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之四——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报告.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之四——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0页
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之四——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0页
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之四——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0页
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之四——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0页
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之四——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 之四 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 课 题 负责人 张抗 课题研究人员 张抗 教授级高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 目 录 前言 1 一、中国油气资源分析7 1.中国油气储量增长趋势和潜力7 2.中国油气产量及变化分析19 3.中国油气进出口的变化 27 4.中国油气资源总体观 31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37 1.中国油气需求和进口预测 37 2.国际油气市场特点和对中国的影响 43 3.石油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88 4.中 国的地缘油气观 100 5. 伊拉克战争后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121 中国的石油安全对策 140 1.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总体认识 140 2. 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化,节能和节油 151 3. 强化国内油气勘探开发 161 4.全面进入国际石油市场 182 5.逐步建立完善国家的油气储备和预警体系 194 表格 表 1-1 1985~2000 年中国各地区和主要盆地剩余可采储量变化对比表11 表 1-2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近中期石油新增储量预测对比表14 表 1-3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近中期天然气储量增长预测对比表17 表 1-4 中国 2001 年石油与天然 气储量(当量值)对比表 18 表 1-5 1981-1995 年陆 上石油储量动用状况分析表 19 表 1-6 1990~2001 年全国及各大区石油产量变化分析表22 表 1-8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近中期石油产 量预测对比表29 表1-7 中国海域及主要产油区1990~2000年石油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变化表27 表 1-9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近中期天然气 产量预测对比表32 表 1-10 1980-1999 年石油进口在中国贸易进口额中的比例统计表 36 表 1-11 2000 年中国与世界人均油气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对比表38 表 2-1 国内外不同研究机构或学者 1997 年以来对中国近中期石油需求预测对比表44 表 2-2 国际能源署(IEA)不同年度对中国石 油需求的预测45 表 2-3 中国近中期石油供需缺口预测表 46 表 2-4 石油天然气供需缺口预测的参考方案 46 表 2-5 IEA 对中国石油消费和进口 量的预测 47 表 2-6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或学者对中国近中 期天然气需求预测对比表47 表 2-7 中国近中期天然气供需缺口预测表49 表 2-8 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比较56 表 2-9 1995~1997 年 3 年世界天然气总产量及其构成率均值 57 表 2-10 1990~2001 年 世界石油(原油加油品)进(出)口量分析表 63 表 2-11 1994 和 1997 年世界大区间原油出口占原油和油品出口量及 生产量的比例63 表 2-11 2002 年世界主要进口石油国家的地区 64 表 2-12 2001 年世界主要出口石油和油品的国 家和地区64 表 2-13 1980~1989 年 OPEC 原油出口量及其占世界的比例68 表 2-14 1984~1989 年沙特阿拉伯和 OPEC 石油出口收入变化68 表 2-15 前苏联 1980~1984 年向 OECD 的石油出口量变化71 表 2-16 1982 年底石油资金盈余在 OPEC 国家以外的分布73 表 2-17 2001 年世界最大 50 家石油公司中 10 家最大的西方公司综合排名各项的位次78 表 2-18 2001 年世界最大 50 家石油公司中 20 家最大的 OPEC 公司六项指标位次79 表 2-19 1999 年最大世界石油公司分类的主要指标统计对比表83 