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行性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行性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行性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行性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行性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行性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 The China Sustainable Energy Program 能 源 基 金 会 The Energy Foundation 项目成果报告系列 Technical Report 中 国建筑行业碳排 放权交易制 度 可 行 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Carbon Trading Scheme in Building Sector in China 住房和城 乡建设 部科技 发展促 进中 心 2013 年 3 月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i 摘 要 1997 年签订的 京都 议定书 使包括 二氧化 碳在内 的温室 气体 的排放行 为受到 限制, 导致碳排 放权变 得稀缺 , 从而 催生了 全球的 碳 市场和碳 排放权 交易。 近 几年, 在 京都 议定书 框架体 系的安 排下 , 碳交易已 逐步成 为各国 温室气 体减排 政策的首 选工具 。 在国际碳交 易体系 中,中 国目前 是全球 CDM 市场 最大的 供应方 , 然而 CDM 在建筑 领域发 展缓慢, 除了 CDM 机制 本身的 局限性 外, 建 筑 领域的特 点与障 碍也 是 CDM 项目发展 滞后的主 要原因 ,包括 (1 ) 建筑项目 周期长 , 单个 项目应 用 CDM 机制减排 量少, 单位成 本高, 市 场风险大 。 (2 ) 项 目基准线 确定困 难。 (3 ) 适用于 中国国 情的建 筑 类的 CDM 项目方 法学较 少。(4 ) 建筑项目 业主多 元化导 致 CER 分配 困难。 中 国建筑 领域中 的 PCDM 项目发展也 同样滞 后, 主 要原因 包括 (1 ) 项目 执行过 程中缺 乏符合 中国建 筑节能 特点的 方法学 ; (2)协 调管理机 构资质 限制和 能力不 足; (3 ) 国内缺 乏配套 的政策 等。 由 于 国际气候 谈判不 确定性 和 CDM 发展前 景黯淡, 我国建 筑领域 的 CDM (PCDM ) 发展也受 限, 要为建 筑领域 节能减 排项目 寻找新 的融资 渠道 , 培育国内 碳交易 市场无 疑是最 可行的 选择。 与国际区 域性碳 交易市 场相比, 中 国国 内碳排 放权交 易市场 才刚 刚起步, 目前仅 限于零 散的自 愿性碳 减排交易 。2012 年国家发展 改 革委员会 颁布 温室气 体自愿减 排交易 管理暂 行办法 , 就 自愿碳 减 排项目减 排量核 查、 签 发、 登记 和交易 等做出 规定, 标志着 我国碳 市 场建设迈 上新台 阶。 自愿 性碳交 易市场 是我国 碳交易 市场发 展初期 的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ii 过渡性安 排, 重点 解决碳 排放基 础能力 建设和 作为先 期行动 的碳减 排 量核证和 注册登 记确权 问题。 随 着国际 谈判压 力不断 增大, 我国碳 市 场建设重 点必将 转向基 于强制 性的区 域碳交易 , 但我 国这方 面在制 度 设计, 包括法 规框架 、 政策体系 、 技术路 线、 交易机 制与流 程还没 建 立起 来 。 “十二 五” 期间 , 在国 家引入 碳排放 权交易 制度的 统一部 署 下, 建筑 行业也 在考虑 建立国内 的碳交 易体系 和交易 机制, 从而为 进 一步利用 低成本 的市场 激励机 制 , 促进 建筑节 能 和 低 碳技术 的应用 发 展 , 以及 为 国内既 有建筑 改造和 低能耗 建筑开 发提供 资金补 偿做出 贡 献。 本研究报 告共分 六 章。 报 告第一 章分析 了建立 我国建 筑行业 碳排 放权交易 制度的 必要性 和可行 性, 指出 碳排放 权交易 机制的 建立是 由 于 CDM 机制在国 际碳市 场融资 前景黯 淡而采取 的必然 选择 ; 是 建筑 行 业独特的 减排特 点和成 本的选 择; 是自 愿碳交 易市场 必然向 强制性 碳 市场发展 趋势下 的选择; 是国内 实现 低 碳战略 发展目 标和建 筑节能 发 展的内在 需要。 第二章 分析了 建筑行 业碳排法 权交易 制度在 政策导 向、 市场 培育、 建筑节能 工作支 撑条件 、 国内 外合作 研究和 试点实 践 几方面具 备的有 利的基 础条件, 说明制 度具有 可行性 。 第三 章分析 了 建筑行业 建立国 内碳排 放权交 易制度 的制约因 素, 如 果不能 克服这 些 障碍,可 行性必 然大打 折扣。 报告第 四 章从法 规框架 、 政策支 撑体系 、 基准 线确立 方法学 、 交 易机制与 模式、 机 构框架 等几个 方面提 出了我 国建筑 行业碳 排放权 交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iii 易制度的 初步框 架与操 作方法。 着重分 析了四 种可行 的交易 机制方 案 的特点以 及发展 重点。 报告第 五 章提出 了建立 建筑行 业碳交 易制度的 步骤与 路线图。自 2012 年 起 培育 和健全 建筑行 业自愿 碳减排市 场,为 转向强 制性减 排 市场做技 术和基 础能力 建设的 准备。2012-2018 年, 开展区 域性强 制 性碳减排 的研究 准备和 城市试 点, 找到 符合建 筑行业 特点的 交易机 制 和模式 ,初步 建立建 筑行业 碳交易 制度 。