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发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分布式发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分布式发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分布式发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分布式发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分布式发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基金会资助课题Fu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分布式发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A Study on Development Modes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s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13 年 9 月项目信息项目编号 G- 1205-16206Grant Number G- 1205-16206项目期 2012 年 5 月 31 日-2013 年 6 月 01 日Grant period 2012/5/31-2013/06/01所属领域 可再生能源Sector Renewable Energy 项目概述 分布式发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Project Descript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ls and Management/Operation s for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项目成员 任东明 高 虎 胡润青 李琼慧 王斯成 秦世平 赵勇强 孙培军 朱顺泉 黄碧斌 谢旭轩 刘 坚张成强 窦克军 Project team Ren Dongming Gao Hu Runqing Li Qionghui Wang Sicheng Qin Shiping Zhao Yongqiang Sunpeijun Zhu Shunquan Huang Bibin Xie Xuxuan Liu JianZhang Chengqiang Dou Kejun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分布式 激励政策,发展模式Key Word Renewable energy, PV, incentive policy, development model1cutive SummaryOrganization Name Center for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Grant Number G- 1205-16206Grant Period 2012/5/31-2013/06/01Grant Amount 120,000.00Report Period 2012/5/31-2013/06/01I. Background Distributed Energy DE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and transation trend of the future energy industry. In China, the DE development is a crucial pathway reing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and restricting the growth of the country’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DE is also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abatement, to stimulat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to resolve the energy shortage in rural areas. The research on distributed energy, particularly in designing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therefore, is a key drive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 in China.Untied States, Japan and European Union have all placed great importance on distributed energy development and conducted a large number of DE research activities, covering DE introd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management models and policy design that have ed the ground for the large scale deployment of DE. Such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also launched a variety of investment subsidies and feed-in-tariff FiT policies, as well as issued related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 The DE study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in contrast, has recently been initialized. Although DE was involved / referred by a few policies/laws, a systematic DE policy framework has not been well established. The policy absence becomes a significant barrie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 in China. With the technological 2improvement and cost reduction of PV, small-scale wind, biomass-based power technologies, the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of DE will be universally realized. II. Results to Date 1. Main activities carried out1 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DE management models and stimulus policies The project has collected and reviewed DE policies and related management docu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 North European countries. The study has also ident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DE defini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nalyze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models and stimulating policies for DE. The policy analysis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 power/heat grid integration s, project approval procedures, data statistics and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The discussion is focused on financial policies for DE, power/heat grid integration policies, and policies for the use of self-generated/local generated electricity from DE projects and the third party investment. 