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评价和建议.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评价和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评价和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评价和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评价和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评价和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评价和建议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低碳转型,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当前,我国七省市试点碳交易,其目的是为了区域碳市场交易经验可以成功复制到全国。本文紧密跟踪总结了我国七个碳市场试点地区的设计思路和发展现状,厘清我国碳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为进一步改进我国碳市场设计提供参考的同时,为我国当前碳市场的总体路线制定提供建议。 一、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碳市场发展情况 7 个碳交易试点的省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设计 各区域碳交易市场制度,积极探索碳交易市场建设。目前, 7个省市都已经在原有产权交易所的基础上,分别成立环境交易所,经营碳排放权交易业务。 1、碳交易覆盖行业 如表 1 所示,从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的行业选择来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北京和深圳,由于高耗能产业较少,因此将高耗能企业外的其他主体纳入碳市场。如北京除了企业外,还将事业单位纳入覆盖行业。深圳则覆盖了建筑物和公共交通行业。第二类是上海,对于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设置了两个不同的碳市场门槛。第三类是天津,广东和湖北。高耗能产业比重大,主要将高耗能产业纳入。从纳入碳交易企业的个数来看,高耗能企业较多的地区纳入碳交易的企业数量较多,高耗能企业较少的地区纳入的较少。深圳纳入碳市场的企业个数最多,达到 635 个。最少的是天津,只有 130 个。 2、配额分配方式 从目前各地区碳排放交易的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基本都是免费为主,适时推行拍卖等有偿方式。在免费配额发放方式上,试点地区有侧重采用历史法 “祖父原则” ,如北京、广东、湖北和重庆。有的侧重采用行业基准线法,如深圳。有的侧重采用企业历史排放水平同时辅助行业基准线法则的方法进行碳排放权的配额分配,如天津和上海 。尽管不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配额分配方式,但为了激励企业参与碳交易,在试点的初期,各地区都给予了企业较为宽松的配额,这也符合碳市场循序渐进发展的规律。 表 1 各试点地区碳市场覆盖行业 地区 覆盖行业 起征点 企业个数 北京 电力、热力、制造业、建筑业、事业单位和大学。 2009-2011 年,年均直接,或间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1 万吨(含)以上的固定设施排放企业(单位) 。 400 天津 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等重点排放行业 . 2009 年以来年均排放二氧化碳 2 万吨以上的企业或单位纳入试点初期市场范围。 130 上海 工业涉及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行业;非工业涉及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行业。 工业行业中, 2010-2011 年中任何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万吨及以上(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重点排放企业被纳入试点范围,非工业行业中,2010-2011 年中任何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万吨及以上(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重点排放企业被纳入试点范围, 191 深圳 工业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 635 个工业企业,200 个建筑物。 重庆 重庆碳交易 的试点企业主要集中在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等 6 个高耗能行业。 230 广东 包括水泥、钢铁、电力、石化,再逐步在第二阶段扩展到陶瓷、纺织、有色、塑料、造纸等十多个工业行业,。 2011-2014年任一年排放 2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 1 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将被纳入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范围。 239 湖北 钢铁、化工、水泥、汽车制造、电力、有色、玻璃、造纸等高2010年至 2011年中任何一年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6 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工153 能耗、高排放行业。 业企业。 数据 来源作者收集整理 3、碳交易量和碳价走势情况 从碳交易量来看,由于湖北的纳入碳交易的企业排放的门槛较高,覆盖的排放量大,因此,湖北的交易量最大,截止今年 7 月份,湖北碳交易量达到 443.5 万吨。交易量第二位的是北京,主要是由于北京碳交易比较活跃,从而提升了交易量,北京的碳交易量接近 200万吨。上海和深圳的交易量也较大,也都达到了 150 万吨以上。广东、天津和重庆的碳交易量较低,在 100 万吨以上。 从最新的碳价来看,中国碳市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北京给予未按时履约企业一定的宽限期,使得北京碳市继续活跃,从而使得2013 年配额均价继续创出历史新高。上海、深圳的控排企业已完成2013 年的履约义务,碳市冷清几近冰点,碳价有所回落。其他地区(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碳价较低。从均价来看, 7个碳试点地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碳价较高且较为稳定的地区,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和广东。一类是碳价较低的地区,主要包扩天津、湖北和重庆。 