表 2-20 2001 年世界最大 50 家石油公司中非 OPEC 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的六项指标位次96 表 2-21 1986 年 7 月至 1993 年 12 月油价起伏旋回的次级旋回划分对比表107 表 2-22 IEA 对 2010 和 2020 年油价及需求量的预测108 表 2-23 2005-2020 年世界油价预测111 表 2-23 俄罗斯亚洲部分 4 个地区的油气地质 资源量118 表 2-24 1991~2001 年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主要产油国油气生产量分析127 表 2-25 1991~2001 年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主要产油国油气消费量分析127 表 2-26 1973~1998 年东南亚和南 太平洋主要产油国 LNG 出口增长情况128 表 2-27 中东主要产油国储产量消 费量和出口量对比表 131 表 2-28 1998 年中东 4 个产油量较 小的国家生产量和消费量统计133 表 2-29 中东及主要产气国储量、产量、消费量 1991~2001 年变化表134 表 2-30 2001 年中东 LNG 输出情况简表135 表 2-31 1989~1998 年伊拉克油气工业中的主要参数变化表138 表 2-32 1989~1993 年主要 OPEC 国家原油出口量变化表141 表 2-33 剑桥能源研究会对伊拉克石油产量增长的预测 150 表 2-34 伊拉克战争后油价价格变化对比简表 154 表 3-1 1971~1999 年中国与不同类型国家单位产值能耗比较170 表 3-2 中国 1952-2001 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171 表 3-3 对 21 世纪前半期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预测172 表 3-4 2002 年某些不以石油为主国家一次能 源消费构成对比表173 表3-5 2001年中国两大石油公司与世界第1、 2位的石油公司产销量与职工人数对比184 表 3-6 中国与前苏联石油勘探开发进尺比较表186 表 3-7 CNPC“八五”计划指标所要求的工作量与实际完成值对比187 表 3-8 1947 年~1998 年世界(前苏联和东欧除外)石油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分析表188 表 3-9 国外大石油公司投资的业务分布变化 189 表 3-10 2001 年国外七家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一览表190 表 3-11 1995 年以来我国原油进口来源213 表3-12 对中国2005~2010年石油储备的一个可能方案226 表 3-13 我国各管道的地下储气库有效工作气 规划234 图形 图 5-1 “七五”前1985 年前与“七五”以来(到期 998 年)我国新增油田规模对比图12 图 1-2 1984~2000 年中国石油地质储量采收率的变化12 图 1-3 “六五”以来我国气层气储量增加量对比图16 图 1-4 1980~2000 年全国陆上石油产量构成变化示意图24 图 1-5 陆上油田单井作业增油量(左)和增加单位原油的作业费成本(右)变化图25 图 1-6 翁氏生命旋回模型预测石油产量图28 图 1-7 1954 年以来中国天然气产量变化曲线30 图 1-8 1985 年以来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变化情况33 图 1-9 1992~2002 年国内炼油厂对进口原油34 图 2-1 美国本土 48 州内油田(上) 、气田(下)发现后每年储量教务长情况52 图 22 世界一次能源构成及其演变 1940~2100 年53 图 1-3 随设计年的推移液化气厂建设成本降低示意图58 图 2-4 世界待发现石油资源分区构成圆拼图59 图 2-5 世界待发现天然气资源大区构成圆饼图61 图 2-6 1998 年上半年石油工业八大并购事件80 图 2-7 1861~1997 世界油价走势图101 图 2-8 以不同方式计算的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情况102 图 2-9 2001 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144 图 2-10 2002 年 5 月至 2003 年 6 月油价现货走势图153 图 2-11 剑桥能源研究会对 2003~2004 年油价走势的预测155 图 3-1 3N-3D-3I 示意图201 图 3-2 主要 OECD 国家石油储备构成对比2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 (执行报告) 前 言 一、石油安全观 1.新时期经济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 2.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 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 二、石油安全的分析思路 1.中国油气资源状况,国内产量和进口需求。 2.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价格变化,从 整体上看是否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需求。 3.在国内、国际供需基础上的石油安全对策。 三、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1.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中断和短缺的可能 1)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 2)国际上可出现短期和局部的供应短缺。 