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 三 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 1 月 15 日成都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I 目 录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 1 -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1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4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 4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 5 - 第三章 发展目标 - 6 - 第二篇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 - 10 - 第一章 全面推动创新创业 . - 10 - 第一节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 10 - 第二节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 11 - 第三节 推动创新创业要素聚集 - 12 - 第二章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 12 - 第一节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12 - 第二节 提升校院(所)地协同创新能力 . - 13 - 第三节 强化政府创新创业引导力度 . - 14 - 第三章 加快创新驱动重点区域建设 - 15 - 第一节 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 . - 15 - 第二节 推动成都科学城突破发展 - 15 - 第三节 推动全域创新协同发展 - 15 - 第四章 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 16 - 第一节 增强创新创业主体动力 - 16 - 第二节 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支持 - 16 - 第三节 完善军民深度融合机制 - 17 - 第四节 完善创新创业开放机制 - 17 - 第五节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 18 - 第三篇 加快建设开放门户 . - 19 - 第一章 构建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 . - 19 - II 第一节 建设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 - 19 - 第二节 建设国际 性区域铁路枢纽 - 20 - 第三节 建设国家区域性高速公路枢纽 . - 21 - 第四节 完善对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 - 22 - 第二章 加快建设国际区域物流中心 - 23 - 第一节 打造便利快捷的物流体系 - 23 - 第二节 着力完善现代口岸体系 - 24 - 第三节 创新口岸大通关机制 - 24 - 第三章 加快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 - 25 - 第一节 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 - 25 - 第二节 推进泛成都经济区合作 - 26 - 第三节 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 27 - 第四节 推进 “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 ”合作 - 27 - 第五节 参与多区域协同发展 - 27 - 第四章 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 - 28 - 第一节 依托 “一带一路 ”战略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 - 28 - 第二节 全面推动国际交往合作 - 29 - 第三节 营造城市国际化良好环境 - 29 - 第四篇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 31 - 第一章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 - 31 - 第一节 突出发展产业 . - 32 - 第二节 加快发展产业 . - 33 - 第三节 优化发展产业 . - 34 - 第二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 35 -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36 -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 . - 38 - 第三章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 - 41 - 第一节 着力提升农业附加值 - 41 - 第二节 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 41 - III 第三节 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 - 42 - 第四章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 - 43 - 第一节 推进高端化发展 . - 43 - 第二节 推动绿色化发展 . - 44 - 第三节 推进标准化发展 . - 44 - 第四节 推进品牌化发展 . - 44 - 第五节 提升企业竞争力 . - 45 - 第五篇 加快市域空间转型升级 . - 46 - 第一章 优化全域成都主体功能分区 - 46 - 第一节 优化主体功能分区 - 46 - 第二节 明确主体功能区发展导向 - 48 - 第三节 创新主体功能区体制机制 - 48 - 第二章 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 49 - 第一节 完善 “双核共兴、一城多市 ”网络城市群 - 49 - 第二节 形成 “一轴双核六走廊 ”城镇空间格局 - 50 - 第三章 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 51 - 第一节 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布 局 - 51 - 第二节 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 53 - 第三节 优化都市现代农业空间布局 . - 54 - 第六篇 加 快提升城市功能 . - 55 - 第一章 高品质发展中心城区 . - 55 - 第一节 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 - 55 - 第二节 优化中心城区功能体系 - 55 - 第三节 实施 “小街区规制 ” - 56 - 第二章 加快发展天府新区 . - 56 - 第一 节 加快天府新区直管区发展 - 57 - 第二节 推动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发展 . - 57 - 第三章 推进新型卫星城独立成市 - 58 - 第一节 加快承接中心城区转移功能 . - 58 - IV 第二节 提升卫星城公共服务水平 - 59 - 第三节 创新卫星城管理体制 - 59 - 第四章 提升区域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 . - 59 - 第一节 完善区域中心城城市功能 - 60 - 第二节 强化区域中心城产业支撑 - 60 - 第五章 完善小城市和特色镇功能 - 60 - 第一节 完善小城市综合配套功能 - 60 - 第二节 加快建设特色镇 . - 61 - 第六章 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 61 - 第一节 推进 “小组微生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 - 61 - 第二节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 62 - 第三节 强化新村建设管理机制创新 . - 62 - 第七章 优化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 62 - 第一节 推进轨道交通加密成网 - 62 - 第二节 完善市域高快速公路网体系 . - 64 - 第三节 推进干线公路联网畅通 - 65 - 第四节 积极推进公交都市建设 - 65 - 第八章 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 66 - 第一节 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 - 66 -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67 - 第三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67 - 第四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67 - 第九章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 69 - 第一节 强化常态长效管理 - 69 - 第二节 突出薄弱区域环境管理 - 69 - 第三节 健全城市综合管理体系 - 69 - 第七篇 加快信息化深度融合 . - 70 - 第一章 建设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 70 - 第一节 提升改造基础网络 - 70 - V 第二节 提升应用基础设施 - 70 - 第三节 有序推进 “三网融合 ” - 71 - 第二章 以信息化深度融 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 71 - 第一节 加快推进 “成都智造 ”发展 . - 71 - 第二节 全面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 - 72 - 第三节 以信息化加速农业现代化 - 72 - 第三章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 - 73 - 第一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 - 73 - 第二节 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 73 - 第三节 推进政府服务管理高效化 - 74 - 第四节 推进便民服务普惠化 - 74 - 第八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 