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基于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基于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二〇一五年五月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二〇一五年五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基于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I中国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 1978 年的仅 18,增长到 2012 年的 52.7,城市人口已超过7亿。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会带动能源消费及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向城镇的差异化转变过程中必然带来用能总量、用能结构、用能习惯等的改变。已有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准煤。据此,到 2020 年城镇化率达到 60 时,将拉动全国 8 亿吨标煤能源消费。要满足如此巨大规模的能源消费需求增加,中国能源主管部门亟需统筹规划城镇化能源供给。传统的粗放型城镇化能源供应及消费模式势必加剧本已面临能源安全和环保双重压力下的中国能源及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小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大能源”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其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供应及消费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满足城镇化能源供给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一种是继续加大传统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并通过建设大电网和油气输送管道来解决跨区域的电力及油气输送和供应,延续中国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城镇化能源供应模式;另一种路径是发掘本地区及区域化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沼气、天然气及小水电等绿色清洁能源的资源潜力,依靠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智能微网技术灵活配置区域能源资源供给的多能互补解决方案,从而走上绿色清洁能源供应的城镇化能源供应模式。中国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要依靠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技术来整合区域绿色清洁能源资源以满足能源供应。未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尽快推动能源消费的清洁转型,使小城乡及城镇的集约开发与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走新型的清洁能源城镇化道路。而且同时,目前大电网输送体系在城镇化,尤其是靠近农村的乡镇等小型城镇中的作用完全可以更多的借助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与智能微网系统相结合的多品种清洁能源协同供给模式来满足。由于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居民能源消费量及能源消费结构的特征变化尚且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对农村和城镇化过程中居民能源消费需求特征的掌握还不够清晰,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作为中国“能源集中供应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模式,其在城镇化居民用能中的应用还存在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规序言II模及经济性面临挑战等问题和障碍。我们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城镇化推动过程中,城乡居民能源需求真实数据,对比城乡居民用能差异和发展趋势,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当前的能源形势,为能源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能源规划提供更真实的参考数据和相关建议。我们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路径选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网络问卷调查共设置了与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费需求相关的问题60多个,共收到样本485份。实地调研方面,根据网络问卷调查中的行政区域划分,从中分别选择了北京、重庆、河北、新疆、陕西、江苏、广西、河南、广西、黑龙江等典型省市地区对城乡居民的能源需求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范围不仅涵盖了网络问卷中的七个行政区划,而且涵盖了我国城镇化水平高中低三类典型地区,对这些地区的三类居民(老城区、新城镇、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用能情况、用能习惯、新能源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调研考察,并与当地地方政府进行座谈,了解地方整体发展情况,整体用能现状及规划以及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能源供给与消费问题与挑战等,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能源企业和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国家统计局、国家农业部,以及天津市、天津中新生态城管委会、江苏省、广西省、重庆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河北省鹿泉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新疆哈密市等各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和对调研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南京绿色资源再生工程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沙井)、广西衍易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广西武鸣县安宁淀粉有限公司、国电电力舟山海上风电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调研提供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感谢分布式专委会主任白荣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徐晓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等专家在调研和报告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与帮助。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的孙晓梅、张葵叶、冉泽、陈鹏等研究人员参与了报告的研究编写及课题相关研讨活动,限于课题组专业知识修养与学术水平,加之我国城镇化与居民能源消费、分布式多能互补与智能电网系统相关问题和理论的复杂性,报告中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课题组2015 年 4 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III目录I 序言II 摘要及主要结论一、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一)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1.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2.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二)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特点(三) 我国城镇化发展未来趋势1.