹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如松(中国碳信息披露项目主任)及赵汝贤(Emily Chew)合著完成。 碳信息披露项目与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感谢英国儿童投资基金会在该论文的调查、撰写及结稿过程中给予的资金赞助。同时还要感谢明晟公司旗下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项目无偿提供的数据与研究资源。在此,还要感谢黄问航女士(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合作处处长)对本报告的写作指导和点评。关于碳信息披露项目碳信息披露项目创建于2000年,是一家国际性的非盈利机构,其独有的全球系统为各大公司提供环境信息的计量与披露,它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气候变化报告数据库、水资源与森林风险数据库。通过这些系统,各大公司与诸多投资者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更好地把握机会、更明智地做出投资决策以构建一个更加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关于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国内一家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领域的民间独立研究机构,致力于探索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可行方案及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坚持立足现实问题,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科学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环境领域前沿的数据、信息和分析。关于碳阻迹成立于2011年的碳阻迹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碳排放管理软件和碳盘查咨询的服务提供商,公司的碳排放管理软件及碳核算服务帮助企业与政府量化、分析、管理以及报告碳排放情况。截止至2013年3月,碳阻迹公司已为超过300家企业机构提供了碳排放培训、碳盘查咨询、碳排放管理软件及碳中和服务。关于明晟公司的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项目明晟公司旗下的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项目为全球各大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包括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商业惯例等方面的深度研究、评级、分析。明晟公司的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指标体系中涵括有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项目提供的评级、数据及分析。股东服务公司(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 Inc.,简称 nullISSnull)是明晟公司旗下的间接全资子公司,它是一家受投资顾问法承认的注册投资顾问公司,而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项目正是由该公司负责。目录摘要1. 中国碳相关政策的发展1.1 中国向低碳发展转型1.2 中国新角色全球气候政策领导者2. 中国低碳政策的实施现状2.1 碳交易计划2.2 低碳城市2.3 碳税3. 碳计量与碳披露3.1 碳计量3.2 碳披露4. 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价值4.1 合规4.2 应对客户要求4.3 通过创新降低成本与提高收入4.4 投资者与市场透明度驱动5. 中国商业巨头实例附录A. 有关碳排放监管与气候变化的国际政策发展B. 中国碳交易试点七省市明细 C. 碳计量国际标准45568889101011 131414 16161822222426 4 5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世界各地的政府正不断制定各式法规政策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2011年11月,在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建立的德班增强行动平台中,所有国家均做出了碳减排的承诺,而中国政府也首次表示愿意受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约束。中国加入德班增强行动平台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全球处理气候变化行动中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政府有信心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在2012年12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样受到了高度关注,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成立显示出中国政府履行节能减排责任的决心,该中心能够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为气候变化磋商提供方针政策决定的支持及推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国要想建立发展并实现低碳社会,国内的企业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碳交易政策框架的出现及要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经济竞争力的愿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碳信息披露项目公开企业的碳排放量及气候变化策略,这恰恰证明,国际上的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思索气候变化对其商业运转所造成的长期影响。