2 D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the potential in ChinaIn order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D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s in China, the project has visited several typical DE projects and undertaken onsite surveys. From these surveys, the research has outlined the DE relevant policies and laws, made a summary of key concerns and barriers for DE development and conclude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DE status in China. Based on an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ource potent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market demand, this project has also analyzed the vision of future DE development, targets and DE’s share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3 Technical analysis on power grid integration of DE The study has conducted a grid integration impact assessment for DE, particularly for those promis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small-scale PV, biomass-based power 3generation, wind power, etc in the near future, in terms of their distributed power grid plan, electricity dispatch and operation and so on. The research has also proposed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key points for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s grid integration. In addition, it has also investigate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n the improvement and adjustment measures that encourage the large scale grid integration of DE. 4 DE management and political measures research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exity of the energy industry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regarding DE management policies need to be further examined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China. Moreover, the coordination among various stakeholder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i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has been discussed. There is also a challenge to design D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s, and propose incentives/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power/heat grid development status their management mechanisms in China. 2. ChallengesThe existent energy supply/demand system is designed and operated for conventional fossil energy. Under the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 policies faces obvious challenges which range from the questionable concept of proje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technical issues throughout project operation. The massive development of DE is not merely dependent on the detailed policy adjustment. What is more fundamental is the re of the whole energy system in China.III.Next stepsThe concept of DE is totally new for traditional energy system. This yea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aid the project approval authorities will be released to provincial government or even doesn’t need any approval from the government. This new situation will be a new chance for DE.4目 录1 分布式能源技术概况 11.1 分布式能源定义 11.2 本研究技术范围界定 32 国外分布式发电管理模式 42.1 德国 .42.1.1 发展现状概述 .42.1.2 经济激励政策 .62.1.3 并网管理模式 .92.1.4 项目管理模式 .152.2 美国 .172.2.1 发展现状概述 172.2.2 经济激励政策 192.2.3 并网管理模式 242.2.4 项目管理模式 322.3 日本 .362.3.1 发展情况 362.3.2 激励政策 382.3.3 并网管理模式 393 我国分布式发电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 423.1 发展现状 .423.1.1 分布式风电 .423.1.2 光伏发电 .443.1.3 分布式水电 .463.1.4 分布式生物质 473.2 发展潜力 .4853.2.1 分布式风电 483.2.2 分布式光伏 493.2.3 分布式水电 503.2.4 生物质分布式发电 523.2.4 分布式发电小计 .533.3 分布式能源的战略意义 .554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项目管理制度研究 584.1 