77 - 第一章 优化城乡生态体系 . - 77 - 第一节 优化市域生态保护格局 - 77 - 第二节 加快划定空间管理红线 - 78 - 第三节 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 - 78 - 第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 79 - 第一节 全面加强节能降耗 - 79 - 第二节 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 79 - 第三节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 79 -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80 - 第三章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 - 81 - 第一节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 81 - 第二节 加强水污染防治 . - 81 -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 - 82 - 第四节 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 82 - 第五节 提升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能力 . - 82 - 第四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83 - 第一节 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 83 - VI 第二节 改革生态环保行政管理机制 . - 83 - 第三节 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 - 84 - 第四节 创新监督考核机制 - 84 - 第九篇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 - 87 - 第一章 提升全民教育质量和水平 - 87 - 第一节 全面推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 . - 87 - 第二节 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 88 - 第三节 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 89 - 第二章 提升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 - 90 -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 - 90 - 第二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91 -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91 - 第三章 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 93 - 第一节 创新优化人口管理 - 93 - 第二节 积极发展福利和老年事业 - 93 - 第三节 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权益 . - 94 - 第四章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 95 - 第一节 推进健康成都建设 - 95 - 第二节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 96 - 第五章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 97 -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配 置均衡 . - 97 - 第二节 推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 - 98 - 第六章 实施精准扶贫 . - 98 - 第一节 加强相对贫困 户扶贫攻坚 - 98 - 第二节 实施相对贫困村精准扶贫 - 99 - 第十篇 全力提升城市人文魅力 . - 101 - 第一章 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 - 101 - 第一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101 -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创建 - 101 - VII 第二章 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 . - 102 - 第一节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 102 - 第二节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 102 - 第三章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 102 - 第一节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 103 - 第二节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 103 - 第四章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 - 103 - 第一节 塑造凸显文化底蕴的城市品牌 . - 104 - 第二节 加强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保护 . - 104 - 第三节 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 . - 104 - 第四节 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 104 - 第十一篇 深入推进法治成都建设 - 107 - 第一章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 - 107 -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 107 - 第二节 完善地方法规规章 - 107 - 第三节 切实保障司法公正 - 108 - 第二章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 - 108 - 第一节 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 108 - 第二节 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 - 109 - 第三节 完善行政执法体制 - 109 - 第四节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 - 109 - 第五节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 - 110 - 第三章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 - 110 - 第一节 增强全民法治意识 - 110 - 第二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 111 - 第三节 建设完备的普惠型法律服务体系 . - 112 - 第十二篇 推动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 - 113 - 第一章 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 - 113 - 第一节 深化国有资本配置改革 - 113 - VIII 第二 节 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机制 . - 113 - 第三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14 - 第四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 114 - 第五节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 115 - 第二章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115 - 第一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115 - 第二节 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 - 116 - 第三节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 116 - 第四节 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 117 - 第三章 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机制 - 117 - 第一节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 117 - 第二节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 118 - 第三节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118 - 第四章 健全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 . - 118 - 第一节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 119 - 第二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120 - 第三节 探索城乡一体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 - 120 - 第四节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120 - 第五节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示范 - 121 - 第十三篇 切实有效保障规划实施 - 122 - 第一章 完善规划体系 . - 122 - 第二章 营造良好氛围 . - 123 - 第三章 开展评估考核 . - 123 - 名词解释 . - 125 - - 1 -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 三 五 ”时期( 20162020 年), 是成都 高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 胜 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 本纲要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 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 公共服务、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环境保护 职责的重要依据, 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 。