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2. 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3. 绿色发展,走“集约、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4. 城镇化的推进需要科学的能源保障二、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一) 我国能源消费情况 (二) 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体分析1. 全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 全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相对稳定3.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4.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低碳化,人均生活用煤比例逐渐下降,生活用电和天然气大幅上升三、 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差异调查分析(一) 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总量现状及差异1.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农村居民商品能源人均消费增速超过城镇,且两者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农村居民总的生活用能高于城镇IIX010101030407070808091112121213151619212122IV3. 农村居民城镇化后商品能源消费大幅增加(二) 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用煤炭现状及差异1. 我国居民生活用煤炭消费总量增速放缓2.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煤炭消费量高于城镇3. 城乡居民生活用煤炭差异调查分析(三) 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现状及差异 1. 我国居民生活用电量快速上升2. 城镇居民生活用电总量是农村居民生活用电总量的 1.3 倍3. 农村居民生活用电总量增速高于城镇居民生活用电总量增速4.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趋同(四) 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用液化石油气现状及差异1.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液化气量呈上升趋势2.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液化气量是农村的 2 倍(五) 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情况1. 我国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普及率上升明显2. 新农村是天然气使用的新增长点(六) 城镇和农村生活用交通燃料现状和差异1. 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介绍2.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汽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3.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汽油量增速不及农村(七) 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可再生能源现状与及差异1.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沼气利用情况2.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太阳能热水器情况3. 我国城乡居民对分布式能源的认识及了解程度四、 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一) 各地区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差异分析(二) 煤炭消费的差异 1. 各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差异2. 各地区城镇居民煤炭消费差异3. 农村居民煤炭消费变化(三) 电力消费的差异 1. 各地区居民电力消费总量差异2324242526292930313233333435353637373840414143434545464647485050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V2. 各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电力消费比较(四) 燃气消费的差异 1. 各地区居民生活燃气消费总量差异2. 城镇居民燃气消费变化3. 各地区农村居民燃气消费差异(五) 各地区取暖与热力消费差异1. 各地区居民生活热力消费总量差异2. 城镇居民取暖与热力消费差异3. 农村居民取暖与热力消费差异(六) 各地区居民交通使用与油品消费差异(汽油、柴油)1. 各地区居民油品消费总量2. 城镇居民油品消费变化3. 农村居民油品消费变化(七) 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1. 各地区农村沼气利用情况2. 各地区薪柴使用情况3. 各地区分布式光伏发展情况五、 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因素分析(一) 收入水平 1. 收入水平同能源消费量正相关2. 收入增加同交通燃料消费增长正相关3. 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同能源消费变化关系较弱4. 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同能源消费变化正相关5. 其他特点(二) 城镇化因素1. 城镇化会导致居民商品能源消费增加2. 城镇化带动农村用能更加清洁、便捷3. 其他特点(三) 受教育程度1. 教育程度同家电数量、电能消费正相关2. 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容易接受新能源技术3. 农村教育程度较高家庭较少使用秸秆5153535658616163646565666870707373777878797980818181828383838484VI4. 其他特点(四) 生活习惯 1. 年龄大的居民能源消费相对较少2. 基础设施差异导致生活习惯不同3. 房屋面积与房屋类型影响能源消费(五) 资源条件 1. 资源的可获得性影响能源消费2. 资源的市场距离影响能源消费(六) 政府能源规划(七) 能源价格因素六、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能源需求的发展趋势(一) 城乡居民的能源需求发展方向 1. 居民能源需求清洁化、简易化、商品化2. 能源利用方式分布式化(二) 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三) 居民能源需求相关预测 1. 中国工程院居民电力消费预测2.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居民能源需求预测七、基于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探讨(一)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能源消费及供应模式存在的问题1. 城镇化发展规划与能源利用规划脱节2. 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短缺问题严峻3. 城镇化建设中能源利用效率较低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城镇化建设中的用能选择 5.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足且存在认知空白6. 生物质资源未被合理利用(二) 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在满足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1. 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的内涵2. 互补解决方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3. 互补解决方案将成为我国能源供给方式重要特征4. 清洁能源互补是满足城镇化能源需求的绿色解决方案84858585868787878888898989909091919295969697989999100100100101101102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VII5. 