重点项目管理制度案例 .584.2 项目前期管理程序 .654.2.1 当前我国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简述 654.2.2 现行分布式能源发电项目管理体制 674.2.3 风电场、光伏电站现行项目前期管理程序 684.2.4 小结 704.3 项目建设管理程序 .724.4 现有的并网管理制度 .734.5 项目运行管理程序 .764.5.1 项目信息管理制度 764.5.2 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的管理制度 805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855.1 电价补贴模式 .855.1.1 固定上网电价、统购统销模式 .855.1.2 固定上网电价、浮动补贴电价模式 885.1.3 固定补贴电价模式 915.2 项目开发经营模式 925.2.1 自开发模式 .935.2.2 第三方投资者模式 .935.2.3 发电商与电力用户合作开发模式 945.3 项目并网模式 .956 分布式发电的并网管理问题研究 976.1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并网技术特点 9766.1.1 光伏发电 .976.1.2 分布式风电 .986.1.3 生物质发电 .1006.2 分布式发电系统对电网的影响和要求 1026.2.1 对电网的影响 .1026.2.2 对电网的要求 .1086.3 分布式发电并网技术要求 1116.3.1 并网技术类型 .1116.3.2 电能质量 .1126.3.3 功率控制和电压调节 .1126.3.4 运行适应性要求 .1136.3.5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 .1156.3.6 通信与信息 .1156.3.7 并网检测 .1166.4 并网管理制度的设计思路和基本原则 1166.5 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和管理意见 1187 分布式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的政策建议 1217.1 简化项目管理程序,下发项目审批权限 1217.2 激励政策的设计应有利于项目的经营管理 1217.3 完善分布式发电并网管理 12211 分布式能源技术概况1.1 分布式能源定义由于分布式能源涵盖技术范围广,规模跨度大,系统组合多样,一直以来对分布式能源的定义仁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为了清楚界定本研究范围,本报告首先归纳国际和我国对分布式能源的定义。世界分布式能源联盟定义分布式能源是分布在用户端的独立的各种产品和技术,包括1、高效热电联产系统,功率在 3kW-400MW,如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往复式内燃机、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斯特林发动机等;2、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光伏发电系统、小水电和现场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等。美国能源部定义分布式能源(也叫分布式发电、分布式能量或分布式动力系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于集中式能源。首先,分布式能源是小型的、模块化的,规模大致在 kW 至 MW 级;其次,分布式能源包含一系列供需双侧技术,而不仅是发电侧技术;第三,位于用户现场或附近。技术范围包括光电系统、燃料电池、燃气内燃机、高性能燃气轮机和微燃机、热力驱动的制冷系统、除湿装置、风力透平、需求侧管理装置、太阳能收集装置和地热能量转换系统等。可见国际上对分布式能源的概念并非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描述其特征,罗列相关的技术,不追求其严格广义的定义,强调分布式是区别于集中式供能的一种能源利用形式,而非某种特定技术。2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 2004 年起草的关于分布式能源系统有关问题的报告中定义分布式能源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相比,分布式能源接近负荷,不需要建设大电网进行远距离高压或超高压输电,可大大减少线损,节约输配电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由于兼具发电、供热等多种能源服务功能,分布式能源可以有效地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相对独立,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分布式能源多采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为燃料,较之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更加环保。热电联产是当前典型的分布式能源利用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利用。国家能源局 2011 年发布的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分布式发电定义为位于用户所在地附近,不以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电力为目的,所生产的电力除由用户自用和就近利用外,多余电力送入当地配电网的发电设施、发电系统或有电力输出的能力综合梯级利用多联供系统。分布式发电技术范围总装机容量 5 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站;接入电网电压一般在 35 千伏(东北地区为 66千伏)及以下的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除煤炭直接燃烧以外的各种废弃物发电、多种能源互补发电、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规模较小、分散型的天然气热电联供、冷热电联供等。而最近国家电网发布的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支持范围指位于用户附近,所发电能就地利用,以 10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且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 6 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以 10 千伏以上电压等级接入、或以 10 千伏电压等级接入但需升压送出的光伏发电项目,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常规电源相关管理规定。3我国目前分布式能源的应用范围满足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独立运行,不与传输性功能较高等级电网直接连接,对大电网调度影响较小。小水电和天然气发电,或相关热电联产机组接入 35 千伏及以下电网;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或相关热电联产机组接入 10 千伏及以下电网。第二,规模较小。小水电和天然气发电规模在 5 万千瓦以下,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在 10 兆瓦以下(光伏发电在 6 兆瓦以下) 。第三,目前国内较为成熟具有市场投资价值的技术包括天然气发电及冷热联供、光伏发电、小水电、小型风电、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等。1.2 本研究技术范围界定因此,本文集中讨论我国主要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分布式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小水电等技术。42 国外分布式发电管理模式2.1 德国2.1.1 发展现状概述德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先的国家之一,其 97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配电网,以分布式方式利用。