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宣传片课题-迈向低碳时代-中国低碳试点-书稿.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低碳宣传片课题-迈向低碳时代-中国低碳试点-书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低碳宣传片课题-迈向低碳时代-中国低碳试点-书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低碳宣传片课题-迈向低碳时代-中国低碳试点-书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低碳宣传片课题-迈向低碳时代-中国低碳试点-书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低碳宣传片课题-迈向低碳时代-中国低碳试点-书稿.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迈向低碳时代中国低碳试点经验 China’s Low-Carbon Footprint Exploring Practice in Pilot Provinces and Cities 编著 二 0 一四 年 一月 2 迈向低碳时代中国低碳试点经验 China’s Low-Carbon Footprint Exploring Practice in Pilot Provinces and Cities 编著 二 0 一四 年 一月 3 前 言 中国 政府本着 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 态度,充分 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应该说,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努力解决人口贫困以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 诸多 发展问题的同时, 也 积极、主动地肩负起大国责任 , 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 全球 气候变化做出切实 的 努力。 早在 2007 年 9 月 8 日, 时任 国家主席胡锦涛 同志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 15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明确倡导 “ 应该本着 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 , 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 随后, 2009 年 9 月 22 日,在纽约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胡锦涛 同志 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宣布 “ 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有显著下降 ;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左右 ;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 2020 年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显然,中国在低碳发展上的立场以及担当大国责任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经过多年低碳战略的实施,我国在低碳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就 “十一五 ”( 20062010 年)期间看,中国在控 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下降 19.1%,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4.6 亿吨;以能源消费年均 6.6%的增速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 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 “十五 ”时期的 1.04 下降到 0.59,根本性地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趋势;全国森林覆盖率相比 “十五 ”末期增加了2.15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 11.23 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 78.11 亿吨,4 成为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 2011 年,全国万元 GDP 能耗为 0.793 吨标准煤(按 2010 年价格),比 2010 年降低 2.1; 2012 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 2011 年下降 5.02。 应该说,我国在低碳领域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低碳试点的深化推进,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或将全面进入低碳时代。 2010 年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 2010〕 1587 号),决定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2012 年 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正式确定在北京市、上海 市、海南省和石家庄市、秦皇岛市、晋城市、呼伦贝尔市、吉林市、大兴安岭地区、苏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宁波市、温州市、池州市、南平市、景德镇市、赣州市、青岛市、济源市、武汉市、广州市、桂林市、广元市、遵义市、昆明市、延安市、金昌市、乌鲁木齐市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自低碳省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省市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在整体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市 低碳 交通 发展 、碳交易机制建立、 低碳 生活及消费模式 转型 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富有创新意义的尝试。总体上,低碳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成功经验,有必要进行总结和 推介 。 本书以国家低碳试点为题材,通过 政策文件梳理、 实地考察 与 拍摄 、低碳试点 交流座谈 等方式获取材料 ,对试点地区或城市的低碳 推进 之路及 其取得了阶段性的 成果经验进行 必要 总结,包 括低碳设计思想、低碳运行管理模式、相关措施、低碳政策、低碳成效 以及低碳实践的进一步展望,旨在发挥各地成功低碳实践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引领作用,把这些 可行的低碳发展经验 向全国 其他 地区 推广 或引导借鉴 。 本书 涉及 的 主要领域包括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碳权交易 、低碳生活 以及碳汇增加等 方面 。通过总结发现,我国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城市在低碳 发展 领域 都 已经探索 出 不少 行之有效 的发展模式和 工作 经验,下一步 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一步 深化加强各地区 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稳步渐进地、因地制宜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应用和实践现行 的 低碳发展模式并促进持续 创新,争取 尽快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低碳社会。 I 目 录 第一章 低碳思潮与低碳发展新纪元 . 1 一、低碳发展思潮与理念的源起 . 1 二、人类迈入低碳时代新纪元 . 2 三、中国低碳发展的总体成绩 . 6 四、中国低碳试点全面启动 . 9 第二章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的经验及推进措施 . 15 一、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15 二、推进产业低碳 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 19 三、加快推进我国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措施 . 33 第三章 低碳能源试点行动及经验总结 . 37 一、政府部门积极推进低碳能源新政 . 37 二、低碳试点地区的能源发展状况及试点成效 . 47 三、低碳试点地区低碳能源发展的经典案例 . 53 四、能源低碳试点工作的经验及面临的障碍 . 57 第四章 低碳交通试点及未来推进思路 . 61 一、低碳交通的概念及 我国推进政策 . 61 二、现阶段我国低碳交通发展的典型经验 . 63 三、全面推进交通低碳转型的重点任务 . 73 第五章 低碳建筑试点及推进建筑低碳化的措施 . 77 一、低碳建筑的概念及我国推进政策 . 77 二、我国低碳建筑发展领域的经典模式 . 80 三、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建筑低碳化的重点措施 . 89 第六章 碳权交易试点的有益探索及几点思考 . 92 一、国家政策推动和试点地区积极响应 . 92 二、推进碳权交易市场与平台启动 . 94 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 98 四、加快推进碳权交易的几点思考 . 100 第七章 增加碳汇的试点行 动及对策思路 . 104 一、碳汇相关概念及及国家碳汇政策 . 104 二、试点地区增加碳汇的行动计划 . 107 三、持续增加碳汇的对策思路 . 113 第八章 低碳生活试点案例及促进全民低碳的措施 . 116 一、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 116 二、试点地区成功的低碳生活案例 . 