互补解决方案促进城市培育新的产业及就业岗位6. 互补解决方案要求以电力作为核心能源载体7.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三) 不同地区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实施的基础条件1. 不同地区的太阳能资源2. 不同地区的风能资源3. 不同地区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建议八、基于分布式多能互补和智能微网系统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研究(一) 国外分布式多能互补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二) 我国典型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的案例分析 1. 天津中新生态城分布式多能互补供能系统2. 国电东福山岛风光柴储海水淡化独立发电系统(三) 区域可再生能源供能模式分析 (四) 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应用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九、促进基于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实施的政策建议(一)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二)制定合理能源价格政策,引导居民使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智能微网的规模化发展(三)要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系统的早日突破(四)加强分布式多能互补接入电网的影响研究(五)完善农村能源管理体制机制(六)密切关注电改,加强电力市场化改革对分布式多能互补供能模式的影响研究(七)开展对“互联网 ”下分布式供能与微网结合的发展模式创新研究102103103104104105107109110113114121130137139140141141143143144145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IX本研究报告主要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我国居民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差异调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影响居民能源消费的因素分析、我国城乡居民能源消费需求预测、基于分布式多能互补与智能微网系统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探讨、基于分布式多能互补与智能微网系统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案例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一系列促进分布式多能互补解决方案的政策建议供参考。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要结合能源绿色发展,走“集约、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从建国至今,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转型时期。当前我国城镇化表现出城镇化水平依然很低,城镇化质量不高的特点,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同时我国城镇化率存在着自东向西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我国城镇化速度近年增速放缓,进入慢速增长的新常态。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转型的新形势,我们需要调整心态,结合绿色发展以“集约、智能、低碳”为指导思想,同时在科学的能源保障基础下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二、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相对稳定,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正朝着低碳化方向发展。 我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2014年全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0,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同时,随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9666万吨标准煤,比1980年增长了4.14倍。但是,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相对稳定,基本稳定在10-11之间。从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来看,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也在朝摘要及主要结论X着低碳化方向发展,人均生活用能量在逐年提高,但人均生活用煤比例逐渐下降,生活用电和天然气大幅上升,煤炭在我国的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是在不断缩小。据统计,我国人均生活用能量从1980年的112千克标准煤提升2012年的294千克标准煤,增速较大,我国已正式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家用电器进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加之我国广大城镇及乡镇逐渐用上管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热力等,这些都带动我国居民生活用电力和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人均生活电力消费由 1980 年的 11 千瓦时 / 人上升到2012年的460千瓦时/人,人均生活天然气消费量由1980年的0.20立方米/人上升到2012年的21.3 立方米 / 人。三、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用能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增速高于城镇。 改革开放以来,多种原因造就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要普遍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应的在生活能源消费上,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用能情况也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讲,近 30 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 1.2 倍。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及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大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增速远远超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增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趋同于城镇居民,而且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商品能源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从居民用能品种来看,近年来虽然我国居民生活用煤炭消费总量增速放缓,但是煤炭仍然是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能源产品,且近五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煤炭总量基本保持在城镇居民生用煤炭总量的1.6-1.8倍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煤水平一直高于全国人均生活用煤水平,这主要是西北地区的广大农村在炊事和采暖方面还主要依靠煤炭为主造成的。