2.国际上油价有可能大起大落 1)石油价格持续过高可降低 GDP 的增长速度。 2)石油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压产,影响石油工业的利税。 3.影响石油安全的国内因素 1)国内油气生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其产量可能低於预期值。而如果节 能节油作的不好,需求量明显高於预期值,从而使进口量大大超过预测值。 2)自然灾害对生产和运输的影响,这之中对天然气输送的危害可更大。 4.中国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国际经营的经验不够 国内油气生产和国际市场上经营运作的主 要执行者是大型石油公司,如果改革和公司改造不到位, 公司实力和国际经验不足,则安全对策将难以落实。 5.缺乏石油安全应对体系 1) “硬”的方面是油气的储备非常不足。 2) “软”的方面是缺乏石油安全预警机制。 第一节 中国油气资源分析 一、中国石油资源总体现 1.对中国油气资源应持“两点论”的分析 1)中国是石油大国,虽然勘探难度加大,但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中国油气的“丰度” (每平方千米国土的资源占有量)明显低於世界均值、油气相对贫乏。 2000 年中国与世界人均油气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对比表 石油 天然气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类别 t/人、 t/km2 t3/人、 m3/km2 人均值 0.126 0.561 22.5 21.4 399.5 5.36 产量 单位面积均值 16.51 25.07 65.9 2806 17848 15.7 人均值 1.98 23.46 8.4 1197.9 24968.8 4.8 剩余可采 储量 单位面积均值 260.2 1040.3 25.0 157093 1116317 14.1 人均值 9.22 76.09 12.1 9086.6 70119.1 12.9 资源量 单位面积均值 1209.4 3399.5 35.6 119.2※ 348.6※ 38.6 ※ 单位为 104m3/km2。 2.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比较 1)石油已处于壮年期,天然气发展滞后,仍处于青年期。 2)天然气的资源当量值低於石油。 二、我国油气产量和进口量的分析 1.我国石油产量变化 1近十余年来东部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呈总体下降趋势。西北储、产量的上升比预期慢,产量的上升稍大於东部下降。海域的南海产量已开始下降。全国产量的增加主要依托渤海的增产。 2)产量在 2010 年前后可能达到(1.75~1.80)108t,而后开始缓慢下降。 3)作者对产量的预测比许多专家 偏低,但事后验证仍高于实际值,如 2002 年高出实际值 110104t、误差率 6.7。 2.天然气产量变化 1)走出波谷,迅速增长,1990 年代增速 6.18,低于 GDP 增加,但高於石油(1.34) 。 2)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制约,但仍将持续快速增长预测2005~2020 年的平均年增速达 5.81。 3)作者的预测值较低,但以 2000 年,2002 年的实际值验证仍偏高,其中 2002 年高出实际值 6.6。 3.对产量、需求量预测间的缺口为理论上的油气净进口量。 中国 21 世纪初期石油天然气产量需求量进口量的可能方案 石油 天然气 项目 2010 年 2020 年 2010 年 2020 年 产量/108t,108m31.75 1.65 700~740 1050 需求量/108t,108m33.20 3.70 950 1600 进口量 108t,108m31.45 2.05 210~250 550 进口依赖度/ 45.3 55.4 22 .1~26.3 34.4 在这个表里采用的需求量值较某些预测者偏低, 其前提条件是能源构成调整节能节油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它特别表现在 2010~2020 年间要使节能节油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 一、世界石油与供需形势 1.世纪初的石油相对安全期 1)21 世界石油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平缓上升,20 年间剩余可采储量平均年增率 2.2, “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 石油储产比维持在 40 以上。 21980 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石油总体处在限产状态中,OPEC 采取限产保价的总体战略,以沙特阿拉伯限产最多并充当世界石油供应的调节库。独联体国家由於政治经济原因石油产量大幅度下降 3世界石油储量有在 30 年左右(到 2025 年)翻番的可能,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液资源量中,待发现资源量占 28.1,已发现油气的储量增长占 21.8,合计占 49.9。 4)2020 年前石油产量呈增长趋势,2020 年后因其它能源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不旺而使产量略有降低,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明显降低、 “后石油时代”是能源品种多元化的时代。 5)从总体上看石油供需基本平衡,无论对於石油消费国还是输出国都处于相对安全状态中,能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需求。 