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tology(ONT)白皮书.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Ontology(ONT)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Ontology(ONT)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Ontology(ONT)白皮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Ontology(ONT)白皮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Ontology(ONT)白皮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一代分布式信任链网目录第三部分本体网络应用领域P15 概述P16 人的多样性识别与认证体系P17 物的多样性识别与认证体系P18 分布式数据协同与交换P19 分布式流程协作P20 分布式权益管理P21 分布式社群管理P22 分布式内容生产与交易体系P23 分布式声誉体系P24 分布式惠普金融服务P25 更多本体网络可扩展应用场景第一部分信任体系和本体网络P1 信任的维度P3 痛点P4 本体网络的价值P5 愿景与架构体系第二部分本体信任网络P7 本体网络的信任生态P9 本体网络技术架构P10 分布式身份标识和多维验证分布式信任传递体系P11 分布式账本技术P12 分布式数据交换体系P13 其他关键功能和组件第四部分生态/治理/激励P27 生态建设P29 合规本体网络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链网体系,结合了分布式多维实体认证体系,纳入了分布式多源信息交换协议、分布式数据协同、分布式流程、分布式社群、分布式存证等业务领域基础模块,实现分布式的点对点的信任体系,构建跨链、跨系统、跨行业、跨应用和跨终端的分布式信任基础体系。1信任的维度“信任”是人类组织和社会协作中的关键因素。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采用不同技术、法制和组织方法来建立在各个领域的协作“信任”,“信任”也成为社会和经济领域协作的第一成本来源。在人们为建立“信任”所做的努力中,也形成了“法制”、“技术”、“社群”等不同维度建立信任的手段。壹2第一部分信任体系和本体网络技术信任 技术信任是进入信息社会后发展最迅速的领域,密码学、生物设备、数据分析等技术为不同的协作场景带来了技术信任支持。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体系的出现带来了更广层面的基础性技术信任框架,去中心化多方共同维护的技术信任,在多方对等的情况下共同进行信息维护、数据协作、达成共识等,对各类协作中的数据、数字资产、协议进行可靠控制和技术手段下的保护,因此,区块链体系带来的新技术竞争不是单业务或单点的信任变化,而是一个体系化的生态型变化,这也是区块链具有变革性的要素所在。法制信任法制信任是历史最悠久的信任机制,也仍是目前最广泛的信任机制。大量的人、财、物、事都通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各类法律法规进行确权与保护。区块链等技术体系带来的新的技术信任机制,也创造某些场景下的虚拟信任世界,但在更多情况下要与实体世界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就离不开各类实体法律法规和各类信任源的支持。因此法律信任和技术信任的结合也是信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部分有法制体系保障的信任源也构成了对区块链生态的一个服务性的体系。社群信任群体化信任虽然自古有之,但是一个局限是它只能在局部范围和局部场景下应用。在乡土社会或者是部落群体中,甚至基本的人和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是很难对其他人进行大范围的深入了解的。对一个对象真正深入了解,并且能了解到足够信任的程度的人其实很少。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这一数字也就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因此,在这一信任社群化的信用体系下,很难进行规模性的协作和规模性的经济活动。但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当中,在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情况下,依托于信息化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等网络和区块链这样的去中心化网络体系的出现,形成了比原来类似乡土、部落、城邦场景下更大范围的网上社群社会。在这一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一代社群和群体互相信任的技术探索,如Google的PageRank算法,PGP(PrettyGoodPrivacy)到WoTWebofTrust,以及分布式声誉体系、分布式社群等。3信任源分散化 在现有需多 个信任信息的场景中,证明材料获取、验证等等环节流程长、成本高、数据信息泄露 风险大。个体角色缺失 个人对自身信任数据的使用、授权方面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透明度,同时缺乏便捷的低成本的手段。新型信任源的产生 随着信任源的加入和信任源的分散化,使得获取信任源的综合认证、得到信任源的多元评价的成本大大增加。