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的构建

返回 相似 举报
论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 前,低碳理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标,也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引擎和国际市场新的竞争焦点,一场以低碳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和国际经济竞争已经悄然来临 。深受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中国,如果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就能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更加理性科学 、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加持续稳定 。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制度体系历史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们应该从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出发,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从根源上解决造成社会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尽快构建一个全面合理 、科学有效的低碳经济制度体系,从根本上发挥制度体系的约束 、引导作用 。一 、低碳经济的基本涵义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源于 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力求解决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替代模式的背景下提出的 。随之,基于低碳理论的 “碳足迹 ”、“低碳技术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社会 ”、“低碳城市 ”等一系列新概念 、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系统理论研究也由此展开 。目前人们通常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产业转型 、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经济,人们通常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 、高效益为基础,以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产业转型 、新能源开发为手段,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清洁能源为核心,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就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一场涉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二 、低碳经济的典型实践与经验启示就低碳经济发展实践而言,近年来虽然各国采取的模式和措施有所不同,但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基本一致,为低碳经济长远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1.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自 2003 年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之后,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实践创新始终走在国际前列 。2008 年颁布了 气候变化法案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长期法律约束性框架的国家 。到 2050 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比于 1990 年消减掉60,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家 。英国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低碳经济时代,单纯依靠行业 、企业以及整个社会自动自发节能减排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予以规划,尤其是要明确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和战略角色,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引导,通过立法规划 、政策引导 、激励保障等措施,确保国民经济在低碳的轨道上正确运行 。2.以美国为代表的技术支撑模式 。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虽至今尚未签署 京都议定书 ,但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实践应用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2007 年 7 月通过的低碳经济法案 ,提出了建立一个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9 年 1 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投资重点的 “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 ”; 2009 年 6月,美国通过了 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美国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 。美国的实践告诉我们,低碳经济不仅是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更是国际政治领域的较量 。发达国家基于工业文明时代的原始积累为摒弃高碳经济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技术标准 、规则设计上拥有绝对话语权,这对于仍需要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以丹麦为代表的绿色能源模式 。丹麦资源短缺并基本依赖进口,长期致力于能源结构转型 、建立绿色能源模式,逐渐形论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的构建*高 飞,刘亚丛(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摘 要 】 文章立足于低碳经济的典型实践和理论基础,从战略规划 、激励约束 、实践创新 、文化价值以及 “碳政治 ”应对等角度,提出了构建我国刚性的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的战略思路和框架体系以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关 键 词 】 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理论基础;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768( 2011) 03- 0001- 03【收稿日期 】2010- 05- 16*2009 年度内蒙古人才开发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高飞( 1977-),女,内蒙古海拉尔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刘亚丛( 1968-),男,辽宁朝阳人,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经济法学 。生产力研究 No.3.2011本 刊 特 稿生产力研究譹成 了由政府 、企业 、科研 、市场关联 、互动的绿色能源技术开发社会支撑体系,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跑者和绿色能源开发的领先者 。按照丹麦预测,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将达到 36,其中风力发电占大部分;到 2030 年能源构成将是风能 50,太阳能 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35。丹麦的远景目标是,到 20502070 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丹麦的实践告诉我们,虽然迄今为止,人类尚未找到一条能满足人类永无止境的文明追求的清洁能源之路,但开发可再生能源 、绿色能源将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动力,必须以长远战略眼光构建新一代能源体系 。4.以日本为代表的低碳社会模式 。作为 京都议定书 的发起国和倡导国,日本 2008 年 6 月提出了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 “福田蓝图 ”,标志日本低碳战略正式形成;同年 7 月 26 日,日本通过了 “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明确阐述了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以及为此所需要作出的各种努力; 2009 年 4 月,日本又公布了 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 政策草案,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 、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 、消费 、投资 、技术革新等方面 。日本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主导创建 “低碳社会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倡富足而简朴的生活方式,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保持和维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 。三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与评价指标(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低碳经济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4 年 3 月 21 日正式生效的 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和 1997 年 12 月制定的 京都议定书 。上述两个国际公约,为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搭建了一个基本框架 。此后,学者们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 。追根溯源,低碳经济与之前出现的循环经济 、绿色经济一脉相承,并称 “环保三胞胎 ”,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系统理论 。就生态经济学理论而言,主要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生态需求 、生态价值理论 、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内容,探求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构建 “社会 经济 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低碳经济提供了研究对象 、理论原理以及研究目的,即低碳经济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为理论原理,以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而系统理论则是着眼于世界的复杂性,通过对其他组织系统和自组织系统的研究,确立系统观点也即复杂性方法论原则 。系统理论为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即低碳经济发展以地球系统观为基础,将生态文明思想在经济领域全面付诸实践 。(二)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目前,学者们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系统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可行性,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和评价指标,等等 。其中主要以生态足迹论 、脱钩发展论和 “过山车 ”发展论为代表 。1.生态足迹论 。主要从人口规模 、物质生活水平 、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来揭示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就是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空间面积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生态足迹分析指标为度量可持续性程度提供了一杆“公平秆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研究发现,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仅为 1.6 公顷,远低于 2.2 公顷的世界平均水平;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经计算仅为人均 0.8 公顷,这意味着我国消耗了相当于其自身生态系统供给能力两倍的资源 。我国生态足迹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应对生态安全危机,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不仅是应对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应对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发展危机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脱钩发展论 。