119 三、加快促进实现全民低碳的主要措施 . 128 第九章 全面推进我国 低碳发展的对策思路 . 130 一、完善低碳政策体系积极发挥政策效应 . 130 二、全面推进我国低碳发展的总体思路 . 132 三、低碳中国展望担当大国责任与全域低碳发展格局 . 134 附录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 144 附录二 试点地区低碳发展 或低碳城市建设路线图 . 147 II 附录三 中国低碳发展大事记 . 163 主要参考文献 . 182 后 记 183 1 第一章 低碳思潮 与低碳发展新纪元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 的基本历程 ,伴随着人口 规模 的不断增长和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从农耕文明时代到工业文明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增强,时至今天,环境问题空前严峻,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 的 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其中, 以 地球 变暖为特点的全球气候变化无疑 会 给人类及生态系统会带来诸多灾难,诸如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 等 ,严重危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甚至生存。 为此, 自上世纪中叶起,关于 全球 环境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多,生态文明 理念 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人类必须一致行动起来阻止这场环境灾难,在这一背景下,低碳发展思潮日益盛行, 人类社会 开始进入低碳革命的新纪元。中国 政府一直积极推进低碳发展, 2010 年正式启动推进低碳试点工作,旨在在全国范围选定若干地区先行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一 、 低碳发展思潮与理念的源起 对 人口发展、 经济增长中的环境问题( 例如, 污染 排放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和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研究由来已久。 早期 经典 的 、在国际上较大影响力的两部著作 中分别 提 到 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引起世人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是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 Rachel · Carson)的小说寂静的春天 ( Silent Spring) 中提到 由于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人类 通过化学杀虫剂等有害物 的 利用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破坏了 生态环境 。 二是 1972 年 美国 丹尼斯 ·米都斯( Dennis ·Meadows) 教授 为首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成员在增长的极限报告 中,提出如果工业化、人口增长按照现有趋势发展,在不久将来不可再生资源耗尽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会面临增长 的 极限,也即零增长。 正是这两部著作的广泛影响,自 20 世纪 60、 70 年代以来,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历半个世纪方兴未艾。 由于人们对环境 问题 的日益2 关心,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变暖日益明显,碳排放问题 逐渐 引起 了 全世界重视,关于全球共同致力减少温室气体 及降低温室效应 ① 的倡议以及逐渐盛行的低碳发展思潮也即起源于这一时期。 1972 年,第一届联合国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各国政府代表团及政府首脑、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要求全球关注并出台国际政策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特别是关注气候变化。这次会议可以看作是人类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一次里程碑性事件,开起了低碳发展的热议,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应对气候变化 的 讨 论 。 到 1988 年 , 联 合 国 建 立 了 政 府 间 气 候 变 化 专 门 委 员 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负责研究、整理全球专业机构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并发表具有各国政府背景的报告,从而为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990 年该委员会发表了第一份报告,认为温室气体的持续大量排放将在大气中逐渐积累,最终将导致气候变化,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将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关于环境及气候变化问题,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一些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不断在理论上对低碳发展做出积极探索。从环境发 展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概念内涵与低碳发展实质上是异曲同工。进入 21 世纪,低碳 发展 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关于低碳发展已经从 理论研究、路径讨论、 模式探索逐渐走向实践层面,低碳发展理念 被 贯彻到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尤其在中国近年来 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企业、低碳学校、低碳家庭建设 业 已全面推进。 二、人类迈入低碳时代新纪元 一般认为,在人类 社会 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实现 了 人类农耕文明的兴起,带动农业 的辉煌发展;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带来 了 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第三次① 根据中国低碳年鉴 2010第 997 页大气层中存在多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瑞典化学家 1896 年发现,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有一种特殊作用,能够使太阳能量通过短波辐射达到地球,而地球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却无法透过温室气体层,这种现象被称为“温 室效应”。 3 浪潮是信息化,引领信息化改革,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 气候变化 ① 特别 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认为,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文明革命 ,即 生态文明,其中尤以 低碳化 发展 浪潮 为关键 。实质上, 1992 年 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大会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 开放 签署由同年 5 月份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 UNFCCC ,公约制定的直接目标 就 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定各缔约方应当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不会干扰气候正常变化的水平上。可以认为,这次会议开启了人类进入低碳社会大大门,自此人类迈入低碳时代。 随后, 1997 年 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3 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标准,为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有效降 低碳排放量提供了可以计量的依据,该条约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然而 , 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曾在 1998 年签署了条约之后,又于 2001 年 3 月第一个退出了该条约,同时工业化国家对议定书中认定的减排责任迟迟未能落实,一些已经制定的机制也存在经常被修改的现象,使得降低碳排放的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2007 年 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大会决议在 2009 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谈判,随即制定了 享有广泛 影响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 旨在 期待 针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 。 虽然在全球低碳行动中的利益磋商与协调面临矛盾重重, 有时甚至在局部地区或少部分国家出现停滞或倒退,但这不影响当今社会低碳发展的总体趋势。