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电力消费主要体现在家用电器用电方面,包括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尤其是家用空调、冰箱、计算机等电器及电子设备在农村家庭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近五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基本保持在农村居民生用电量的1.3-1.4倍左右,但是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电总量增速高于城镇居民生活用电总量增速,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水平和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并将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趋同。目前,液化气是我国乡镇城镇化过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炊事燃料。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液化气消费量基本呈上升趋势,2012 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液化气总量是农村水平的 2.2 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液化气量是农村的2倍。今后,随着我国随着我国城市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居民炊事用液化气将被管道天然气所取代。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普及率上升明显,到2012年居民生活管道天然气消费量比2008 年实现翻番,达到 257.3 亿立方米,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占据全国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的98以上,且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天然气是农村的61 倍。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推进与城市燃气管网设施的不断发展及健全,以及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气源的不断增加,天然气在我国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XI居民炊事用燃气中的比重还将大幅增加。在交通用能方面,虽然城镇和农村居民在交通出行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城镇居民出行主要以公共交通工具和小汽车为主,农村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工具、电动车、摩托车为主,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汽油总量总体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居民生活用汽油消费总量为3301.1万吨,约是2008年1349.6万吨的2.5倍。同时,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汽油量基本上保持在农村居民生活用汽油总量的3倍以上,这主要还是由于城镇小汽车的使用要明显高于农村。此外,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汽油量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汽油量都在快速增长,但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可见我国农村居民交通用小汽车带来的生活能源消费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是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的利用。在风电方面,目前我国风能利用主要是进行发电,包括百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与离网型的小风机发电,无论是哪一种风能利用方式,最终要么直接入大电网分销至全国各地消纳,要么就是直接就地解决偏远地区的离网居民家庭照明用电,这在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用电消费中区别不大。在太阳能利用方面,主要有太阳能光伏发电(包括太阳能屋顶发电和大型电站)与太阳能热利用,目前从整体上来讲,受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及“分布式光伏”发展利好政策的影响,我国城镇及农村也都建立了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且光伏发电项目运行良好;太阳能热利用在我国城镇和农村,尤其是农村分户居住家庭中的利用更是优势明显。在生物质能方面,主要体现在我国农村居民对沼气和薪柴的利用,如广西凭借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生物质沼气发展较快;我国城镇对生物质能源的利用较少,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垃圾的集中处理与利用方面。此外,可再生能源利用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展分布式利用,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对分布式能源的认识还不足,甚至部分省份的政府人员对分布式能源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四、收入水平、城镇化因素、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资源条件、政府能源规划和能源价格等是影响居民能源消费的因素主要因素(一)收入水平方面,从整体来看收入水平同能源消费量正相关,而且收入增加同交通燃料消费增长正相关。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同能源消费变化正相关,不过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同能源消费变化关系较弱。(二)城镇化方面,城镇化会导致居民商品能源消费增加,城镇化带动农村用能更加清洁、便捷。此外,户籍的不同对居民用能消费水平的影响相对较低,居住地是城镇还是农村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三)受教育程度方面,因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教育程度同家电数量、电能消费正相关;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容易接受新能源技术;农村教育程度较高家庭较少使用秸秆。(四)生活习惯方面,受教育以及成长经历等原因的影响,年龄大的居民能源消费相对较少;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同也使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烹饪习惯上有所不同;此外,居民能源消费与居住面积及房屋类型等均有关系。XII(五)资源条件方面,资源的可获得性影响能源消费,如在煤炭主产区,煤炭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容易获得,居民煤炭消费量也就相对较高;在微观市场方面,资源的市场距离也影响能源消费。(六)政府能源规划也直接影响到居民能源消费,比如居民用能选择受限于政府的能源规划。(七)能源价格方面,由于存在交叉补贴,我国一直存在民用能源价格低于工商业能源价格的现象。民用能源价格偏低导致部分家庭能源浪费严重。五、我国城乡居民能源需求正朝着清洁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电力将占据城市能源需求领域最大份额,农村能源需求领域依然是热力需求受以上因素影响,我国城乡居民能源需求必将发生深刻变化。首先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我国居民能源需求将朝着清洁化、简易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能源利用方式将呈现集中化的特点。伴随着我国城乡居民能源需求的变化,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也将相应调整,能源消费将逐渐电气化,同时随着天然气的普及,燃煤的使用范围将逐渐减少,天然气消费将成为其主要的能源利用形式;汽车的逐渐普及也会促使汽车燃油利用增加。除却以上分析外,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也对城乡居民能源需求做出分析,结果显示未来电力将占据城市能源需求领域最大份额,农村能源需求领域依然是热力需求。研究预测我国城市居民能源需求将在 2040 年左右达到峰值,其中电的需求最大,到 2040 年城市居民对电力的需求约为 3.5 亿吨标准煤。其次是热力、天然气、油品、煤气、焦炭和煤。