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 目标 “十三五 ”时期,必须 深入研究全市发展的阶段和面临 的 问题, 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二五 ”时期, 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 ,紧紧围绕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的目标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 完成了 “十二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实现了经济发展高位求进的历史跨越,推动了现代产业综合实力的量质齐升,提升了西部特大中心城市 的功能品质,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开创了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崭新时代,取得了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巨大进步, 站上了 “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 ”的新起点,开创了成都科学发展新局面。 - 2 - 专栏 1 “十二五 ”时期发展成效  实现了经济发展高位求进的历史跨越 。 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提前实现了 GDP 过万亿和人均 GDP 过万美元的目标, 全 市 GDP 从 2010 年的 5551.3 亿元提升到 2015 年的 10801.2 亿元, 连续跨过 5 个千亿台阶, 人均 GDP 达到 12085 美元,成为全国九个超万亿元的城市之一 。 地方公共财政 收入 1139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6.2 亿元,同比增速均超过同期 GDP增速,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 推动了 现代 产业 综合 实力 的量质齐升 。 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构建,重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领跑市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重要支撑,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 5.144.750.2 调整为 3.543.752.8;电子信息、汽车、机械、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过千亿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升,金融、会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  提升了西部特大中心城 市的功能品质 。 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北城改造促进城市二元结构加快转型,城市格局 加快 从单中心向双核共兴突破 步伐 。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更加凸显 , 城市交通开始迈入地铁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环城生态区、 “四改六治理 ”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的城市形象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超过 70,进入城镇化成熟期。  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 。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 深入推进 ,统筹城乡、简政放权、科技体制、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示范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创业天府 ·菁蓉汇 ”品牌活动持续开展, 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进展, “成都创业、创业都成 ”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 开创了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崭新时代 。 国际(地区)航线达 85 条, “蓉欧快铁 ”实现双向 加密稳定运营,中亚班列稳定开行 ,在中西部率先实施 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外国政府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达 15个,联通世界的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公路枢纽和口岸服务中心地位日益凸显。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 、世界机场城市大会、中国 国际物流节 等重大盛会成功举办。 268户世界 500强企业落户成都,数量稳居中西部首位,经济开放度日益扩大,被评为 “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 ”、“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  取得了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巨大进步 。 城乡居民收入 年均增速 保持两位数增长,到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33476 元、 17690元,高于 GDP 增长速度;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治理更加现代,初步实现 “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 ”,蝉联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首位。 - 3 - 专栏 2 “十二五 ”规划 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十二五 ”规划目标 值 2015年预计值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000,年均 增长 12左右 10801.2,年均增长 11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10000 12085 3 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3 2.3 4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万人) 6 12 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 14 6 居民预期寿命(岁) 78.5 78.7 7 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 ) ≥12△ 13.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12左右△ 11.1△ 8 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 ) < 4 < 4 9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50] [114] 10 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0] [216.6] 1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98 12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 30]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16] [16] 1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8] [18] 15 主 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化学需氧量 [3.9] [14] 氨氮 [5.5] [18] 二氧化硫 [6] [6] 氮氧化物 [14.9] [14.9] 16 森林覆盖率( ) 38 38.4 17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 ) 25△ 5.4△ 18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 ) 15△ 10.8△ 19 落户成都 的世界 500强企业(家) > 210 268 注带 []为 5年累计数,带 △ 为 5年平均增速。 “十三五 ”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 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作为西部 区域 中心城市,成都市承担着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 加快发展、 转型发展的重任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 必须 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 4 - 专栏 3 “十三五 ”时期 成都发展 面临 的内外环境 “十三五 ”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形成 ,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随着国家重大战略新布局将发生重塑更新,区域核心城市在更大领域和更广范围辐射引领的作用更加明显。 