通过分析企业在“碳披露领导者指数”及“气候绩效领导者指数”的排名,不难发现,企业的财务业绩与碳披露绩效存在一定联系。本论文旨在提高国内企业意识,让国内企业更好地了解碳计量与碳披露能够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为碳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出现做好准备、满足企业客户的要求、识别降低成本的机遇、通过创新创收、满足投资者对于市场透明度日益浓厚的兴趣与日益迫切的需求。中国已在七省市启动碳交易试点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深圳市、湖北省、广东省,试点内已有上千家企业必须计量并公开企业的碳排放量。试点内的碳交易方案及成效将为今后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方案提供宝贵经验,有志学习如何计量与公开企业碳排放量的企业可参与类似碳信息披露项目等机构提供的自愿披露碳排放调查问卷。越来越多的主流企业对其供应商提出了碳计量的要求,而碳计量也日渐成为主流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的参考依据之一。国内加入碳信息披露项目供应链项目的企业发表声明称,企业的碳计量与碳披露为企业跻身新市场辨识了机会。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将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对国内企业做出碳披露的要求。辨识机会以降低成本是许多企业实施碳计量的主要动机。碳排放量的计量能够帮助企业识别机会,开展能效提升项目,进而节省开支。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提升能效的有力工具,因此,为了能够支持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低碳创新,中国政府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激励政策。投资者已逐渐达成共识,即“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将对企业的财政造成实质性影响”,因此,全球投资者对于企业碳排放量与气候变化策略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2013年2月,碳信息披露项目对全球5000多家大企业提出了碳披露请求,而该请求也得到了管理87万亿美元资产的722名投资者的大力支持。本文以国内在碳排放量的计量与披露方面发挥带头作用的企业为例,详细论述了国内碳排放量的计量与披露既是政策上的要求也是商业需要,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近一二十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追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政策。低碳经济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从“十一五”规划及“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可见一斑,而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见表1)也证实了这一点。控制碳排放量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任务,而且也是中国加速转变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部分。在2012年10月举行的最新一届十八大会议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会议还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大量低碳政策在全国各省市的迅速实施也反映了国家政策的转变。(见第二章)在2012年,超过4100家全球领先企业向碳信息披露项目系统公开了企业的碳排放量,而这些企业也将逐渐得到计量与公开碳排放量给其带来的益处。2013年2月,碳信息披露项目对全球5000多家大企业提出了碳披露请求,而该请求也得到了管理87万亿美元资产的 722名投资者的大力支持。1.中国碳相关政策的发展1.1中国向低碳发展转型中国全国碳排放量持续走高,预计在2030年至2040年间达到最高峰。显然,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永远满足制造业与快速城镇化在能源、石油、钢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是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在最近的六个月里,国内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也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尤其是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含量(PM2.5指数)常常超标这一问题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公众更加迫切地渴望有关经济与低碳政策的实施,也迫使政府在治理相关问题时做出更多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19892002200620072009年11月26日2010年8月18日2011年3月5日2011年10月29日2012年1月13日2012年11月10日2012年12月11日2012年12月5日里程碑 