2018-2020 年,在 试点的 基 础上总结 经验, 在更多 有条件的 地区推 广碳交 易机制 , 促进 建筑节 能 发展和低 碳技术 的应用 。 报告第 六 章通过 对我国 建筑行 业碳排 放权交易 制度的 必要性 、 具 备的基础 条件和 存在的 障碍的 分析 , 得 出建立 该制度 具有可 行性的 结 论 , 指出了 建筑行 业建立 国内碳 排放权 交易制 度的目 标是强 制性碳 市 场。 同时 从法规 政策 、 技术 标准、 机构建 设、 能力建设 、 试 点示范 等 方面提出 了 制度 建设的 保障措 施和建 议,并提 出了相 应的行动 计划 。 本项目得 到了美 国能源 基金会 的赞助 ,在此表 示诚挚 的感谢 。 项 目组 2013 年 3 月 28 日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iv cutive Summary The Kyoto Protocol signed in 1997 caps th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 including carbon dioxide. The move makes carbon emission rights become scarce, thus the global carbon market and trading of carbon emission allowance and credits taking shape. Unde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ramework of Kyoto Protocol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carbon trading schem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one of the preferred political instrument by many countri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trading market, China has been the largest supplier of the global CDM. Nevertheless, CDM develops slowly in the building sector. Besid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DM mechanism itself, the unique barriers facing building sector are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 sluggish development of CDM projects, including a Application of the CDM mechanism to a single building with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low returns of emission reduction leads to high unit cost and high investment risk. b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benchmark of a building project. c There are very few CDM ologies that fit in conditions of the building sector in China. d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allocating CERs due to multiple ownership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addition, The PCDM, programmatic enhancement of CDM is also backward in the building sector due to many constraints in the cution of projects, including a lack of ologies that fit in capability of CME. c Lack of supporting policy for development of PCDM. Considering the sector, we shall find new instruments to incentiviz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in the current building sector. One of the most feasible approaches is, undoubtedly, to establish 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scheme, which will stimulate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 In contrast to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arbon trading markets in other to voluntary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rading until now. The Provisional Measures on Management of Trading of Credits for