农村居民能源需求将在 2020 年左右达到峰值,其中需求最大的仍然是热力,到 2020 年约达到 1.1-1.2 亿吨标煤。其次是油品和煤炭。六、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在满足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不同地区均具有因地制宜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能源消费及供应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城镇化发展规划与能源利用规划脱节;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短缺问题严峻;城镇化建设中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城镇化建设中的用能选择;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足且存在认知空白;生物质资源未被合理利用等。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在满足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需求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清洁能源互补是满足城镇化能源需求的绿色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互补解决方案促进城市培育新的产业及就业岗位。在发展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时,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地区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实施的基础条件,本研究建议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例如西部地区适合发展大型地面电站和大型风电场,通过建设特高压,实现能源的远距离输送;东部地区虽然光照条件一般,但是由于东部地区是主要的用电负荷地区,应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广分布式光伏等。此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天然气的消费能力也较强,也具备实现风光气互补的实施条件。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XIII七、基于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的发展在我国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项目的示范作用明显,但经济性欠佳,需要从政策、技术、机制、商业模式上创新突破,不断积累经验,并与电力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 ”相结合在未来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过程中,借助分布式多能互补与微网系统,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小水电、以及生物质、沼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将成为优化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减排的现实途径之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供应及消费必然要大力发展分布式供能和微电网,中国发展“新能源示范城市”也必然将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推动中国能源供应模式及消费路径革命。我国分布式多能互补与微电网系统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尽管已经建成的一些项目其示范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但其发展也显示出分布式多能互补与微电网结合的供能系统的在解决区域用能方面的现实可行性,为下一步更大范围内推动分布式多能互补与微网系统提供经验和参考。天津中新生态城分布式多能互补与微网系统以及吐鲁番新城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等都是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清洁能源互补解决方案的典型案例;孤岛运行的基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多能互补与微网结合的项目也能为解决区域供能提供技术和经验的参考,如国电东福山岛风光柴储分布式供能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区域供能系统;另外还有一些能源综合利用的项目也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区域能源供应的有效选择,在提供传统能源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因地制宜的供能方式。目前,我国分布式能源与智能微网系统的发展应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研究与开发不足,需要加强研究投入,实现突破;开发利用成本高,商业模式未成熟;相关支撑体系建设滞后,国家实验室与中心,检验认证与标准,专业人才体系等的建设都相对落后等,这些仍是当前推动我国分布式多能互补与智能微网系统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最主要约束还是在制度与政策方面。八、政策建议(1)在制定各区域居民能源消费战略时,不能搞一个模式、一个政策,必须充分尊重地方特点,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在充分发挥当地的能源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调整能源区域布局,有区别、有侧重、多形式地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制订城镇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系统的“因地制宜”利用的要求来优化布局。(2)我国的分布式能源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应将行业发展规划、财政补贴政策、能源价格政策、鼓励技术研发及设备国产化政策、进出口税费政策、项目规划与评估政策等综合起来统筹考虑,逐步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分布式多能互补利用发展的、系统的政策体系。 (3)制定科研鼓励政策,积极研发新能源和新的用能技术,促进各种不同形式节能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目前,个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系统不成熟,需要加大科研技术投入,尽快获得突破,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微网系统的吸引力,增大市场需求。(4)分布式发电接入对电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目前分布式发电占比极小的情况下,这方面问题XIV尚不突出,但一旦大量的风电、光伏等间歇式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将对配电网的调度、运行、维护等带来极大的影响,应加大研究力度,并指导分布式发电的科学、可持续的发展。(5)完善农村能源管理体制机制。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大力发展及利用农村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能源利用方面普遍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清晰等问题,尤其在农村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体制不全、职责不清、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6)密切关注电改,加强电力市场化改革对分布式多能互补供能模式的影响研究开放的电力市场对分布式供能项目可靠性和经济性都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发展分布式供能工程技术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在投资方面也需要创新新的商业模式,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电改实施细则,关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等政策的落地,为“三放开”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做深入的研究,避免政策对其发展产生剧烈不利影响。