主要从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来揭示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 、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 、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 “倒 U”型,这就是脱钩发展论 。 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脱钩过程虽然长期复杂,但是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但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必须要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借助于技术创新来实施能源革命,促进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 。中国实现脱钩发展两个路径一是实行强制脱钩,在 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宣布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 4045,并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实现相对脱钩,即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的相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而向经济驱动力呈现稳定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的绝对低碳经济发展转型 。3.“过山车 ”发展论 。主要是从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过程揭示低碳经济的形态特征和发展态势 。“过山车 ”发展论也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论证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 、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 GDP 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 GDP 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 。同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还表明,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期 。从我国工业文明发展进程来看,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仍未到达经济高位发展的倒 U型轨迹拐点,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忽视或是制约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也就是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逾越发展阶段和脱离基本国情,必须在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下,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扎实有序推进 。四 、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体系的构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刚性制度体系构建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我国而言,我们认为更需要从刚性制度体系层面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构建低碳经济战略规划制度体系低碳经济的稳步前行,关键在于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当前,政府应当进一步明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和战略角色 。从战略层面,应当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和手段,将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本着 “短期有效 、长期有利 ”的发展思路,把节能减排的各项约束性指标融入到国民经济的各项指标当中,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指导和引领政府 、企业 、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推动发展策略从 “GDP 优先 ”向 “环境优先 ”转变,推动国家经济从 “高碳经济 ”譺向 “低碳经济 ”转型,进而向 “低碳社会 ”转型 。从立法层面,应当尽快制定低碳经济专门法 低碳经济基本法 ,对低碳经济理念 、节能减排目标 、能源开发利用 、碳交易等低碳经济行为进行全方位规范,形成促进 、规范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从根本的意义上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构建低碳经济激励约束制度体系低碳经济不可能自动实现,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约束和激励保障作用 。首先,应当建立优先发展低碳产业的机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 、融资优惠 、设立低碳基金等措施,加大低碳经济激励力度,全力促进低碳产业迅速兴起,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其次,应当建立高碳产业退出机制,逐步提高准入门槛,严格高碳产业环境评测前置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新增能耗和新增碳排放;要以开征碳税为政策调控杠杆,建立起一整套碳税 、燃油税等组成的低碳经济税制体系,限制高碳产业发展 、进而迫使高碳产业主动退出,以合法的方式规避国外二次征收碳关税;要通过建立绿色认证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引导企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化石能源消耗 。最后,应当建立碳排放转移支付机制,按照全面有区别的责任,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划分,发达地区较之欠发达地区应当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低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 。(三)构建低碳经济实践创新制度体系低碳经济发展要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结合,既要在充分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抄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又要勇于探索创新求变,推进节能减排各项承诺落到实处 。首先,应当建立低碳领域技术创新机制,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加大低碳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产学研合作,设立创新基金,力争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上取得领先优势 。其次,应当建立典型示范引领机制,通过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 、低碳生态城市,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工程等等,增加低碳经济重点开发项目,辅以资金 、技术 、税收等方面必要的支持和倾斜,全面启动低碳经济创新实践,积累和丰富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并将其成功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以良好的典型示范效应引领和促进经济转型 。(四)构建推行低碳经济文化价值的制度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并不仅仅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人们的消费观念 、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以及对于低碳生活的参与程度同样可以对低碳经济的顺利推进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应当大力倡导勤俭节约 、绿色消费的理念,培养和引导人们的低碳生活方式,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人们的衣 、食 、住 、行 、用等各个环节,号召人们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从而使低碳理念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 。其次,应当大力推行刚性控制高碳消费的理念,可以考虑对于高碳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惩罚性重税,用于对于低碳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鼓励和引导 。最后,应当大力推行 “碳标签 ”制度,建立统一标准的碳排放评价 、评级以及认证机制,在消费品包装上标识 “碳标签 ”,将商品产销用等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情况置于公众的视线之下,培养消费者的监督意识和消费习惯 。(五)构建国际 “碳政治 ”应对制度体系梅森纳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实际是政治和体制上的 。各国围绕 “碳排放权 ”展开的全球政治博弈,由此形成全新的 “碳政治 ”。在 “碳政治 ”背景下,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必须积极进行应对 。首先,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争取碳博弈的主动 。要更加注重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尤其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配套激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 、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激励措施 。要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缩减稀土 、铁矿石等资源出口,增强与发达国家在资源和技术领域的对话,以资源换技术,迅速提升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低端地位 。要积极应对碳关税的挑战,实现国家碳税与国际碳关税的对接,以合理 、合法的方式规避碳关税,尤其是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合作,参与国际 “碳政治 ”,左右碳规则 、法律标准 、技术标准的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争取碳博弈的主动 。其次,应当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减少我国碳排放总量 。发展低碳经济,除遏制高碳产业以减少碳排放外,还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调整以及植树造林等措施进行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就是通过将造林 、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加强森林管理,扩大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挥森林的碳汇潜力,以达到减少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目的 。总之,作为人口大国 、经济大国,中国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诸多 “碳问题 ”。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来说,还是从国际 “碳政治 ”的挑战角度来说,构建一个刚性的低碳经济制度体系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这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同样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从战略规划 、激励约束 、实践创新 、文化价值以及 “碳政治 ”应对等角度,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 .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 .[2] 蔡河山,徐文彬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生态足迹法 [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26( 2) .[3] 钟玉锋,崔风暴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J].生产力研究, 2010( 3) .[4]程恩富,王新建 .中国可持续发展 回顾与展望 [J].中州学刊, 2009( 5) .[5] 刘传江,冯碧梅 .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J].学习与实践, 2009( 1) .[6] 冯之浚,周荣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0( 4) .(责任编辑 X 校对 Q)譻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