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发展迈入 “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 ”的新阶段,步入持续发展新轨道。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突出问题,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仍然是主要任务,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发展环境方面,国家战略重点布局点多面广、竞争加剧,在同类城市中保持发展优势、在中西部城市中保持领先优势面临较大压力,竞争新优势尚未充分厚植;发展 任务方面,面临做大经济总量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保持整体竞争力与刚性约束从紧、圈层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等矛盾依然突出;发展动力方面,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创新驱动尚未成为发展的主引擎;群众期盼方面,民生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欠均衡;治理能力方面 ,社会治理新旧矛盾交织,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城市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 国家实施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批准天府新区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为 国家自 主创新示范区,中韩、中德、中法等国际产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为成都市 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 ”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抓好创新驱动、融入 “一带一路 ”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5 - 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谱写伟大中国梦成都篇章奠定决定性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全市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 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推进系统全面创新,推动区域、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改革促开放,全面融入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立足西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努力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全面依法治市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经- 6 - 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十三五 ”时期 ,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 努力, 高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 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初步 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具体目标是 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010年的三倍以上 ;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步伐加快 , 建设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全国 服务业核心城市 ,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2.742.854.5; 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副省级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巩固提升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 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达到 4,每万人 发明专利拥有量 达到 25件,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建设国家门户城市。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点城市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完善,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6.5,初步建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建设美 丽中国典范城市。 以 “双核共兴、一城多市 ”的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加快形成, 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加快 成 为 独立- 7 - 成市的新城区, 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轨道交通加密成网,宜居宜业水平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0;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发展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 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成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现代治理先进城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 效的制度体系,城市治理的 科学化、 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建设幸福城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 ,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 到 55,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五年,必须 准确 把握市情特征和时代要求,抢抓发展机遇,科学确定发展路径,坚持创新发 展,增强发展 新 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坚持开放发展,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共享发展,顺应人民新期待, 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 - 8 - 专栏 4 “十三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预计值 2020年 指标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801.2,年均 增长 11 达到 2010年的 三倍以上 ,年均 增长 7.5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人) 12.6* 16 预期性 3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 3.543.752.8 2.742.854.5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946.2 9000 预期性 5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投入强度 ( ) 2.3 4 预期性 6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 25 预期性 7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2 67 预期性 8 互联网普及率( )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85 90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84 95 9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 14.5 约束性 10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 5.4△ 10△ 预期性 11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 10.8△ 6.5△ 预期性 12 国际(地区)航线(条) 85 ≥100 预期性 13 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4200 6700 预期性 14 城镇化率(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71.3 77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62.4* 70 15 耕地保有量 (万亩) 632.44 614.7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55] 完成省政府 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6] 完成省政府 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8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30.8 持续提高 约束性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8] 完成省政府 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20 森林 发展 森林覆盖率( ) 38.4 40 约束性 森林 