数据的寡头化 数据的管理呈寡头化趋势,形成多个“数据孤岛”,并不能完整覆盖用户的信息。数据的零散化 基于数据量的巨大差异,零散数据源与寡头处在不对等的位置上,使其数据失去了很大的交易价值,无法被使用和证明。身份认证难准确 基于单一信息管理体系的个人认证难以对个人形成全面的、综合的的评价,难以准确获知“我是怎样的我”、“你是怎样的你”。物联管理难识别 物联网管理需要避免非法甚至是恶意的节点接入,但在多方参与的环境中,目前缺乏对物联网设备建立数字身份及进行相应身份认证的可信机制。数据交换难安全 基于现有中心化的数据交换体系,中心化服务器的数据沉淀往往会对数据源产生利益伤害,对数据客户产生业务威胁等。流程协作难信任 在没有中心主导的流程协作中,协作者之间的信任往往难以建立,特别是参与者越多,就越难在流程协作中建立信任。权益管理难透明 对于现在出现的新型权益管理模式(如 众筹等),由于透明度低、 信息不对称等,项目的运作过程中难以建立可靠的信任。社群管理难协调 在社群管理中,入口把控是一个重点,但互联网时代缺乏有效机制对新加入者进行有效审核,难以保证该社群的共性不会随着新加入者而降低。虚假消息难判断 基于浏览数量的鼓励机制造成大量低质量的甚至是虚假、误导信息的广泛传播,如何判断这些虚假消息始终是难点。声誉评价难综合 对于声誉这类“软信任”,需要大量数据、信息来做支持。但目前缺乏基于声誉管理的有效信息流通和协同机制。公益捐赠难追溯 提高透明性逐渐成为了公益捐赠管理中的需要。简单的款项追踪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还需要对发起人、受捐助人、家庭情况等情况的综合认证。更多痛点信任的痛点虽然现有已经具备了不同维度的多样性的信任机制,但在实际世界中,依然存在不少“信任”痛点,很多场景下的“信任”成本也居高不下。正是因为“信任”的多样性,造成了各种场景下的“信任”成本和痛点,如何构造一个结合多样性的一体化信任机制,成为对新一代“信任”基础体系的追求。第一部分信任体系和本体网络4本体信任网络架构了一个分布式融合的信任体系,将信任的多样性在一体化的协议体系下进行协同,整合分布式多维实体认证体系及各类不同区块链体系与信息系统,纳入多源身份认证和多源信息交换协议,并提供不同分布式应用场景的开放基础模块,实现分布式点对点的信任体系,构建跨链、跨系统、跨行业、跨应用和跨终端的分布式信任基础体系。本体信任网络在分布式实体与数据信任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拓展的生态与应用,将信任的应用扩展到很多的维度,从实体认证到数据交换,从分布式流程到分布式社区,从分布式交易到分布式声誉,结合底层的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体系,联合各类服务伙伴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提供多样化的信任服务,形成新一代的全球信任网络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本体网络的价值第一部分信任体系和本体网络5本体信任网络是一个多链、多系统融合的协议网络,来自不同的链和系统可以支持不同业务体系,并通过本体的各类协议进行协作。架构体系进行模块化、可插拔、灵活扩展的松耦合设计,以支持不同业务领域的需求,可以灵活扩展到各类业务应用支持;本体合作网络将始终结合区块链/分布式账本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不同业务领域的应用,提供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分布式实体管理认证协议、分布式数据交换协议等一系列的协议基础层与应用接口,任何应用服务提供方无需分布式底层开发能力,可以直接基于本体网络提供分布式服务。第一部分信任体系和本体网络愿景与架构体系识万物、信万物 人人信我、我信人人多样性融合的一体化分布式信任协议网络 信任生态的基础设施与连接器6第一部分信任体系和本体网络C¾k5žQš§FJdPå š§FO¨L \L ƒm¸–é— O¨L/8r‚k0 a‚k0 a‚- g/án›g±nd¡n/“IîKFRc Š/Žl; ƒ†‹CÅ/k0/©20分布式权益管理新的经济体系有大量的新型权益管理模式。但由于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等,这些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往往缺乏可靠的信任机制。在权益管理中存在不少难点项目评估难、风险提示难、信息披露难、权益流转难及权利委托难。鉴于此,本体网络设计了一套基于信任的分布式权益管理体系。分布式权益管理的分布式投资管理示例基于本体网络各项功能实现,在分布式投资中,可实现以下功能首先,数据的可信流转。基于本体网络,可设计特定投资项目的项目基本信息、运行情况、风险提示、历史业绩等数据的分布式流转。其次,多元的评价体系。项目运营方、投资人、合作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可将项目相关的客观事实进行提供,并基于自己的身份进行背书。再次,项目的声誉管理。在数据的归集的基础上,可进行数据协作,如可根据投资人设定的分析规则,对项目进行声誉评价。权益的分布式流通基于本体网络的信任生态,可设计将权益数字化和可授权化。同时,授权与转让的全过程链上记录,利用区块链的公开与透明,保障了权益流转的可信记录与监督。分布式权利委托基于本体网络,可实现委托的多方认可和行权的有效记录,为可能的委托纠纷提供可信证据。第 三 部分本体网络生态与应用领域Jϙ4 ƒJϙ4 ƒJϙ4 ƒJϙ4 ƒ‚m¸„{9iND]ž©FOÒuN5CfY8n¬“ ¬ørO—O,;‚2A-/r ƒm¸™ a, ]Š™Om¸oüG” Ä/úåKJIíR¥/ýP0m¸L ãIíR¥RR8Ð.