同时,分布式能源利用总量中,可再生能源占一半以上,因此在德国分布式和可再生能源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截至 2011 年底,德国终端电力消费总量600TWh,其中,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比例占 20,风电装机 2900万千瓦,电力供应占 8,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 2480 万千瓦,电力供应占 3,生物质能发电 43.15TWh,电力供应占近 5。德国的电力结构一大特点是以分布式电网为基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图 1 所示,2011 年德国总装机容量约 160GW,其中燃煤发电、核电主要以集中式供电模式为主,燃气发电中分布式供电超过集中式规模,可再生能源则以分布式为主,在电力结构中以达到 25.1。分布式发电利用总规模 82.9GW,已超过集中利用模式的77.6GW。5图 2-1 德国电力装机德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发展形式为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约占 85,集中式光伏系统约占 15。2010 年德国太阳能光伏累计安装量达到 1737 万千瓦,占世界太阳能光伏累积安装量的 43,当年新增装机 741 万千瓦,占世界当年新增装机的44.5。风电项目主要以 20MW 以下的中小型风场为主,20MW 以上项目只占全部风电项目装机的 12。另外,还有 300 多个 1 万千瓦以下的沼气和其他生物质能发电站。从可再生能源比例来看,风电、生物质能利用、光伏发电、水电和垃圾等其他发电形式分别占到 37,29,15, 14和 5。620MW12屋 顶 系统85集 中 系统15≤30KW3530<≤100KW23100KW<≤1MW23> 1MW19图 2-2 光伏(左图)和风电(右图)按规模所占比例2.1.2 经济激励政策德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得以快速发展归功于两大政策要素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是原始动力,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的价格和补贴政策直接激励了项目投资。在欧盟气候政策框架下,德国制定了能源转型战略,以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主要依托,设定了到 2050 年不同阶段发展目标。2010 年 9 月发布 能源方案 中提出到 2050 年完成“能源转型”,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2012 年公布“2050 能源战略转型” 提出,终端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比重 2020 年、2030 年、2050年分别达到 18、30、60 ,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消费量的份额分别达到 35、50 、 80。为保障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德国 2000 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EEG) ,其原则是确立有保障的长期固定电价机制,并明确规7定本地电网运营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购买义务,确保其优先入网。根据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德国分别在 2004 年,2009 年,2012 年通过调整 EEG 中的相关规定及电价水平,来把握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速度。图 2-3 显示了德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与可再生能源立法的关系。 Devlopmnt felctriy gneratio fmrenwabl rgsuGsc19002,40,6,80,1,20,14,192193451967819201203425067280912[GWh]HydrweWid eyBioas *Photvlaics *Solid anliqu biomas, ig, ewa ndlfil gas,bioenic harof wste; lctriy fomgethral nrgy otpresntd uto eglib quanties produc; GWh Mil. kh;StroEispGActSlfEltiyGdBauCscid;EGRwablEryScA;srceBMU-KI1cWrkiuRg-SiAE-S;BMU/Chif;stMrh201lfigrvisonalStromEinspGJauy 19- March 20Aednt oBauGNvmbr197EApril 20 EGJanury209EGAugst 204水 电生 物 质 能 风 电太 阳 能 光 伏电 力 并 网 法1991.1.-2000.3 电 力 法 修 订1997.11. 可 再 生 能 源 法2000.4 可 再 生 能 源 法 修 订2004.8. 可 再 生 能 源 法 修 订2009.1. National Survey Report of PV Power Applications in Germany2.1.3 并网管理模式作为世界上分布式电源发展的典范,德国在用户侧发电系统的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德国于 2000 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 ,并在 2004 年、2008 年和 2012 年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发展进行了三次修订。该法律强调经济效率和重视社会公平,即可再生能源发展应考虑全社会的经济成本投入,并确保各方公平性,保证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此外,德国先后制定发布了中压配电网并网技术标准1-60 千伏 、 低压配电网并网技术标准1 千伏及以下,分别提出接入中、低压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标准。技术标准非常明确和严格,各项指标均有详细规定,对于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快速并网,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资源法案(EEG)中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入电网标准进行了说明,与发电系统并网规范共同构成了明确的并网标准(详见表 2-2) ,并提出离可再生能源发电站最近的电网公司负责可再生能源电站优先接入。以太阳能光伏系统为例,电力系统对项目的中、低压并网规范主要是并网的技术规范,对接入电站的规模及电压等级、过载及电压波动范围、电能质量等提出了技术要求。在太阳能光伏并网规定中对于小型系统低压并网不需要技术评估和环境评估等事项,不承担额外费用,申请受理时间短,一般为 4 周左右,费用低;而大型光伏系统中压或高压并网,需要评估、审批等事项,且承担评估和审批的费用,因此受理时间长,一般为 10 周以上,费用高,这促进了小型系统的发展。10表 2.2 德国装机规模及对应接入电压等级装机规模 接入电压等级小于 30kW 低电压电网,无需审核30kW-200kW 低电压电网或中电压电网150kW-20MW 中电压电网15MW-80MW 高压电网80MW-400MW 特高压电网(1)并网管理流程德国 2012 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 ,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并网管理进行了规定。德国 VDE(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2011 年公布了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技术规定 ,对光伏、水电、CHP和燃料电池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项目申请进行了规定。