影响中国低碳发展政策的开端首部环境保护措施法规的实施为将环境影响考虑在内的中国经济转型的提出铺平了道路制定目标,到2010年能源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20意味着中国已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并决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做出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降低40-45国家发改委启动低碳试点省市计划,试点省市为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人大常委会制定目标,相比2010年,2015年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6和17碳减排目标首次写入政府“五年规划”国家发表声明称将在2015年前建立起全国碳交易系统,首批碳交易试点省市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将在“十二五”最后阶段验收当地政府分配到的减排目标深圳市政府颁布由上海市政府发布由国家发改委公布名单,包括29个城市与省区推出国家环境保护方针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十一五”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公布低碳试点省市“十二五”规划 碳交易试点国家碳强度目标分配至当地政府国内首份关于碳排放量的地方性法规国内首份碳计量与碳披露报告指南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市表1中国碳相关政策的里程碑日期6 7图1各国碳排放法规说明最严厉,持续加强管制存在现行法规,将加强管制无现行法规,可能有长期的法规既无现行法规,也无即将实施的法规注意 碳排放法规的严厉程度基于现行的碳减排目标、非约束性未来碳减排目标及基于市场的碳减排法规(例如国家或地区碳排放交易方案、特定行业空气质量要求、能效规范标准)来源明晟公司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项目1.2 中国新角色全球气候政策领导者2011年11月,在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建立了德班增强行动平台,所有国家均做出了碳减排的承诺,而中国政府也首度表示愿意受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约束。各方面做出的承诺将在2015年前兑现,而新协议将在2020年生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美国、印度均同意成为该法律框架的一份子,这是发达经济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中国能够加入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这将给中国监管机构带来更多的信心,中国工业有能力完成制订的目标。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日渐提高与在国际碳减排条约中的举足轻重并非偶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及良好的国际关系。中国实施碳相关政策的速度极其之快,由结合碳排放规模及影响力的碳交易方案的实施与推广可见一斑,这意味着中国拥有在其它市场设计与实现碳交易方案、发展并实践碳计量与碳披露的潜力。由于国内缺乏强有力的相关法规且国内企业与国际经济体系略有脱节,所以长久以来,国内企业对于碳交易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全球金融危机证明,中国已与全球其它市场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贸易联系。2001至2011年期间,中国出口值增长超过7倍,其出口总值高达1.9万亿美元,同时,中国还是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与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1。这样的趋势将会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自由化而加速,同时还将激发国内企业收购国外企业或者创办海外分公司的兴趣。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企业将面临接踵而来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则来自于碳排放量的削减与管理。尤其是在那些碳排放法规相对严厉的地区,中国企业的海外分公司若是想在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中拔得头筹的话,就必须主动将碳减排与碳管理纳入企业的核心业务与企业发展战略。中国政府若想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潮中扮演领军人物的角色,则必须通过借鉴该领域成功案例经验(包括建立完整的、针对碳计量、碳披露及企业层面透明度的法律框架)的方法来加强、加速中国在国际碳相关政策方面的领导力。图1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现行或即将实行的碳排放法规的相对强度,不难发现,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南非以及美国的碳排放法规是最为严厉的。美国于2009年颁布的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要求排放超过25000公吨温室气体的特定部门与企业向美国环境保护署上报。在欧洲有21个国家实施欧共体账户体系现代化管理需求,它将环境报告纳入了这些国家的国家法律当中;日本于2006年颁布的全球变暖对策基本法及于2009年颁布的合理使用能源法案均强制性要求企业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加拿大的温室气体报告方案自2004年便开始实施;澳大利亚于2007年制订国家温室气体与能源报告法,2012年,澳大利亚政府向国内主要的工业公司征收消耗特定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税,税费接近24美元/公吨;2012年,英国政府成为全球首个要求国内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公开碳排放总量的国家。新的法规将于2013年4月开始实施,该法规主要针对出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主板上的企业,政府将于2015年对该项法规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在2016年将该法规的涵括范围扩充至国内所有的大型企业。更多有关全球主要经济强国碳排放监管制度的信息请参考附录A1.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库,stat.wto.org.8 92.