并且历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在全世界都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越来越感受到来自民众的压力,为低碳发展理念在全球践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总之,长期以来人类 发展 对碳基能源的 过分 依赖 及其消耗的大规模快速增长 ,导致 以 二氧化碳 为主体的温室气体的 过度 排放,带来 了 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 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解决世界气 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① 根据杨喆编著的低碳城市建设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年 1 月第 1 版),“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的平均状态在持续较长时间内(数十年或更长)所发生的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变,这种变化可以由自然界的内部过程或外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持久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或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引起。” 4 本途径, 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化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社会 发展 的整体出发,努力构建完善低碳发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 1) 低碳能源 。促进能源低碳化, 首要地是 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清洁能源,如核电、天然气等;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燃烧后无废渣、废水产生,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特别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完全没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质能源中的秸秆燃料发电,农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 一定的 “ 碳中和 ” 效应。 其次,我们也认识到, 在当前技术 水平和人类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 下, 可再生能源 还不能完全取代碳基能源,为了 减少化石 能源消耗 所 带来的碳排放,还可以通过 技术创新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使用规模等 途径 。 ( 2)低碳产业。 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人类获取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加快产业低碳化是减少碳排放的 关键。 一是低碳农业,重视发展 植树造林、有机农业等。植树造林是农业低碳化最简易、最有效的途径。大力 提倡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 有利于 吸碳排污、改善生态。有机农业 则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 二是低碳 工业 , 发展节能 型 工业,重视绿色制造,鼓励循环经济 。 工业 节能 包括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工业管理节能 等方面 。着力加强管理,提高 工业生产中的 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 主攻技术节能,研发节能材料,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快速有效地 促进 工业节能 减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 能源 资源 的消耗甚至 浪费, 从而达到碳减排的目的 。三是 低碳服务 业。 从 生产和生活 服务 业 流程的 服务 设计、服务耗材、服务产品、服务营销、服务消费等各个环节着手节约资源和能源 ,着力减少碳排放 。 ( 3)低碳交通 ① 。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 、 先导性产业①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低碳发展方案编制原理与方法教材编写组著的低碳发展方案编制原理与方法第 248 页低碳交通是指在对气候变化及其人类生存严重影响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以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采用系统调节和创新应用绿色技术等手段,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效率提升、运输结构优5 和服务业型行业, 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及汽车时代的到来,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 日益增多, 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也与日俱增 。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交通低碳化 也 是必然趋势。 一是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气轨道交通 等低碳型的交通工具。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二甲醚汽车等类型。电气轨道交通是以电气为动力,以轨道为走行线路的客运交通工具,已成为理想的低碳运输方式。 其中, 城市电气轨道交通分为城市电气铁道、地下铁道、单轨、导向轨、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 二是积极倡导居民绿色出行,尽可能乘坐公共汽车,或者在通勤距离较短的情况鼓励骑自行车、步行等,以减少汽车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完善地区交通运输体系以提高交通运行效应,以及 在新能源汽车尚未普及的发展阶段,要 加快 以 化石能源 为动力的 汽车 以及其他交通运输工具 在 节 能技术 上不断 更新换代,尽可能减少能耗和碳排放。 ( 4)低碳建筑 。 建筑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加快促进建筑低碳化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 低碳建筑 就 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 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建筑节能 要求 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使用、智能控制等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同时, 建筑节能要在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 随着太阳能技术应用的日益成熟, 太阳能建筑 越来越 受到大家 欢迎 , 利用太阳能代替常规能源,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阳光屋顶等途径,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 这样, 利用太阳能 可 实现 “ 零能耗 ” , 即 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常规能源消耗为零。 ( 5)低碳 消费。 低碳消费是一种新型的 健康 生活方式 ,也即低碳生活 。低碳消费要从绿色消费、绿色包装、回收再利用 、节约生活 等方面 进行消费引导。绿色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化、运输需求合理调控、运输组织管理创新等,最终实现交通运输的全周期、全过程的低碳化。 6 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通过绿色消费引导,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接受消费低碳化,支持循环消费,倡导节约消费,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包装是能够循环再生再利用或者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包装 , 要求包装材料和包装产品 在整个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不产生危害,包括适度包装,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所用材料最少;易于回收和再循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另外, 消费环节必须注重回收利用 ,在消费过程中应当选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包括可降解塑料、再生纸以及采用循环使用零部件的机器等。对消费使用过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等,要修旧利废,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 当然,低碳消费还包括涉及到日常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其中践行节约生活也是促进低碳的重要方式。为此,要在 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全面促进低碳 型社会建设。 ( 6)增加碳汇。 