(7)开展对“互联网 ”下分布式供能与微网结合的发展模式创新研究当前最活跃的趋势是“互联网”下的跨界融合。能源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点也集中在互联网下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及金融创新模式上,分布式多能互补与微网结合的清洁供能系统是未来电力供应的一大趋势,将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互联网分布式能源金融”的模式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1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城镇化为主体的新时代,2013 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 53.73,到 2020 年将超 60。城镇化快速推进带动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改变,农村向城镇化差异化转变的时候,带来能源消费总量、用能结构、用能习惯的改变。(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1.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从建国至今,我国城镇化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六大阶段。要结合能源绿色发展,走“集约、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建国至今,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转型时期。当前我国城镇化表现出城镇化水平依然很低,城镇化质量不高的特点,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同时我国城镇化率存在着自东向西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我国城镇化速度近年增速放缓,进入慢速增长的新常态。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转型的新形势,我们需要调整心态,结合绿色发展以“集约、智能、低碳”为指导思想,同时在科学的能源保障基础下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2(1)城镇化发展的启动阶段 1949-1957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6。1957年末,城市已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了33.3;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4,比1949年增加了4.8个百分点。1949-1957 年,除 1955 年城镇化率低于上年 0.2 个百分点外,其余年份城镇化率均比上年有所增长。(2)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 1958-19651958年,我国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发展目标带来城镇人口的盲目增长。1959年全国总人口比1958年增加了1213万,而市镇人口却增加了1650万;1958-1959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6.2飙升至18.4。1957-1960 年市镇人口由 9949 万猛增到 13073 万,增加了 3124 万,增长了 31.4,平均每年增加 1041 万人,年递增率达到 9.53,特别是 1959 年比 1958 年增长 15.39,是建国以来最高的一年。(3)城镇化发展的下滑与停滞阶段 1966-19781966-1976年,全国开始了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城镇建设不考虑自然、交通等条件,一味强调分散;为保持高积累率,大规模压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这一阶段城镇建制工作基本陷于停顿,新设市极少,建制镇也减少了,加上数以千万计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城镇化水平长期徘徊不前。1966-1972 年,城镇化水平甚至一路下滑,直至跌落到 17.1,1972 年以后,城镇化发展虽然有所提高,但较为缓慢。1972-1978年的六年间,城镇化率总共提高了0.8个百分点。截至197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才回升到 1966 年的水平 17.9。(4)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 1979-1992自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伴而生,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 ; 与此对应,商品经济发展,投资渠道多元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就业渠道的拓宽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拉力。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同年11 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1986年国务院又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随着市镇标准的降低,全国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得以提升。1984-1992 年,城市数目由 300 个增至 517 个,建制镇由 6211 个猛增到 1.2 万个,城镇化率由1984 年的 23.0 上升到 1992 年 27.6。(5)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3-2011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随着新一轮经济发展,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93-2009年,城镇人口由33173万增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及供应方式选择研究3加到 62186 万,年均增长 4.3,城镇化率由 28.0 提高到 46.6,年均增长 3.5。(6)新型城镇化建设(2012 年至今)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我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据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但相对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幅度将会有所减缓,到 2030 年全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8 左右。2.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 2010 年,城镇人口由 4.6 亿增加到 6.7 亿,城镇化水平由 36.2 提高到 50.0。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1975年到 2010 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由 19.9 个百分点缩小到不足一个百分点。经过十年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住房条件、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2012 年 8 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 年城镇化率达 51.3。我国城镇化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如今的城镇化表现出多个特点。第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 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20 左右。第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我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