表 2 七大碳交易试点的交易量和碳价情况 最新碳价(元 /吨) 平均碳价(元 /吨) 累计成交量 万吨) 累计成交额 万元) 北京 77.0 48.9 195.2 9545.2 上海 39.4 39.2 155.3 6091.7 深圳 58.5 70.4 153.6 10810.4 广东 44.4 58.9 99.7 5866.8 天津 20.7 30.0 26.0 782.7 湖北 24.0 23.8 443.5 10569.4 重庆 30.7 30.7 14.5 445.8 数据来源七大碳交易试点交易所网站 二、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来看,首先,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这就为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且,中国政府在政策推行上有较强的执行力,这为 碳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其次,中国经济面临重要转型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低碳发展为碳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大机遇。而且,中国现有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下的巨大减排潜力为中国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再次,如前面分析,目前中国七省市的碳交易试点在 2014 年的交易量稳步增长,交易价格稳步增长,交易机制不断完善,这对为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未来全国统一碳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挑战来看,中国碳市场目前处于“紧锣密鼓”的试点阶段。但是,中国的碳市场能否按照计划进行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一,国际环境的 不确定性,国际碳市场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下迎来了一阵寒流,欧盟碳市场低迷不振,澳大利亚最近还取消了碳税政策。我国碳市场的发展进度也会受到国际碳市场疲软的拖累。第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推行碳市场的进度和力度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第三,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在交易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于未来统一全国碳市场也是一个挑战。而且,中国碳市场发展的硬件环境不足,缺乏详细准确的基础数据, MRV 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涉及碳排放交易第三方的核证机构有待进一步培育。缺乏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专业人才、专家队伍。第四 ,中国的能源市场受到政府管制,使得碳价不能有效传递,从而使得碳价不能反映真正的企业减排成本和潜力。 三、中国未来碳交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根据七个试点地区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中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对策给出了以下建议 1、循序渐进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 结合中国当前碳市场试点建设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有计划性的分步行动,逐步完善碳市场建设所需条件,积累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碳市场方案。第一步,开展地区排放清单与能源消耗的摸底工作,开展各地区自愿碳交易试验。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基础 数据的收集,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自愿碳市场的交易过程,使相关各方面单位都获得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高。第二步,设计全国范围内的碳市场总体发展方案。当各地区的碳交易系统能够进行正规化的平稳运行后,开展全国总体方案的设计。第三步,开展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此阶段各地方碳交易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都应当已在本质上获得解决。各地方强制性交易市场已经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运行,并取得一定抑制排放和降低成本的效果。全国碳市场建设阶段的任务是解决更大范围的协调问题。 2、发展多层次的碳市场 我国碳排放呈现 出排放量大、区域分散大、排放源多的特点。因此,仅仅靠一种类型的碳市场对减排的贡献有限。因此,在推进政府为主导的双强制碳市场的同时,也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加入一些减排领域,构建单强制和零强制的碳市场。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综合力量,编织出以双强制为主,单强制和零强制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温室气体减排网络。 3、加快能源市场化改革 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是通过碳价的价格信号来促进企业的节能行为,目前中国的能源管制尤其是电价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减排成本的传递。因此,未来应借助全国碳市场逐步推进的机遇,逐步尝试放开能源市场 的价格管制,将环境成本内生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从而提高企业自主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的深入,还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 4、大力扶植相关产业,有力支持碳市场发展 对于中国碳市场建设而言,与低碳相关的产业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只有低碳相关产业、服务和低碳技术产生了突破性的转变,中国才不会在世界低碳潮流中落后,碳市场的建设也就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低碳产业发展与碳交易市场建设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低碳产业发展能够给碳市场提供发挥功 能的基础环境,反之,碳市场的运行能够促进相关低碳产业的良性发展。在低碳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转向的风向标的时候,及时调整发展思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朝阳产业的培养是最为重要,也是需要进行系统的和长期努力的工作方向。 (经济预测部 蔡松锋)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