2.21 世纪初天然气发展的势头超过石油 1)世界油气资源量中天然气占 47.9,天然气液占 5.7,石油占46.4;天然气资源中待发现者占 35.1,已发现油田的储量增长占 24.8,合计占 59.9,天然气的潜力比石油大。 2天然气的产量的增长速度比石油快,2002 年储产比(60.7)大於石油(40.6) , 3)大规模的长输管道计划实施和 LNG 总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将使天然气大发展,其产量的当量值将接近甚至超过石油。 4)天然气的供应将比石油更充份、天然气的国际贸易将有大发展。 二、现代国际石油市场的特点 1.石油向商品的回归 在国际石油市场日趋成熟的总背景下,石油作为国家间政治斗争武器的作用已被大为削弱。它作为战略物资的一面趋于淡化,作为社会和经济中重要商品的一面更加凸现。它的运作更加明显地受到市场经济本身规律的制约。 2.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关系出现新局面 无论是 OPEC 还是 OECD,任何一方想单独、长期控制国际市场,决定石油价格的局面已很难再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 3.供需格局复杂化和多元化 1)非 OPEC 石油输出国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俄罗斯有重要作用。 2)消费国和输出国都在使输出(入)国多元化以保持稳定的供需关系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出现了更多的石油勘探热点和出口国,出现了亚洲的新消费热点,石油贸易和流向复杂化。 4.跨国公司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 1)石油公司私有化的浪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输出国和输入国。 2)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和多种形式的并购,各主要输出国和消费国迅速发展出一批大型跨国公司。 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背景下,跨国石油公司和国际金融财团相结合形成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 三、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 1.石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天然气价格一直是明显高出其成本的垄断价格。 2.长期的多年油价均值,如以不变美元计相对稳定,以可变美元计划略呈升势。以 2000 年不变美元计,多年平均价 2005~2020 年从 23美元/桶上升到 25 美元/桶的可能性为大。 3.每种影响油价的因素都可以引起油价偏离平均值的变化,这个变化可被投机运作和人们的心理因素而放大,从而出现向反方向的反弹、使油价波动。 4.影响油价的多种因素中以经济增长的起伏、局部供需关系的变化和突发事件的冲击影响为大。不同幅度和周期的多种因素不规则叠加使油价曲线复杂化,使短期油价预测十分困难。 四、中国地缘油气特点和经营方略 1.中国地缘油气的特点 1)中国是一个面海背陆的大国 2)潜在着地缘军事和自然灾害等不安全因素 3)中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石油净进口国 4)中国处在总体缺油的东亚地区中部 5)中国离世界主要出口源较远 6)背靠潜在地油气供应新基地 2.从地缘油气看国际经营方略 1)国际石油市场上全方位(地区 、方式)的开拓、壮大实力、扩大影响。 2)从进口上逐步形成多元化中的 重点地区,石油供应上的重点是中东和俄罗斯、管输气进口主要是俄罗斯的亚洲部份,LNG 进口是东南亚、澳大利亚和中东。 五、伊拉克战争对中国油气的影响 1.战争的油价波动 从海湾战争前后看,从迄今为止的伊拉克战争后的变化看,即使是发生在中东核心部位的大型局部战争也只是引起短期的剧烈波动 (战争溢价和它的反弹) ;对世界油气供需和中、长期油价无重大和直接的影响。 2.鉴於历史的经验教训, 由於多极的国际社会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反复较量和伊拉克的反抗,美国长期直接占领伊拉克的可能性很小。而通过一个亲西方政府影响伊拉克的石油政策,通过“合法”的商业运作控制石油并取得较大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很大。 3.伊拉克在不长时期内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1979 年的 1.7 亿吨) ,届时要比战前增加 0.4~0.5 亿吨的出口量。如果国际国内条件好伊拉克的储量和产量都可大幅度上升,可能在 2010~2015 年达到 3~4 亿吨,比战前的出口量增加 1.5~2.5 亿吨。在世界其它国家不同程度的增加出口的背景上的伊拉克出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将使供大于求的趋势更加明朗, 这将使中长期的油价呈现中等偏低的走势。这种态势从总体上对中国的石油石化工业是有利的。 第三节 中国石油安全对策 总体思路 1.国外评论认为中国采取了“经典式的能源对策” ,吸收了世界其它国家的经验,有许多共同之处。 2.广纳众家所长,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体系。 一、能源结构的合理化、节能和节油 1.形成中国的能源战略 中国的能源发展应走把节约放在首位、以煤炭为首、多能互补、因地制宜的清洁高效能源之路。 2.真正把节能放在首位 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并重、更强调结构性节能。注意对石油的替代,强调发挥洁净煤炭的作用,强调对农村生物质能的合理高效利用。在新能源开发上赶上世界潮流。 二、强化国内油气勘探开发 1.