按照德国 2012 年版可再生能源法和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技术规定 ,对于德国分布式电源接入有以下规定1)电网公司有义务及时和优先将利用可再生能源或矿井废气从事生产的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若没有另一电网能提供在技术和经济上更为有利的连接服务,电网公司应将可再生能源或矿井废气等发电设施连接到电压合适且与发电设施所在地直线距离最近的并网点。当某一片区域具有一个或多个发电设施的最高总装机容量不超过 30千瓦时,且已具有一个并网点,则该点应被视为是最合适的并网点。112)发电设施运营商有权选择所在电网的其他并网点或者选择电压合适的其他电网。3)在上述 1)和 2)规定之外,电网公司有权为发电设施分配不同的并网点。但若无法保证条款 8 规定的优先购买该发电设施的电量,则该条规定不成立。4)电网公司应对电网进行优化、加强或扩展,保证将发电设施连接到电网。具体包括根据发电商接网的需要,电网公司应利用最好的可用技术,立即优化、加强和扩容现有电网,以保证进行购买,传输和分配可再生能源发电。对于发电商没有直接接入,但电压等级不超过 110 千伏,且是为保证电力的购买、传输和分配而需要的上一级电网,也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电网公司应按经济的方式电网进行优化、加强和扩容,否则有权拒绝并网申请;当电网公司违反上述义务且确实负有违约责任时,发电商可要求电网运营商对由此导致的损失进行赔偿;电网公司可针对电网过载情况下的网络阻塞等情况,对安装有远程降出力设施的、直接或间接连接于其电网的发电设备和 CHP 设备进行技术控制。在并网管理流程方面,具体而言1)提交申请的发电站必须符合有效的法律法规,以适合接入低压电网运行且不对电网或其他用户系统造成影响。此外,电站最大的视在功率不超过 。maxAS2)发电站应及时向电网运行人员提交如下文件-并网申请表;12-发电设备安装的位置和周边地图;-发电设备技术特性和参数;-发电量是全部并入电网还是余电上网;-发电设备的测试和认证报告;-符合要求的电网保护装置的测试认证报告;-完整的发电设备并网电气连接图,包括设备技术参数,测量装置和保护装置。3)电网公司在接收必要信息后的 8 周内,向发电商提供如下信息①及时建立并网点的时间表,包括所有的流程。②发电商需要的用于测试并网点的所有信息以及,根据需要,用于测试电网兼容性的电网数据。③对由发电商因发电设施并网可能引起成本的全面详细评估。该成本评估应仅包括接网相关的技术成本,特别的,不包括为铺埋并网电缆而需获得使用第三方拥有土地的许可的成本。4)系统初次并网系统初次并网至少一周前,系统开发商或安装单位要向电网公司提交设备并网申请;鉴于发电站并网有可能会对电网的电能质量和安全性造成影响,发电站初次并网必须在电网公司同意后才能进行;初次并网日期和正式并网运行的日期由系统开发商和电网公司协商确定;发电站初次并网由系统开发商执行,电网公司与系统开发商协商是否需要电网公司在场;系统开发商在初次并网前准备好13“初次并网确认表” ;系统开发商有责任保证发电系统已经按照 VDE并网申请规程安装完成;“初次并网确认表” 应由双方签字,一式两份,并分别由各自保管。(2)并网标准德国 VDE(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2011 年公布的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技术规定制定了电能质量、频率和电压响应、有功功率控制和无功功率调节等技术标准。适用于以同步发电机、异步发电机等形式接入低压配电网(小于等于 1 千伏)的水电、光伏发电、热电联产、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技术规定的并网技术要求均针对并网点提出。对于通过变压器接入公共电网的电源,并网点指与公用电网直接连接的变压器高压侧母线。对于不通过变压器直接接入公共电网的电源,并网点指电源的输出汇总点。 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技术规定涉及电能质量、电网异常时的响应特性、继电保护等方面。1)电能质量分布式电源并网可能会对系统电能质量产生以下影响,譬如易造成系统的电压波动和闪变,以及对系统产生谐波污染等。为了消除或减小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能质量造成的影响, 低压配电网并网技术标准对电压和频率偏差、谐波和注入直流电流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关规定。电站并网的基本要求包括电压在标称电压的 85至 110范围,频率在 48.5 赫兹至 50.05 赫兹。重新并网时,能够选择需要连接的发电机,并保证顺利完成。14电压和频率偏差方面要求分布式电源不得违反或改变本地区电力系统在电网连接点的电压等级水平,并对分布式电源并网时的电压变化率、功率变化率和相角差均作出了规定。最大允许短路电流的规定如下同步发电机的最大允许短路电流为额定电流的 8 倍;异步发电机的最大允许短路电流为额定电流的 6 倍;逆变器的最大允许短路电流为额定电流。2)有功/无功调节能力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技术规定要求大于 100 千瓦的电站应能够控制有功功率不超过最大有功功率的 10。在电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电压波动的绝对值范围不超过标称电压的 10,有功功率输出允许超过额定有功功率的 20。当有功功率改变时,无功功率应自动调整。同步发电机或逆变器应参与并网点的电压调节。异步发电应做适当调整以稳定电压水平。电网公司可设定电压调节方式、参考电压和电压调差率等参数。3)电网异常时的响应特性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技术规定规定分布式电源在不正常电压或频率范围时应能够进行调整,对于特殊情况要应停止供电或从系统切除。标准详细规定了各种电网异常时的分布式电源相应特性。4)保护要求标准要求分布式电源并网不能干扰区域电力系统中接地保护的协调动作;不应使系统短路容量超过断路器固有的启断容量;分布15式电源不应孤岛运行等。(3)并网费用相关规定a 接网费按照德国 2012 年版可再生能源法 ,分布式发电接网费由项目受益主体- 项目投资商承担。b 电网改造费和备用费按照德国 2012 年版可再生能源法 ,电网改造费和备用费由全国所有电力用户分摊。2.1.4 项目管理模式1项目申请分布式发电项目的申请审批程序包括向地方电力公司申请安装;批准后可以自行安装,通常则是雇用专业系统安装服务商进行安装;通过电力公司的检测;电力公司负责安装接入系统和计量电表。其中,德国 VDE(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最新公布了“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技术规定”,里面对光伏、水电、CHP 和燃料电池发电站接入低压电网的项目申请进行了规定(具体规定见项目并网模式部分介绍) 。对于大于 MW 级的分散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除符合并网标准和规定外,在项目申请前,还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将由16第三方完成的环评报告交由地方电力监管部门审批通过,此文件作为向电网公司申请的必要条件。对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由于项目经营和管理过程相对简单,对管理程序的规制主要集中在并网环节,目前,德国项目申请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1)电网接入/电网运行技术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所有涉及电网接入和电网运行的技术标准都是由电网公司来制定,如德国VDE(电气工程师协会)和 FNN(电网接入 /电网运行委员会)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的发展,需要更多参与方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即便是在德国也需要深度改革,正在建议 BSW(德国太阳能工业协会)与 FNN 共同修订相关标准;2)光伏系统接入电网的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