蓄积量(万立方米) 2914 3110 21 空气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58.6 完成省政府 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PM2.5浓度下降( ) - 9 - 22 地表水质量 岷江、沱江流域成都段水质优良比例( ) 66 完成省政府 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劣 V类水体比例( ) 21* 23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化学需氧量 [14] 完成省政府 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氨氮 [18] 二氧化硫 [6] 氮氧化物 [14.9] 24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速( ) 11.1△ 不低于 GDP增速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速( ) 13.7△ 高于 GDP增速 2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14] [100] 预期性 26 城 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户) [59965] [60300] 约束性 27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7 79.4 预期性 28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全覆盖 约束性 29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 97 全覆盖 约束性 30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 54.4* 55 约束性 注 1.带 []为 5年累计数据, 带 △ 为 5年平均增速, 带 *为 2014年数据 。 2.耕地保有量 2015年最终数据以国土资源部审核通过的数据为准 。 - 10 - 第二篇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系统 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 , 加快 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步伐 , 加快建设 国家创新型城市 , 建成 具有 国际影 响力的区域创新 创业 中心。 第一章 全面推动创新创业 大力实施 “创业天府 ”行动计划, 以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强化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重点,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到 2020 年,建成中西部规模最大、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群落, 新 设立 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 金 100只 以上, 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 到 400 家,载体面积 2000 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创业者规模突破 20 万人。 第一节 建设创新 创业 人才队伍 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 , 依托各类孵化载体建设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探索建立 “学业 创业 ”双导师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 引导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设立 “技术转移 创业孵化 ”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支持 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在蓉 领办企业。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 , 探索建立 “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 ”的创新创业人 才引进模式。 深入实施 “成都人才计划 ”, 鼓励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四川省 “千 人计划 ”长期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在蓉创新创业, 吸引和聚集科技创 新 殿堂级大师、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11 -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天使投资机构设立连续创业者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企事业人员连续创业。 第二节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依托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园区(基地)等力量,鼓励建设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完善 “创业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 产业园 ”的 创新 创业孵化体系。充分利用特色街区、楼宇等存量载体资源 , 大力发展低 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 “众创空间 ”和 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成都。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工业总部、闲置楼宇和厂房转型成为各类孵化载体,支持建设专业领域创投基金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创业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发展。围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器。 专栏 5 创新创业载体 建设重点工程  新型孵化器建设工程 支持 中心城区 ( 高新区 ) 、天府新区 和龙泉( 成都经开区 )、双流、郫县 、崇州 等有条件的区域,打造 “孵化器 宿舍 ”、 “孵化器 商业空间 ”等创业社区。支 持发展西南交大创客中心、成都创客坊 、天府创客 、郫县创客小镇 、崇州 “互联网 众创空间 ”等一批创客空间。支持建设创业场、游戏工场等一批 “孵化 创投 ”模式的新型孵化器。  专业孵化器优化建设工程 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建设天府软件园、天府生命科技园、 成都国际医学城、 移动互联网大厦、国家信息安全孵化器、东郊记忆新媒体产业园、青羊电子商务产业园、 龙泉汽车城、 崇州大数据产业园 、成都航空动力军民融合产业园 等一批专业孵化器。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蓉设立专业孵化器,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维一体的创新创业孵 化体系。  新兴产业 加速器建设工程 围绕四川省航空与燃机、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成都市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为孵化毕业企业提供更大的研发和生产空间、更完善的技术支撑和商务服务。 - 12 - 第三节 推动创新创业 要素 聚集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平台,常态化开展 “创业天府 菁蓉汇 ”创业活动,提升菁蓉汇、菁蓉创享会、菁蓉训练营三大平台功能,高水平举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创业活动,着力打 造覆盖创业生态全要素、促进全球创新创业要素流动和成果交易的品牌性盛会。 探索推进公益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结合的模式,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要素大市场, 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 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交易、研发设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链。 第二章 大力提升创新 创业 能力 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创新, 激发 和提升 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 潜力 和 能力。 到 2020 年,全市 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达到 80 个以上, 科技企业达 到 10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2000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 达到 2.2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占 全市专利申请量 比例 超过 70。 第一节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鼓 励 龙头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前沿新产品新技术,参与重大科研国际分工。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打造吸引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和 创新 商业模式,创制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以合作研发推广、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办科技企业等多种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