Voluntar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issued in 2012 b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 Commission NDRC gave stipulations on examination, issuance, registration and trading on credits of voluntary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rojects, which is a milestone move for the is a transition arrangement at t the ever-growing pressure from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NDRC will eventually shift the focus on domestic mandatory carbon trading scheme which is definitely the trend of carbon trading market. However,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v mandatory carbon trading scheme is yet to be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legal,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pplied ologies, trading mechanism and procedure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15-2020, the building sector is also considering establishing carbon trading system to incentivize higher energy efficiency and lower emission reductions, promote adoption of low carbon technologies, and cover part of cost of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and development of super low energy building. This report includes six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we analyz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ment of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scheme in the building sector in China and states that establishment of the domestic scheme is the choice resulting from reasons a gloomy prospects of CDM mechan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b unique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 sector in terms of emission reduction; c trend to mandatory carbon trading market from voluntary market; d intrinsic needs for realization of low-carbon objectives and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In Chapter two, we analyze enabling conditions for establishment of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scheme in terms of policy guidance, market cultivation, supporting conditions arisen from efforts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chievements gained from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pilot practice in some cities. In Chapter three, we analyze the barriers and constraints facing domestic scheme which should be overcomed to improve feasibility of the domestic scheme. In Chapter four, we put forward preliminary framework and approaches on establishment of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scheme in the building sector in terms of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logies on determination of baseline, trading