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开展经验及启示

返回 相似 举报
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开展经验及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开展经验及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69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开展经验及启示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一) 交易规模和金额2005 年碳交易成交量为 8 亿吨, 至2011 年上升至 80 亿吨, 7 年间翻了 10 倍,年均增长率达 40 。 从交易额上看, 从2005 年的 110 亿美元上升至 2011 年的1360 亿美元, 增长了 11.4 倍, 年均增长率达 43 。(二) 交易机制在 京都议定书 的整体框架下, 世界各国相继建立碳交易制度。 先行者有欧盟、 日本, 俄罗斯、 巴西、 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基于各国国情也正在不同程度地建立相关交易制度。 欧盟的碳交易机制主要以碳排放配额交易为主, 根据各国经济发展、 新能源利用实际情况统一发放碳排放配额。 日本的交易机制经历了三阶段, 从签订 京都议定书 开始至 2008 年试行 J-VETS (日本自愿排放计划), 再到地区级强制总量交易体系形成, 最终形成了 IET 机制。 中国、 俄罗斯及巴西作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其减排成果对整体碳金融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 交易主体近些年来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日俱增。 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 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风险机构、 基金组织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 发达国家的交易主体非常广泛, 既包括政府部门、 政府主导的碳基金、 私人企业与交易所, 也包括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 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以及私募股权基金等其他交易主体。政府参与碳金融市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协助交易机制设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 ; 二是设立政府碳基金直接参与, 如意大利碳基金、 荷兰碳基金等。 私人企业则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 为获取更多的碳排放权或出售富余碳排放权自愿出入交易市场。 可见, 碳金融产品的设计、 流通以及交易平台的构建, 是政府、 金融机构以及私人企业与个人共同参与的结果。除政府的主导力推动外, 交易所是促进国际碳金融市场建立的另一重要因素。 欧盟正是依托于自身发达的碳交易市场, 快速建立并发展碳金融市场。 欧盟拥有六家重要的交易所, 它们分别是拥有 82 欧洲碳信用现货交易份额的欧洲气候交易所 ; 欧洲大陆参与排放实体最多的欧洲能源交易所 ; 针对现货实时交易采用委托中介人模式, 交易过程简单、 成本低、 风险小的Power-next 交易所 ; 占北欧市场能源交易量70 , 具有绝对定价权的北欧电力交易所 ; 拥有世界最大碳排放信用现货交易规模的 Blue-■ 魏善吉 郭超洁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 本文为北京联合大学教学质量提升项目 - 金融学实验班(项目号 11103541801) 资助成果, 指导教师 赵睿◆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next 环境交易所 ; 以及业务集中在碳信用的现货和期权交易的 Climate 交易所。 这六大气候交易所不仅降低了交易风险, 还提供有益于交易双方进行及时、 准确交易的信息。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商业银行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如美国银行、 汇丰银行、荷兰银行已经在直接投融资、 银行贷款、 碳期权、 碳期货商品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试验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外商业银行主要围绕两种方式开展并参与碳金融业务 一种为开展传统的信贷业务, 如为企业提供贷款 ; 另一种为给碳交易者提供中介服务。 具体业务如下 (一) 低碳项目融资业务这是国际商业银行最为普遍的一项碳金融业务。 对法律规定以及政策鼓励的清洁能源技术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如摩根大通开展的清洁能源项目长期融资专业金融服务。 该业务的特点是风险性大, 故前期投资也大, 而一旦在项目开展产生相应的碳减排额后, 就会有大量稳定的现金收入。企业方面, 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用于节能减排, 以在碳减排项目中产生的碳减排额收入偿还贷款 ; 商业银行方面, 开展此业务能够获得高于一般贷款的投资回报。此外, 商业银行还为个人提供贷款, 如绿色房屋按揭贷款, 申请该业务的投资者, 银行方面将支付气候变化费用用于抵消该房屋 1/5 的 CO 2 排放量。(二) 碳基金业务碳基金具有两方面重要作用 一方面,碳基金可直接投资于碳交易一级市场, 充当碳排放权的需求方, 凭借其机构力量使其碳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有合理的定价并进行合理交易, 再进一步通过金融机构利用所拥有和控制的碳资产开发各种金融衍生品 ; 另一方面, 碳基金还可在二级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并从中获得利润, 对碳排放权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国际上一内容摘要 为契合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外银行业经长期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建立了交易主体、 交易平台、交易业务三位一体的碳交易市场。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碳金融业务,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在客观利益以及国际趋势的推动下, 我国也正在大力开拓碳金融市场。 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有必要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 这对我国发展碳金融极具启示意义。关键词 碳金融 银行业 碳交易表 1 国外与碳减排计划相结合的主要基金产品分类 产品特性 主要产品 发行机构低碳项目风险投资 私人资产可投资于风能、可持续发展项目 花旗银行美国银行 基金与私募基金 太阳能、 生物燃料等项目低碳投资基金 潜在回报高生态绩效资产基金瑞士银行清洁能源目标基金向投资者融资, 用于现有 CDM 原型碳基金 世界银行低碳发展基金的碳减排项目的 CERs 与 国家主权碳基金 各国政府ERUs 额度, 或者在新的多边合作基金 区域组织与各国政府环保项目进行投资资料来源 联合国报告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2007 年 8 月。70 商业时代 (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 2013 年 13 期些领先的商业银行大部分都设有专项碳基金, 如汇丰银行、 瑞士信托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共同出资 1.35 亿英镑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基金。 有些银行专门为私人进行碳理财提供服务, 如美国的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等。 国外与碳减排计划相结合的主要基金, 如表 1 所示。(三) 碳交易中介业务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在碳金融的专业优势和大量客户资源, 在碳减排项目市场为买卖双方牵桥搭线。 如荷兰银行依靠其广泛的全球性客户平台和丰富的碳交易经验, 提供融资担保、 购碳代理、 碳交易咨询等中介服务, 从中赚取大量中介收入。(四) 指数化交易产品业务指与某个碳交易市场指数挂钩的碳排放权配额, 设置的目的是满足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企业购买额外排放权的需要。 