中国低碳政策的实施现状中国政府正在制订与推行进一步详细的政策以达成表1所述的国家碳减排目标。随着省市政府组织当地企业学习国家的低碳政策,国家低碳政策对于各企业的影响正日益加深。总体而言,我国政府的政策可以划分为如下三大类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碳交易 低碳城市 碳税2.1 碳交易碳交易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其表现形式通常为排放权交易机制(ETS)。碳交易是基于市场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法,通过经济激励的手段让企业进行碳减排。国家希望通过该方案在试点省市的实施,为2015年建立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铺平道路。截止至今,大部分试点省市已经公布了碳交易的工作计划,各试点省市建立的碳交易系统不尽相同,在现阶段试用不同的碳交易系统是值得提倡的。国家发改委要求试点省市于2013年开始实施碳交易。碳交易试点七省市的具体细节请参阅附录B。作为一种全新的政策工具,碳交易在国内的推广与实施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国内温室气体历史资料十分有限,所以试点省市及其它省市将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收集足够的数据以建立完善的碳定价机制。另外,现行的试点方案中并无碳交易以外的其它温室气体(如甲烷)交易信息,这也可能造成中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温室气体交易市场的脱节。碳交易试点方案的成功与否、全国碳交易方案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国内企业是否能够迅速接纳并实施碳计量、碳披露及碳报告计划。当地政府正在努力建立本土化的碳交易监管基础设施深圳颁布了国内首部关于碳排放的地方性法规, 上海则于2012年公布了 上海市碳2. http// 试点计划的29个试点省市。据财政部发表的声明,中国将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后期对企业征收碳排放税。3. http// 2013年,中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方案浮出水面-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湖北、广东10 11为了让企业制定有效的碳管理与碳披露策略,首先必须加强计量企业的碳排放量。企业会选择如何向市场及其它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的碳排放信息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本章将重点论述碳计量过程以及现阶段国内可用的碳披露渠道。3.1 碳计量碳计量即计量企业机构或产品的碳排放量。企业要想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碳计量则是首要步骤。了解碳排放量的历史数据与当今数据有助于企业建立自身的碳减排战略。国际上已有一些碳计量与碳披露的标准。对于组织层面的碳计量,国际认可的标准主要为“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及ISO-14064标准”;对于产品层面的碳计量,PAS 2050标准是最通行的标准。具体的碳计量标准内容请参阅附录C。3. 碳计量与碳披露图2展示了组织层面的碳计量与碳排放报告实施步骤。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及其它主要碳计量准则将碳计量分为五大步骤。图2组织层面计量与公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步骤设定边界 确定排放源 计算碳排放量 查证 报告步骤 1 确定碳计量的组织边界及运营边界企业首先要确定组织边界,换而言之,要确定企业的哪些业务与运营过程需要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量与报告。根据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相关规定,企业需采取股权持分法或控制权法中的一种,之后再确定运营边界,即确定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排放并通过三大范畴将排放划分为“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源”两大种类步骤2确定排放设施与排放源排放源可分为四类固定燃烧排放,例如焚化;移动燃烧排放,如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制程排放,如生产水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逸散排放,如制冷剂的使用。步骤3 使用合适的方法与排放系数计算碳排放量通过将活动数据(如燃料的使用)乘以排放系数以量化温室气体排放程度。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分析,企业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排放计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另外,企业应该确定基准年,即开始跟进年度排放变化的元年。基准年可以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任意指定年,也可以是数年数据的平均值。步骤4查证查证过程是客观评价企业所提供排放信息是否精准与完整的过程,最好由独立第三方机构运用ISO 14064-3等国际公认标准完成检验。步骤5根据选用标准报告碳排放信息碳计量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碳排放情况、寻求降低成本的机遇、换取其它商业利益。具体的商业利益请参阅第四章。3.2 碳披露碳披露,即企业向公众公开企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管理碳排放战略、关系到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与机遇等信息。碳披露与碳排放报告是有区别的,碳披露的对象是公众,而碳排放报告的碳排放信息往往只提供给关键利益相关者(例如监管机构)而不对公众开放。