mechanism. Among which, focus is given to 4 modes of trading mechanism which are analyzed in details in terms of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priority. In Chapter five, we put forward steps and roadmap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scheme. The timetable is a cultivate and improve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market in building sector since 2012 to make preparation for transition to mandatory market in terms of technical framework,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apacity building; b from 2012 to 2018, to make further study on the mandatory system and initiate city-level pilot trading in order to find the proper and practical trading mechanism and modes that fit in the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 sector; c from 2018 to 2020, to summarize achievements and lessons of pilot practice and duplicate the experience in other cities or regions which process similar conditions so as to incentiviz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application of low-carbon building technologies.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vi In Chapter six, we draw conclusions on feasibility of the domestic trading schem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 on measures to be taken and planned activities to be implemented to guarantee the setting-up of the scheme. We sincerely extend our deep gratitude to China Sustainable Energy Program of The Energy Foundation which sponsored our study and gave a lot of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guidance in every stage of the study.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目 录 1. 建立 建筑 行业 国 内碳 排放 权交 易制 度的 必要 性 1 1.1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举措. 1 1.2 建筑行业通过国际碳市场融资障碍巨大 10 1.3 建筑行业建立碳排放权制度是行业减排特点的决定 16 1.4 建筑行业建立国内碳交易制度是我国推动低碳发展的明确要 求 17 1.5 建筑行业建立国内碳交易制度是促进建筑节能减排的内在需要 18 2. 建筑 行业 建立 国 内碳 排放 权交 易制 度的 可行 性 22 2.1 我国碳交易机制宏观政策导向逐步明朗,释放清晰政策信号 22 2.2 清洁发展机制和自愿碳交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培育 24 2.3 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5 2.4 建筑行业引入碳交易机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27 2.5 国内外碳交易合作研究和试点探索的推进为建立碳交易制度奠定了技术 基础并积累了经验 . 28 2.6 案例分析天津建筑能效交易模式 . 29 3. 建筑 行业 建立 国 内碳 排放 权交 易制 度的 障碍 35 3.1 缺乏强制性立法 35 3.2 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 37 3.3 缺少成熟的国际行业经验 37 3.4 缺乏完善可靠的技术数据 37 3.5 简单易行的 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 )体系尚未建立. 38 3.6 缺乏经认证的系统的方法学 . 39 3.7 基础薄弱,市场主体的能力建设不足 39 3.8 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惩罚能力不足 40 4. 建筑 行业 国内 碳 排放 权交 易制 度的 架构 41 4.1 制度设计指导思想 41 4.2 法规框架 41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4.3 政策支撑体系 43 4.4 基准线确定的方法 44 4.5 交易机制与模式 45 4.6 机构框架 69 5. 