深化石油行业改革 1)从国家来说加大法律框架的构筑和宏观监控、完善中国的石油市场。 2)深化公司改革,建设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石油公司。 3)培育成熟的市场机制。 2.加大对石油工业上游的投入 1)世界石油工业的投资重点,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已转向上游。上游所占投资比例从 40~60到 78.5(1995) 、82.9(1998) 。这是因为上游有更高的利润回报。 2001 年西方 7 大公司平均油品销售利润率仅 3.1,而勘探开发为 50.8。 2各大公司要加大对上游,特别是勘探的投入,国家要采取措施,投资进行偏基础的早期石油地质工作,为新区新领域的开拓创造条件。 3.实施切合实际的油气发展区域战略 4.大力发展石油科技 三、全面进入国际市场 1.成为国际市场的积极参与者 1把市场作为获得原油和油品的主要手段,积极参与期货和现货交易,把在国外获得份额油作为重要的经营手段。 2)中国的石油公司成为真正的 跨国公司,在金融运作的支持下全面开拓国际石油市场,承担从上游到下游的工程承包,获得股份和勘探开发区块。 3开辟国内期货市场, 使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买主之一在石油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 4)建立广泛多样的商业联盟、灵活运作。 2.完善进出口的基础设施 1)在全国油气管线,储备库的规划中统一规划,考虑到进出口的需要。 2)完善进口的码头,储备库设施、建立独资和合资的远洋油气船队。 3.实现广义的进出口多元化 对进出口原油和油品进行灵活调剂,扩大油品出口,在进口品种(原油、油品、LNG、LPG)和来源地区上实现多元化,在进口方式和合同类型上多元化。 4.获得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 实现利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法规体系、 监管体系和优惠政策, 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世界和地区性的能源(油气)合作。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油气储备和预警体系 1.储备体系 1)储备是传统的安全手段,是 对预谋重大危害的镇慑器,突发事件的减震器,石油供应的调节器。 2)建立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 战术战略储备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安全需要。争取在 2010 年完成相当 40 天的需求量,在 2015 年完成相当于 55 天需求的储备量。按照笔者的预测值它相当於当年 90 天和 120天的进口量。 3建立储备油田、进行产能储备、为此建议开展专题研究。 4重视天然气安全,完善管网和地下气库的建设。 2.预警体系 1) “软”的一手很重要,这是 SARS 的重要启示 2)逐步完善预警机制,制定对安全情况的预报分析,提出并执行应对方,案。建议按 5 级(即短缺达到进口量的 3、5、7、10、15)建立相应的预警应对方案。 预警的前提之一是建立国内外的信息收集分析机制。 3)建立相应的法制体系 总之,石油天然气的不安全因素是可以用综合的对策加以弱化和削减的。有备则无患。 前 言 1.缘起 本研究报告为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的子课题。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和协调,由美国能源基金会提供资助, 于 2002 年 12 月立项。 除准备提交给国家领导人、 人大常委、国务院和所属综合部门、能源主管部门的总报告外,项目下设 11 个子课题。本报告即为其第 4 个子课题,也是其中唯一的以石油天然气为研究对象的课题。 2003.01.25.在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会议上,拟参加子课题研究的人员到会。笔者了解到项目的宗旨、领导机构、工作程序及要求等事项并领受了拟定本子课题研究提纲的要求, 子课题的名称初步定为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和对策 。2003.02.22.本子课题就提纲、研究进程等问题向项目核心组作了汇报, 核心组的专家们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并同意了子课题的正式成立。 此后即基本按照项目核心组的要求和 预定的进程逐步完成了本研究报告。 2.研究进程 (1)研究工作的基础 1990 年代初,笔者所在的研究单位为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该所除负责地矿部系统在全国的油气勘探开发部署及相应的研究课题外, 还有负责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研究的任务。 笔者等在 1991~1992 年完成了矿产资源战略分析·石油天然气的研究工作。以此为始, 陆续完成了一系列涉及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 所在单位的名称随体制改革而有变化 (曾名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研究院, 现名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笔者担任职务也有所变化(区域评价与综合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院总工程师,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 ,但这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一直没断线,先后完成的主要课题报告有, 中国油气资源对 2010 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 , 我国石油资源的近中期预测 , 我国近中期进口石油的预测和建议 , 中国油气勘查战略及规划部署 , 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战略研究 。