在中国,最常见的碳披露渠道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2008年12月起,中国证监会及沪深证券交易所要求部分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加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2011年4相比,自愿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增多了30,这意味着国内企业越来越有意愿、有意识地向利益相关者展现企业在环保与社会方面做出的贡献,而不再像以往一样仅仅满足于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通常包括企业环保绩效及节能减排积极性等部分。然而,向公众公开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中国企业依然寥寥无几,所以,要想确认企业的减排与降低排放强度战略是否行之有效依然是个难题。香港证交所于2012年8月对上市规则(2013年起同样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进行了增补,将公司的环境、社会及管理报告写入附录,这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都必须附有环境、社会及管理报告,这为国内企业自愿参与可持续性碳披露计划提供了最佳的借鉴方案。报告中有包括碳排放量在内的约30项指标。香港证交所称,新规则的实施是为了在2015年前构建一套以“遵循或解释”为原则的持续性披露框架。新规则的实施还表明,要求国内上市公司作出环境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迫在眉睫。尽管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特定渠道与程度尚不够明朗,但碳交易试点项目与计划中的全国碳交易市场仍将与碳排放数据披露息息相关。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当今国内最富有经验的碳披露渠道。自2009年起,碳信息披露项目便开始与国内最大的企业、高层政府部门与官员合作共事,在碳计量、碳排放报告、碳披露领域已具备非常深刻的见解与非常丰富的经验。碳信息披露项目要求企业公开的信息不局限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内容,它要求企业公开公司策略、管理方案、碳排放数据、风险与机遇分析及其它碳排放相关策略等信息。范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如现场燃烧排放或在企业自有车辆燃烧化石能源的排放;范畴2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在外购电力、热力、蒸汽或冷却过程中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所述的温室气体排放通常来源于企业的电力设施;范畴3其它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因组织的活动引起的、由其它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包括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商务旅行或销售货品的使用。 截止至2012年,5825家国内上市公司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393家公司是因为受到强制要求,而另外189家公司则出于自愿。12 13国内企业的环境数据收集工作通常由一些非营利性项目完成,新经济中国项目(New Ventures China)正是一个这样的项目。新经济中国项目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与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公益项目,自2010年起便开始从绿色产业的中小型企业收集环境数据,所有数据的采集均以全球影响力投资评级和分析系统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而开展。根据收集所得数据,新经济中国项目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合作完成并发布了一份绿色中小企业影响力报告,报告指出并量化了中小型绿色企业内部运营的资源使用效率以及技术和产品在节能减排、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贡献,以便公众了解。无论是“十二五”规划期间还是“十二五”规划之后,中国政府都将继续加强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建设,政府跟其它利益相关者方面将会对国内企业的碳披露与气候变化战略提出更高的要求。碳信息披露项目向国内市值最高的100家企业发出了信息披露请求。2012年,23家企业通过碳信息披露项目公开了企业相关信息,而在2011年,只有11家企业对碳信息披露项目的请求做出了回应。4. http// 5. 若将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非上市企业算入其中的话,这个数字将更加庞大4. 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价值备注X轴为企业有关现行或即将实行的碳排放法规的碳风险暴露值,以企业的地理位置及业务部门的排放强度为参考依据。Y轴为企业整体减排策略的实施情况与有效程度,包括公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排计划、环保技术的开发与运用。金砖四国除中国外的三个国家的样本含量太小,未列入图例。来源明晟公司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项目选取了来自生产资料、能源、材料、运输、公共事业设备等行业的684家企业,运用明晟公司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研究项目无形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数据收集(2013年3月)碳排放的计量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环境影响。