建筑 行业 建立 国 内碳 排放 权交 易制 度的 步骤 和时 间表 .70 5.1 步骤与时间表 70 5.2 试点区域选择的标准和条件 . 72 6. 结论和建议 .73 6.1 建筑行业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可行的 74 6.2 建筑行业利用CDM 参与国际碳交易遭遇瓶颈,应加强对国际行业减排机 制的研究 . 75 6.3 建筑行业要立足于建立国内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77 6.4 建立和完善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保障措施 78 6.5 尽快启动碳交易试点示范,深化交易机制和实施方案研究 81 附录 A 缩写和缩略语 84 附录 B 日本东京都总量控制减排体系 .85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1 1. 建立 建筑 行 业国内 碳 排放权交 易制度的 必要性 1.1 碳 排放权交 易机制是 国际社会 应对气候 变化的创 新举措 各国在应 对气候 变化过 程中, 主要通 过综合 运用两 类政策工 具达 到温室气 体减排 目标, 一是行政 命令与 控制手 段, 如 法规、 标准和 行 政命令等 。 二是 经济与 市场调节 手段, 如收费 、 交易 机制和 金融调 节 工具等。 其中, 碳排放 权交易 机制得 到日益广 泛关注 和应用 。 1.1.1 碳排放权 交易机制 的产生与 发展 1997 年京都 议定书 的签 订, 使 包括 二氧 化碳在 内的温 室气 体的排放 行为受 到限制 ,导致 碳排放 权和减排 量额度 信用 变得稀 缺, 成为 有价产 品, 称为 碳资产 或碳产 权。 排 放权交 易机制 最早由 美 国应用解 决酸雨 问题而 大获成 功, 从而 在美国 的极力 主张下 , 纳入 了 京都议 定书 的框架。 该国际 合作条 约规定 的三类 灵活履 约机制 进 一步催生 了全球 的碳排 放权交 易市场 。 碳排放权 交易机 制是基 于减排 单位减 排成本的 差异 , 通过 交易的 方式, 使减 排成本 低排放 低于限 额的企 业将多 余配额 销售给 减排成 本 高排放超 出配额 的企业 ,从而 以最低 的社会成 本达到 同样的 减排目 标。 碳排放 权交易 制度的 实质是 为实现 节能减 排目标 提供一 种可供 选 择的社会 成本最 低的达 标手段, 是一种 基于市 场化的 节能减 排激励 手 段, 是对 强制性 政策工 具的有益 补充, 为实现 政策目 标提供 了更大 的 灵活性和 弹性。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2 与收费模 式的碳 税制度 相比, 碳排放 权交易的 优势主 要体现 为 (1 ) 通过管 制主体 减排成本 的差异 产生交 易 , 从 而能获 得成本 效率 , 实现以最 小的社 会成本 实现减 排目标 。 (2 )相较 碳税而 言,碳 排放 权交易更 容易让 产业界 接受, 因 为企业 应对的 策略更 有灵活 性。 而 征 税在公众 和产业 界当中 的接受 程度低, 反弹抵 触大, 并不利 于政策 推 行。(3 )碳 税的设 计要考 虑各类 经济主体 的差异 性,通 过减免 其他 税项或补 贴特定 群体来 抵消征 收碳税 对社会公 平的影 响。 从 这个角 度 讲, 碳税 涉及范 围更广、 影响更 复杂, 其实施 成本也 不一定 低于排 放 交易制度 。两者 的优劣 如表 1-1 所示 。 表 1-1 碳税 与碳 交 易的 比较 评估标准 碳税 碳交易 减排 目标 确 定性 不确 定, 难以 确 定减 排 效果 总量 控制 下可 明 确减 排 目标 并 知 道是 否达 标 成本 有效 性 具有 成本 效率 , 但信 息 完备 才 可获 得, 信息 成本 高 具有 成本 效率 , 实施 成 本较 高 监管体系 单向 、垂 直、 线 式监 管 网络 式多 重监 管 分配 公平 性 依赖 于监 管机 构 的征 收 范围 和 对碳 税收 入的 支配 依赖 于配 额最 初 如何 分 配, 以及 监 管机 构如 何支 配 有偿 分 配配 额 的 收入 适应增 长 对产 业增 长造 成 影响 , 影响 程度 决 定 于税 率的 制定 内在 机制 能够 适 应新 的 增长 接受程度 政策 实施 对象 接 受程 度 低 达标 选择 的灵 活 性减 少 了接 受 阻 碍 适用范围 分散 式、 中小 型 排放 源 大型 、集 中式 排 放源 促进 金融 化 不利 于与 金融 市 场结 合 利于 实现 金融 化 资料 来源 碳 排放 权 交易 制 度的 中 国道 路 , 王 毅刚 等著 ,经 济 管理 出 版社 国际公约 和区域 立法的 强制性 总量控 制目标生 成了碳 交易一 级 市场, 推动二 级市场 发展 。 京都 议定书 确 定了公 约附件 一 的发达 国家的总 量控制 目标和 排放贸 易灵活 三机制。 欧盟 排放贸 易指令 计 划、美 国温室 气 体行 动(RGGI )、澳 大利亚 新南威尔 士 温室 气体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3 减排体系 (GGAS ) 和日本 东京都 温室气 体交易 体系 (TMG ) 等基 于 强制性碳 排放控 制目标 的区域 碳交易 体系分别 就目标 控制和 配额分 配作了规 定。 世界 银行报告 显示, 2009 年全球碳 市场交 易额达 到 1440 亿美元, 与最 初 2005 年的交易额 只有 108 亿美元相比,6 年间市 场 规模已增 长了 15 倍。2011 年全球碳交 易规模达 到 1760 亿美元, 其 中欧盟碳 排放交 易市场 规模达 到 1480 亿美元,占 了全球 的 84 。由 于政策积 极、 措施 有力, 欧盟 目前在 国际碳 交易市 场中占 据主导 地位 , 而伦敦则 是全球 最重要 的碳交 易市场 ,2008 年伦敦交易的 碳配额 金 融合约, 占到欧 盟通过 交易所 交割的 碳交易量 的 82 %。 