Ê]žFR¥d}ø}23分布式声誉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多类主体希望、甚至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评价,并以此作为一种证明或标榜。例如,医院的锦旗,军人的军功章,学生的奖状。但是声誉从本质上是一种“软信任”,需要通过特定主体的历史行为,来对其将来行为进行预测。这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撑。信任分管理本体网络的信任分主要包括选定评价标准,并基于此进行本地信任与综合信任(或全局信任)的计算。首先,计算本地信任,本体网络通过在本地收集评价参数等,形成本地观点;其次,计算综合信任,本体网络通过融入更多主体的参与,将降低主观不确定性和虚假反馈等对声誉管理的影响。信任数据管理信任数据管理指信任数据的收集和分发方式。在本体网络中,将结合两种信任数据管理模式一是分布式,多个阶段相互合作,共同管理信任数据;二是混合式,结合分布式和部分的集中式方法进行管理。信任模型扩展基于分布式内容生产与交易体系,可对信任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如可设计一套对内容的分布式上层评价机制。具体体现在将内容作为一种身份主体,建立多视角的评价机制和多维度的认定方式。ÖT {Cídîd/0,w§d/Yr“/s˜.k0]}¶™–é—R¼S,0OU*8´_B–é—LG‡B¨rkM—NTM8n”šviööLGRɞž¤第 三 部分本体网络生态与应用领域24分布式普惠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以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为主,其信用记录一般较少、分散和验证成本高,也普遍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因此在普惠金融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控风险较大,并采用较高的贷款利率。同时,普惠金融中的单笔交易金额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导致运营成本过高。此外,较高的利率水平又带来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评价等声誉风险,让普惠金融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从金融角度本体网络首先将帮助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转变角色,个体作为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从被动地等待机构审核向主动管理其信用数据转变;同时,通过多源数据协调和数据主体授权机制的设计,帮助个体在申请金融服务时更便捷安全地自证清白,也帮助降低风控风险和成本,以更普惠的利率提供金融服务。从社会角度金融机构通过本体网络进行数据的协同,将有效建立对普惠金融对象信息的多方安全协调、分析机制,进而可为普惠利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真正满足社会对普惠金融的期望。第 三 部分本体网络生态与应用领域O¨L›g ç/80Zdy¹™4¡„›g ç/80Zdy¹¡„R¼S,8´0V“--F5ˆ0PƒHm¸\E’dy¹,;0V“--F5ˆ0PƒHm¸5B{5‘/,;0V“5ˆv0ZŒ.¬í6–m¸0V“š§F/8r5ˆv0Z\E’dy¹m¸0V“š§F/8r5ˆv0Z5B{5‘/m¸0V“š§F/8rR¥d}ø}m¸0V“OEKo30信任体系既有其通用型也有其特殊性,特别在不同的地域、应用领域和法规体系下,对身份和信任的要求与各类可信数据源也各有不同,同一个实体(人、机构、物品)在不同的法规体系下和不同的业务场景下,对数据源的等级、认证和规则等都会有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除此之外,在特定的地域和法规体系下,对实体数据的使用范围和数据交换协调的安全规则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法律体制下、业务领域中和地域范围内的合规,以及在合规体制下的数据安全,是本体网络必须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本体网络的链网体系,可以支持不同的法律法规体制,使信任源和数据源在特定的区域链中符合特定的规则,在跨地域和业务领域的数据交换中做到相应的协议合规,以及支持对可信数据源和数据交换的观察和审计机制。监管者或观察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法规或规则,对不同的信任源和数据源进行相应的合规和安全监管。因此,本体网络是一个实体世界跟数字世界融合的信任体系,既支持了去中心化的、社群性和分散性的信任源和数据源的协作,也支持不同的业务场景下和法规体系下信任源和数据源的合规,以及各政府的特定要求,这样才能在一个体系下形成全局性和全球性的统一协调,这也是本体网络在链网和数据安全协议的共享机制下,和在去中心化的体制下,做到对合规与安全的同步支持。ONT第 四 部分 生态与合规3132联系我们微信公众号 ONT本体网络微信客服 ONT小秘书QQ群 690600853Facebook ONTnetworkTwitter OntologyNetworkTelegram OntologyNetworkCN电子邮件 contactont.io本体网络ONTOLOGY NETWORK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