由于陆地植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要利用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这样陆地植物就有天然的自然碳捕捉和封存的功能。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 通过植树造林等持续 增加森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 ① 的 功能,科学促进森林加快生长,提高蓄积量是增加碳汇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通过 城乡建设过程中的 绿化行动,包括 市森林建设 、 草场建设、湿地保护、农业耕地建设 、道路绿化 体系建设以及流域 两岸绿化 建设 等多种方式也可以促进碳汇增加。 当然,促进实现低碳发展,还需要制度建设 、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指定和 其他多项 配套工作,包括建立碳税与碳捕集和封存相结合的联动机制、推进碳排放交易、完善碳排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碳排放统计和监测体系等。可见,进入低碳时代,低碳就在身边,低碳就在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方 方 面面, 需要强化各方面的制度建设 ,倡导 全球各国 人民 的统一 低碳 行动。 三、中国 低碳发展的总体成绩 随着我国低碳战略 ② 的深化推进, 低碳经济 ① 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区、① 根据中国低碳年鉴 2010第 1004 页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系统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② 根据中国低碳年鉴 2010第 1001 页低碳战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和碳7 各部门根据自身领域的低碳发展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近年来低碳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下一步实现全面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国低碳发展进入了炽热化的阶段,得到了来自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 国家相关部委 、 地方省市区县 党政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的大力推动。 使得“十一五”时期的低碳发展成效尤为显著。 2011 年 11 月,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联合发布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该 报告 认为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消费和 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都比较快 ;不过, 作为发展中国家,本着对全球负责的精神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已经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指标上看, 报告 的分析数据显示 ,“十一五”( 2006 2010 年) 期间 ,我国 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4.6 亿吨;以能源消费年均 6.6%的增速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 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 1.04 下降到 0.59, 从而根本性地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趋势 。 另外,中国低碳年鉴( 2011年)报告显示 “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9.1,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左右的目标任务 。 截至 2010 年底,我国核电投产装机 容量 突破 1082 万千瓦,成为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超过 4200 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位 ; 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40,居世界首位 ; 太阳能发电开始起步,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1.68 亿平方米 ; 生 物质发电装机约 500 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达约 140 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利用量 180 万吨。 同时, “十一五”我国森林覆盖率增加 2.15 个百分点,森林储积净增 11.23 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 78.11 亿吨,成为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 显然,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各领域的低碳发捕获技术。第一阶段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降低排放量,以及用新兴的碳交易手段促进减排意愿;第二阶段则从源头上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代之以更为清洁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等;第三阶段侧重末端治理,力图将化石燃料然后后的二氧化碳捕获贮存设施中或固化,从而使零排放成为可能。 ① 根据中国低碳年鉴 2010第 1001 页“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 应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是人类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滞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8 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能源结构 以及森林碳汇等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12 年度报告 显示 , 2011 年碳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1 年全国万元 GDP 能耗为 0.793 吨标准煤(按 2010 年价格),比 2010 年降低 2.1。主要工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有不同程度降低, 2011年与 2010 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氧化铝综合能耗、铅冶炼综合能耗分别同比下降 0.8、 3.3、 4。 2011 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 50强制性标准基本达到 100,施工阶段的执行比例为 95.5%,新增节能建筑面积 13.9 亿平方米;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比 2010 年下降 2.9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 2.24。 淘汰落后产能 方面, 2011 年 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 800 万千瓦左右,淘汰落后炼铁产能 3192 万吨、炼钢产能 2846 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产能 1.55 亿吨、焦炭产能 2006 万吨、平板玻璃 3041 万重量箱、造纸产能 830 万吨、电解铝产能 63.9 万吨、铜冶炼产能 42.5 万吨、铅冶炼产能66.1 万吨、煤产能 4870 万吨。 在 节能服务产业 发展 方面 , 2011 年 产值达到 1250亿元,同比增长 49.5%,节能服务公司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4000 多个,投资额 412 亿元,同比增长 43.5%,实现节能量 1600 多万吨标准煤。 森林碳汇发展方面, 2011 年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 599.66 万公顷; 城市绿地面积达 224.29 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项绿化指标分别达到 11.80 平方米、 35.27和 39.22。 截至 2012 年 8 月底,中国共批准了 4540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年减排量近 7.3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 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等方面; 注册项目中已有 880个项目获得签发,总签发量累计 5.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13 年度报告 显示 , 2012 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 2011 年下降 5.02。到 2012 年底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 2.7 万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水电装机、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集热面积、风电装机容量、人工造林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 年 继续 淘汰炼铁落后产能 1078 万吨、炼钢 937 万吨、焦炭 2493 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 25829 万吨、平板玻璃 5856 万重量箱、造纸1057 万吨、印染 32.6 亿米、铅蓄电池 2971 万千伏安时。