1.1.2 强制性碳 排放权交 易体系是 国际碳市 场的主流 (1 ) 发达国家承 担强制减 排义务的 京都 议定书 奠定全 球碳市场 基础 1997 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 , 确定了公约 附件一各发 达国家 的总量控 制目标 和排放 贸易灵 活三机 制,使碳 成为新 的金融 性资产 。 该体系由国际排放机制(IET )、联合履约机制(JI )和清洁发展机 制( CDM ) 组成, 它 规定 37 个工业化 国家和 欧盟有 义务 在 2008-2012 年将温室 气体排 放量 在 1990 年的基础上降 低 5 。 IET 是发达国家 之 间交易和 转让排 放额。 JI 是附件一的 缔约国 之间, 通 过项目 产生的 减 排量的交 易和转 让, 帮助超 额排放 的国家 实现履 约义务 的机制。 CDM 机制是附 件一发 达国 家 通过资 金支持 或者技术 援助等 形式, 与发展 中 国家开展 减少温 室气体 排放的 项目开 发与合作 , 购买 其减排 量以履 行 其减排义 务的机 制。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4 京都议 定书 推动了 区域强 制减排 行动, 说明即 使无法 做 到全 局性的总 量控制 , 也可 以推动某 一区域 的先行 强制减 排, 使 排放交 易 得以率先 在欧盟 获得了 最有效 的实践 ;利用京 都灵活 三机制 的作用 , 提高了强 制性减 排区控 制温室 气体排 放总量的 可行性 和经济 性, 扩 大 了减排行 动的影 响范围, 推动了 发展中 国家国 内自愿 和自主 先行的 减 排行动。 (2 ) 基于强制目 标控制的 区域碳交 易体系主 导全球碳 市场 在京都 议定书 框架 下,出 现一系 列区域性 基于强 制目标 的 碳交易体 系, 即 通常所 说的 “ 强制加 入、强 制减排 ” 的交易机制 。 是 目前国际 上最为 普遍、 发展势头 最为迅 猛的体 系。 包 括欧盟 排放交 易 体系 (EU ETS ) , 美 国温室 气体行 动 (RGGI ), 澳大利亚新 南威尔 士 温室气体 减排体 系 (GGAS ) 、 日本东 京都总 量控制 与交易 体系 (TMG ) 等 。 强制性交 易体系 根据覆 盖的地 域范围 不 同 , 分为区 域性排 放交易 体系和全 国性/ 跨 国排放交 易体系 。后者 目前全 球只有 一家, 即 EU ETS , 是全球最大 、 覆盖范 围最广的 区域强 制性排 放交易 体系。 根 据 覆盖的行 业范围 不同, 交 易体系 又可分 为单行 业排放 体系和 多行业 排 放体系。 多行 业排放 体系, 如 EU ETS 覆盖电力、 钢铁、 金属、 水泥 、 陶瓷、 纸浆、 航空等 多个行 业, 而 RGGI 只覆盖 电力行 业。 根据交 易 标的即碳 产品的 性质和 产生方 式的不 同, 交易 体系又 分为基 于配额 的 总量控制 与交易 体系 (Cap-and-Trade ) 和基于 项目的 基线减 排与信 用 体系(Baseline-and-Credit ) 。前者是 事前分配 的排放 权指标 或许可 。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5 要求设定 一个总 体的绝 对排放 量上限, 对排放 配额事 先进行 分配, 减 排后多余 的部分 可以在 市场范 围内销 售。 后者 是事后 授信的 方式, 即 只有在进 行相关 活动并 核实了 信用资 格后, 减 排才有 价值, 并根据 实 际减排量 的信用 额度给 予相应 的经济 激励。 这 种机制 通常为 管制对 象 设置排放 率 (排 放强度) 或减排 技术标 准等能 效指标 。 目前 强制性 减 排市场以 配额交 易为主 体。 表 1-2 强制 性碳 排放 交易 体系 分类 地域性 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 RGGI,GGAS,WCI,MGGA 全国性/ 跨国性碳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行业性 单行业碳排放交易体系 RGGI , TMG 多行业碳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GGAS 交易模式的 差异性 总量控制与交易 EU ETS ,RGGI , TMG 基准减排与信用体系 GGAS 1 欧盟排放交 易体系(EU ETS ) 在众多的 强制性 减排交 易体系 中,EU ETS 体系是 目前世 界上规 模最大、 最活跃 也堪称 最成功 的交易 体系。它 于 2005 年 1 月 1 日启 动运行, 目标是 以最经 济有效的 方式保 证欧盟 各成员 国实现 京都 议 定书 中承 诺的减 排目标, 即各国 将排放 配额 (EUA ) 分配到所有 管 制对象, 企 业可以 灵活地 购买或 出售排 放配额 实现自 身减排 成本的最 小化。EU ETS 是典型的总量 控制和 交易体 系,配 额分配 方式从 第一 阶段的无 偿分配 为主逐 渐过渡 到第三 阶段的有 偿拍卖 , 采用 祖父式 方 法确定排 放基准 线。该 体系涉 及欧盟 成员国 等 29 个国家 ,近 7 大行 业、1.2 万个工业温 室气体 排放实 体和 8 个欧洲地 区交易 中心。 EU ETS 对于全 球 气 候变化行 动及碳 市场的 发展具 有三方 面的重 大意义 。 一是 避免了 京都议定 书 的失 败, 同时使 欧洲减 排行动 不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 可行性研究 6 依赖于 京都议 定书 生效, 其 执行超 越了 京都议 定书 。 二是 它 使欧盟在 气候问 题上占 据了世 界领导 者的位置 , 在低 碳产业 获得了 领 先优势, 促进了 欧洲能 效效 率提 高和能 源结构 的进步 , 从而 给美国 等 国家带来 了强制 减排的 压力, 促 使这些 国家加 大了减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