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将与同行企业区分开来,这些企业极有可能通过产品与业务流程的创新跻身行业领军人。碳计量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企业还未能充分发挥碳管理在商务运作中的优势。如图3所示,国内企业开展实施碳管理战略的力度均逊色于国际同行水准,唯有运输行业的企业例外。运输行业企业的“异军突起”得益于诸多因素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企业测试使用生物燃料,中国海运集装箱公司则在对运输路线做出了最优化调整的同时还降低了引擎工作负荷。“无计量,无以管理”。通过计量温室气体排放量,企业能够发现需要重点减排的关键环节,另外,企业还能够更好地管理环境风险。图3各行业碳管理表现中国企业与金砖四国及发达经济市场的对比MaterialsMaterialsMaterialsEnergyEnergyEnergyUtilitiesUtilitiesUtilitiesAvg market cap USD 1 millionDeveloped MarketsLow RiskWeak or no evidenceModerateStrongCarbon Risk ManagementModerate Risk High RiskCarbon Risk ExposureBRICS ex-China ChinaTransportTransportCapital GoodsCapital GoodsCapital Goods1098765432100 1 2 3 4 5 6 7 8 9 1014 15企业有多种方法从碳计量与碳披露及相关策略中受益及时应对碳报告与碳披露的需求、满足用户在供应链中降低碳排放量的需求、发现碳排放强度过高的流程并通过管理措施降低碳排放量与成本、通过企业高透明度获取投资者的信任。具体细节详见以下章节。4.1 合规一些地区已经有众多企业完成了碳计量进程,其中上海约200家,深圳635家6。新立法的实施或新立法的即将实施是企业严肃对待碳计量的重要原因。为了迎接碳交易计划的开展,上千家国内企业已被要求计量并公开其碳排放数据以分配碳排放限额。广东的827家企业及北京约600家企业将被要求公开试点计划中的信息。排污权交易系统将在未来几年从试点省市走向一个全国性的交易系统,届时,全国各地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碳计量中来。试点省市中的部分地区已经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发布了地方性碳报告指南,例如上海市已经开始使用地方性碳报告指南,这份指南的内容参考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及ISO-14064-1标准。即便企业当下并不受法律约束强制性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计量、公开、削减,企业也应该为应对今后的相关法律做好准备工作,至少,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自愿参与碳披露计划的企业不仅能够更快地适应有关气候变化的新立法,而且还能够从新的立法中受益。所以,碳信息披露项目平台为广大企业提供了一个尽早投身、尽早适应碳交易市场的机会。4.2应对客户需求来自企业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实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另一关键因素。对于那些将大量业务外包的企业而言,降低供应链碳排放量是其重点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公开碳披露与公开碳减排目标作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依据。另外,在一些地区,面向消费者的企业被强制要求使用或被推荐使用碳标签。因此,对于各企业甚至整条供应链而言,为了迎合企业客户的需求,碳计量与碳报告的开展势在必行。拥有内部碳管理系统的供应商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提供准确的碳排放数据与扎实的碳管理策略。了解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碳强度有助于客户更好地管理自家企业的碳排放限额,同时还能确保其供应链的节能高效。为了促进供应商公开有关气候(包括水资源)的策略与行动方面的信息,碳信息披露项目开展了供应链项目。该项目鼓励碳信息披露项目供应链成员(已将碳管理策略融入其供应链的企业)与那些为其提供良好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共享信息与创新成果。现有的62家成员企业中就包括沃尔玛、可口可乐、微软、沃达丰等世界知名品牌公司。2011年,碳信息披露项目开展的供应链项目向国内供应商成员发出信息披露请求,最后结果如下在受邀参加供应链项目的国内供应商中,19.35的供应商报告他们制定了与其它企业共同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和气候变化对他们企业的影响。这些企业通过与他们的供应链的合作把握了更好的机会。总体来说,CDP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供应商欢迎业界共享最佳案例并积极参与到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中来。这些企业已经提出了购置低碳设备、为客户提供直接减少碳排放量的产品与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企业自身碳排放量等设想。调查结果还表明,一些中国供应商具备了辨识新兴市场机会、降低运营成本、根据物理的、法规的和其他的(声誉、市场)变化取得业内竞争优势的能力。(详见图4)随着碳信息披露项目开展的供应链项目成员逐步增多,企业碳计量与碳管理策略的信息透明度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要求,中国企业作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将面临同样的要求。碳信息披露项目开展的供应链项目邀请的中国内地供应商数量 85中国内地对碳信息披露项目的供应链项目做出回应的供应商数量 31公开范畴1排放信息的企业数量 23公开范畴2排放信息的企业数量 22将排放限额分配给客户的企业数量 17进一步管理他们自己的上游供应商的企业数量 66. http// http// 是15由自然变化产生的机遇16141210864207否 是由自然变化产生的机遇由政策变化产生的机遇15由其他变化产生的机遇1614121086420148由其他变化产生的机遇否 是16 174.3 通过创新降低成本与提高收入碳计量帮助企业了解各个运营环节的碳排放情况从而发现风险所在,这样企业便能够有效管理自身碳排放并通过实施能效提升项目达到降低风险与成本的目的。