截止 2012 年底,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36.2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9 67.1,比 2011 年下降了 1.3 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 18.9和 5.5,比 2011 年分别提高 0.3 和 0.5 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9.1,比 2011 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 截止 2012 年底,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5.9 亿平方米,形成年节能能力约 400 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 1000 万吨。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基本达到 100,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 69 亿平方米,形成年节能能力约 6500 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 1.5 亿吨。 2012年交通运输行业共实现节能量 42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 917万吨。2012 年至 2013 年上半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 1025 万公顷、义务植树 49.6 亿株,完成森林抚育经营面积 1068 万公顷,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 可见,“十二五”前期,我国低碳发展工作依然深化推进,取得显著成绩。同时, 也应该看到,从发展阶段看 中国仍 然且将持续一段时期内 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的快速推进过程 中,经济增长较快,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大,并且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 四 、中国低碳试点 全 面启动 一直以来,中国 政府本着 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 态度,充分 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 发展中 大国 , 中国正度 在努力解决人口贫困以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 诸多 发展问题的同时, 也 积极、主动地肩负起大国责任 , 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 全球 气候变化做出切实 的 努力。 一方面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并 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国内 通过 国家 低碳战略下的各项 政策引导和推动,大力促进 产业 节能减排、 能源 结构调整、 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倡导以及 增加森林碳汇 等多种 措施 全面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 向 低碳 化转型。如表 1-1 所示,自 1998 年以来,我国在促进低碳发展方面的工作持续深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 2010 以来,在全国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开启了我国的低碳实践 的全 新篇章。 表 1-1 近年来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 年份 主要政策措施 重要意义 10 1998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 ① 标志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的高度重视及推进决心 200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制作维护的中国第一个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投入使用 宣传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研究成果,在国际社会树立我国保护全球气候的形象;促进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和公众意识的提高 200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中国中长期节能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节能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2005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200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牵头成立国家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委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标着着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 2008 国家发改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首次发布,此后连年发布 梳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政策措施、具体行动及其成效,为下一步低碳发展提供基础和经验 2009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发布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首次专门就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做出决议 20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公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标志着中国低碳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2010 中国低碳年鉴( 2010)作为首部大型低碳典籍公开出版,此后连年发布 记载我国低碳发展的历程和实际状况 ,包括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重大事件 、 统计数据、 地方和行业 低碳 实践 等 2012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在“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下, 进一步 扩大我国 低碳 试点范围 根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要求 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 2007 年 4 月 国务院 即 发布 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 ( 国发〔 2007〕 17 号 ), 该方案是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要求及政策措施, 国务院 同时 提出七点要求 一 是 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 是 明确实施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 、 三是 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 四 是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五是充分① 1990 年,中国政府在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由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同志担任组长,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原国家气象局。 1998 年,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由 原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同志任组长。 小组 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成员由 当时的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部、科技部、国家气象局、国家环保总局、外交部、财政部、建设部、交通部、水 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组成 ,其 日常工作由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 11 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六是健全体制机制、七是加强组织领导。 2009 年 8 月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 这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首次专门就应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