这些课题分别来自地质矿产部及其它部级单 位(如中国石化总公司) ,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等。 以研究成果为基础参与了国家 “九五” 、 “十五” 及 “十一五”计划的准备工作或为其服务的基础研究,参加地矿部、计委的有关专业会议和向中央报告的起草。在此期间 发表与此有关的论文60 余篇,笔者独立完成专著断块开合与油气勘探 、 油气田的生命周期和战术战略接替 ,由笔者主要执笔完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展,从全国的油气资源及勘探开发到石油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 到全球油气资源及国际石油市场。 笔者之所以作以上叙述, 除了表明研究的基础以外, 还在于说明凡本课题中引用以上报告、论文、著作时不再一一注明出处。一般说来,所引用的表、图,这次大多作了补充和修改。 (2)研究提纲和课题名称的确定 前已述及,在 2003 年 2 月提出初步拟定的提纲和计划后,项目核心组曾提出不少意见, 特别是杨富强先生曾在会后代表核心组作出明确的指示,要求①加重 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状况的论述,这一问题不但在界内人士中有不同的认识, 在石油天然气专家以外的人士中也存在许多误解;②补充伊拉克 战争对中国石油影响的论述;③加强安全对策论述的分量。为此笔者全面修订了报告提纲把“中国油气资源分析”作为第一节,并强调中国国内资源状况和对油气的需求量是决定发展战略和安全对策的基础之一。以第二节“中国石油安全形势” 阐述影响石油天然气安全的国际因素, 从油气供给、 油价波动、地缘油气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以独立的 一部分讨论了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在第三节中国石油安全对策中、讨论了各个对策产生的条件、它在国外运用的经验及我国的现状, 避免了简单的对策罗列而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于是形成了现在的报告提纲并建议将名称改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安全对策 。 这份提纲得到批准后,即开始对报告进行编写。 (3)报告的完成 报告的编写期间正是“非典”疫情严重之时,我们克服了种种不便、坚持工作。由于我们都还在所在单位中担负着具体工作,除了本报告以外,还要完成本系统交办的若干任务和课题研究,这样报告的编写只得加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 在初稿编写时设有休过一个节假日,每天坚持三段时间。在 2003 年 7 月底基本完成了报告编写。 考虑到有些观点可能有争论,初稿采 取了尽量收集资料详加论证的写作路线。 因为这本身就是验证、 修改和发展认识的过程。 初稿 (打字稿)约 327 页、32.5 万字。 在 2003.07.30.项目领导人对体报告进行了审查,听取了汇报后提出若干宝贵意见,要求按所提意见修改时进行压缩。本子课题又以约 1.5 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修改和压缩,在压缩中采用以下方式 (1)个别三级标题及所属内容全部删掉, 它多属于一些偏基础性的认识或过于专业化的论述,如第二节 4.1.地缘油气的概念和 4.2.世界地缘油气的基本格局就整体被删掉。 (2)大量压缩,这样某些论述仅保留结论或小标题。 这是使用最多的方式。 (3) 降低一些部分的规格级别、从简论述。 如原来的第二节国际石油市场部分用了两个次级标题 2.3.石油危机之后国际油气市场的变化, 2.4.国际石油市场新格局逐渐形成。定稿时将二者合并为一,对作为发展历史的 1970~1980 年代的巨大变化作了较简明的论述。 (4)大量删去作为论据的表格,本文的论述必须以大量统计数字及对其的对比分析为基础, 一个小问题的讨论往往有多张表格的数据支持或从多侧面作说明。 修改中将第一节的32 个表压缩到 11 个,第二节从 106 个表压缩到 33 个,第三节将 25个表压缩到 13 个,合计将 171 表压缩到 57 个表,删去 114 个表。这样作对一些研究者利用与本报告有关的 详细资料时也许会造成一些不便。压缩后的全文共约 22 万字。 按照要求、在报告定稿后又写出了中、英文详细节要。 3.主要观点简述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本报告或选择本报告部分内 容阅读,特将我们认为重要的或具特色的观点简述如下 (1)石油安全观 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 ,石油安全就是指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持续发 展需求的石油天然气供应。 在我国油气进口快速增长而应对的实力和机 制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存在对石油安全的重大威胁。但建立并完善了综合应对体系后,有可能化解不安全因素,保障经济发展的需求。 (2)中国油气资源总体观 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应持“两点论”的总体认识。