如爱尔兰银行与爱尔兰电力公司 Edenderry 签订协议, 为后者提供与欧洲碳交易所 EUA指数挂钩的碳排放配额。(五) 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为避免碳交易价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大幅度波动, 有必要对碳排放权进行套期保值。 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则相应地推出了碳排放权期权、 期货及掉期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 为那些做套期保值的企业提供了避风港。国内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方面较为落后。 目前中国在碳金融市场上主要进行的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开发。 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资金支持, 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发达国家通过该合作, 以远低于其国内减排成本实现碳减排目标, 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减排成本。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 早在 2006 年就前瞻性地与国际金融公司 ( IFC ) 签署了合作协议。 之后,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积极跟进, 如北京银行与 IFC 签订 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的风险分担合作协议, 陆续在六个省市开发了十余个节能减排融资项目。 交通银行、 农业银行、 浦发银行、 工商银行等大型商行更是开展了自己的碳金融业务, 并推出相应的碳金融产品。尽管我国银行业的碳金融业务开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 但基于我国的银行业还处于半垄断状态的现状和我国还处于碳金融发展起步阶段的事实, 国内银行业并没有深入挖掘碳金融业务, 开展的业务相对单一, 不够丰富, 这主要是由于存在国内外两个方面的制约 (一) 国际角度1. 缺乏碳排放定价权。 中国在碳金融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 交易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方面不成熟, 不熟悉国外交易规则, 在国际上缺乏发言权, 对碳定价的影响不足。2. 市场结构单一。 CDM 项目的投融资、 经核证的减排量交易以及金融中介服务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碳金融业务, 与发达国家多样化的业务种类相比, 我国开展的项目显得相对单一。(二) 国内角度1. 认识不足。 国人对碳金融市场、 低碳经济等新概念的认识不足, 缺乏配合碳金融市场发展、 促进低碳经济的前提意识。 人的意识形态最终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决定的,要想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 并最终付诸碳金融市场交易的行为活动, 就必须把碳金融业务具体化 (如碳权证券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中。2. 风险大。 碳金融市场其发展本质跟气候相关, 而气候是可预测但不可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是其风险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 国内的市场规模小、 市场化机制程度不高、 政策不完善等原因都对碳金融市场有较大影响。3. 激励小。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 个人进入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不高, 参与程度弱。 其主要方面为企业缺乏资金支持, 个人缺乏对碳金融方面的认识。4. 人才缺乏。 国内缺乏配套的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和机制, 导致在碳金融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人才缺口导致国内碳金融发展难以为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必然是单一化的、 局域化的, 并不能很好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结论与启示(一) 取得碳排放定价权建立功能完善的碳交易所, 加快碳金融业务开展工作, 扩大交易主体范围, 使碳金融市场结构朝多元化发展, 提高我国碳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 一方面, 碳交易所碳交易价格透明化,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 ; 另一方面, 碳交易所作为我国未来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要平台, 投资者利用套期保值等方法来合理规避投资风险, 以丰富的投资品种吸引国内外投资交易者, 扩大交易份额, 提升碳排放定价的话语权。(二) 多方位提高各方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积极发展为碳交易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商业银行或其他主要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产品的研究开发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增强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对碳金融的价值、 操作模式和交易规则的认识。(三) 降低碳金融市场投资风险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 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 引入竞争机制, 使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加强碳金融理论基础的研究, 减少因认识不足而造成的风险。(四) 分别建立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激励机制国家方面, 应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优惠政策, 尤其是资金链供给上的优惠政策,提供配套措施, 激励交易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 大力扶持碳金融行业的发展。 企业方面, 加快建立如晋升奖赏制度、 教育培训制度等, 提升员工参与碳交易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交易效率。(五) 加快国内碳金融人才培养这是我国碳金融事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关键。 在人才培养方面, 可借鉴英国爱丁堡商学院的碳金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这在我国目前还是没有的, 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国内各大高校、 研究院的身上。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不容耽搁, 各大高校、 研究机构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 结合各自特点, 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并早日实施。 参考文献 1.Qin Tao, Su Luxia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12.蓝虹 .碳金融与业务创新 [ 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3 . 孙力军 . 国外碳信用市场发展与我国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 J ] . 经济纵横,2010( 6)4 . 王元龙, 田野 . 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 [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7)5 . 陈胜涛, 张开华 . 世界银行碳基金组织运作方式及启示 [ J ] . 国际金融研究,2011财经视线 Finance Economy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