吉姆·斯坦威,沃尔玛公司的项目开发部主管,他曾在2006年发表声明称,碳信息披露项目帮助公司意识到食品商店制冷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公司卡车队还多,这一发现使得沃尔玛公司把减少碳排放的重点转移到了制冷环节。另外,霍美斯公司宣称通过碳信息披露项目,节约了近一千万英镑的开支。十八大提出了“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尽快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而目标的完成则依赖于科技创新。同样,企业也需要依赖科技创新完成绿色转型。碳计量帮助企业更清楚地认识企业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而科技创新则是帮助企业减排的有力工具。在已经使用一些相对简单直接的减排措施之后,科技创新将在“十二五”规划及未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鼓励企业全面开展低碳科技创新,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财政支持政策,如1.为节能产品提供补贴,如高能效电子产品;2.政府节能基金为低碳项目提供津贴;3.低碳公司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4.高能效、低碳运营的企业将得到津贴补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挑战往往与机遇共存,企业将科技创新看成是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建立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以能效与节能行业为例,根据2011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年度报表显示,业内共有企业3900家,2011年全年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人民币,而2005年时,业内仅有76家企业,当年的全年生产总值为47亿人民币。绿色产业在减排方面作用显著,该产业正逐渐成为加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激励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4.4投资者与市场透明度驱动投资者已逐渐认识到,企业的环境影响也将对企业财务造成实际性的影响,尤其是中长期影响。因此,全球投资者要求企业提供更多关于气候变化与自然资源策略的细节。公司股东及股东代表也通过决议,要求企业在年会中将碳披露信息、气候变化应对政策信息、减排目标作为主要组成部分7。这也反映了投资者更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当中,而企业通过加强信息公开与市场透明度等方法在投资联盟中建立良好信誉,使投资者对企业的常规管理标准充满信心。大量研究与数据表明,企业碳管理强度与企业股票表现存在潜在联系,这助长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碳管理策略的兴趣及对碳披露的需求。通过分析在“气候披露领导者指数”(CDLI)及“气候绩效领导者指数”(CPLI)中排名靠前的企业,不难发现,企业的财务业绩与企业气候变化信息披露跟表现存在一定联系。另外,自2010年起,“气候绩效领导者指数”中的34家企业的平均投资总回报率为15.9,而全球五百强的平均投资总回报率仅为6.4。2013年2月,管理着高达87万亿美元资产的722位投资者向超过5000家企业提出请求,希望这些企业通过碳信息披露项目系统公开其碳排放信息-这是首次出现如此之多投资者携手提出此请求的情况。自2006年起,“碳披露领导者数”中的52家企业的投资总回报率达67.4 而全球五百强企业的投资总回报率仅为31.1。7.As You Sow, Proxy Preview 2013, 第18-19页来源碳信息披露项目,2012年度全球五百强气候变化报告,第16-17页图6、图 7 “气候披露领导者指数”中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气候绩效领导者指数” 中企业的投资回报率(2010-2012年)20/07/1202/04/1202/01/1203/10/1101/07/1101/04/1101/01/1101/10/1001/07/1002/04/1001/01/1001/10/0930/06/0901/04/0901/01/0901/10/0801/07/0801/04/0801/01/0801/10/0702/07/0702/04/0701/07/0702/10/0602/07/0603/04/0602/01/0603/10/06Total Return usCDLI13 CDLII [2006-2012] RETURNS AGAINST OVERALL GLOBAL 500 POPULATION10G500100608020040-40-203530Total Return US2502/07/1201/06/1201/05/1202/04/1201/03/1201/02/1202/01/1201/12/1101/11/1103/10/1101/09/1101/08/1101/07/1101/06/1102/06/1101/04/1101/03/1101/02/1103/01/1101/12/1001/11/1001/10/1020151050-5-10-1514 CDLII [2010-2012] RETURNS AGAINST OVERALL GLOBAL 500 POPULATION10CPLIG500哈佛商学院的一份论文8抽取了180家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与从未采纳环境与社会保护相关政策的企业相比,那些自1993年便自愿采纳环境与社会保护政策的企业无论是在股票市场还是会计业绩上的表现均更为优异。另外一份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的研究(2012年)也指出,投资者更愿意对那些知道如何减少企业碳排放量的企业进行投资9。碳计量与碳报告是与透明度文化保持一致的一种特定实践,它能够在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