中国是一个石油大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中国油气资源相对贫,按每平方千米国土平均的资源量、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值(即丰度)中国都明显低于世界均值,未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处于青年期的天然气比处于壮年期的石油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天然气的各项资源要素的当量值低于石油。 (3)对我国油气需求和进口的预测 在对我国油气储产量预测、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作出了对 2010和 2020 年表观净进口量的预测方案。它是对进展(特别是节能、节油)较为理想条件下多种预测的均值性的方案。 中国 21 世纪初期石油天然气产量需求量进口量的可能方案 石 油 天 然 气 项 目 2010 年 2020 年 2010 年 2020 年 产量/108t,108m31.75 1.65 700~740 1050 需求量/108t,108m33.20 3.70 950 1600 进口量/108t,108m31.45 2.05 210~250 550 进口依赖度/ 45.3 55.4 22 .1~26.3 34.4 (4)国际石油市场的总体趋势为供需相对平衡 目前许多国家被人为或暂时性的因素压低了产 量。一旦这些因素被取消或淡化,再加上预期的新发现,生产能力略大于需求的总趋势将更加明显。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它总是间以局部时间和地区的供需不平衡、 供应相对紧张, 而这种相对紧张又恰好是人们瞩目的焦点。未来的石油生产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的需求。 中国新增的进口量远不至于改变世界石油供需的总趋势。 无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进口国,还是对以 OPEC 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21 世纪初期都是处于总体相对安全的状态中。天然气供应潜力大于石油的情况更加明显,随着大规模的洲级(际)天然气管网的兴建和 LNG 总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天然气的供应将更加充分。 (5)现今国际石油市场的特点 1970~1980 年代的 两次石油危机构成了世界石油史和石油市场的重大转折点,它使 21 世纪的国际石油市场与前期有重大区别。这之中最重要的为以下几点 (1)国际石油市场日趋成熟,石油作为国家间政治斗争武器的作用已大为失效, 石油作为战略物资的一面趋于淡化,作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商品的一面更加凸现,它的运作更加明显地受到市场经济本身规律的制约。 (2)无 论 是西方石油输入国还是 OPEC 的石油输出国,任何一方面想单独长期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决定油价的局面已很难再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有利益的互相渗透。 (3)石油工业私有化的浪潮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大洲的石油输出国和输入国,一批大型跨国公司的实力迅速成长,它与金融财团相结合已经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力量, 这一趋势随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将更加明朗。 (6)石油价格的起伏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包括与之相关连的天然气)仍然是价格明显高于成本的垄断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出现周期和幅度不规律的明显起伏, 也可以说是大的起伏周期上叠加着多级的小周期的起伏,从而出现复杂难料的表象。高价和低价反弹式的相间出现。这之中也存在过度投机和心理恐慌因素而造成的“人为放大” 。但从不变美元的多年平均油价看却又是相当平稳而略有上升的, 估计今后20 年仍保持这一大趋势。 (7)中国地缘油气的特点和重点 从地缘油气看、中国的特点为 (1)是一个面海背陆的大国, (2)潜在着地缘军事和自然灾害等不安全因素, (3)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进口迅速增加的油气消费大国, (4)处在总体缺油的东亚中部, (5)离世界主要出口区中东较远, (6)背靠潜在的新供应基地。由此而决定着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应进行全面的开拓 ,又要形成工作的重点。从石油的供应上重点是中东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从管输气的进口上重点是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从 LNG 的进口上是东南亚、澳大利亚和中东。 (8)中国石油安全对策的主要内容 (1)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节能和节油, (2)强化国内油气勘探开发, (3)全面进入积极开拓国际石油市场, (4)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气储备和预警体系。简言之开源、节流、储备。而实施这一方针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公司改造, 使之形成一批有实力和国际经营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标签

网站客服QQ:123120571
环境100文库手机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6